评剧大家戴月琴的丈夫高仲安 真情牵手走过恩爱四十年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u54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剧表演艺术家戴月琴,在半个多世纪的表演生涯中曾创作出许多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上世纪70年代末曾风靡京城的复排名剧《刘巧儿》和《花为媒》的主演就是戴月琴。对于戴月琴来说,舞台上成绩斐然,与个人的努力分不开,同时更与和睦的家庭息息相关。
  戴月琴的老伴儿高仲安退休前一直在市政园林部门工作,戴月琴与高仲安结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说起来相识的过程有点儿曲折,却温情四溢。若说戴月琴与高仲安的爱情,那还得从医院说起。1972年,戴月琴和高仲安的婚姻介绍人,北京市城市建设研究院的刘少清的妻子刘东刚刚生了女儿不到两个月,刘东就高烧不退,上吐下泻。刘少清把妻子送到人民医院,医生诊断,病情很严重,皮疹蔓延至全身,出现了昏迷休克。医生怀疑是传染病一猩红热。由于医院病床紧缺,暂时把刘东安排在一间大病房里住院,正巧当时低烧待查的戴月琴也住在这间大病房里。刘少清家有刚出生的小女儿需要喂奶照顾,病友们自顾不暇,又惧怕传染病。戴月琴主动帮助病重无法行动的刘东,帮助她大、小便,给她喂药,喂饭。医生和护士们都为之感动。刘东出院时,姐妹俩依依不舍互相留下了电话和地址。刘东夫妇认定这个美丽善良的小妹妹是上天赐予他们的贵人,怎样报答呢?刘东的父亲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高文禄先生是好朋友,高文禄的儿子高仲安在清华大学工作,模样英俊,人忠厚老实。夫妻两个商议决定找机会让戴月琴与高仲安见面,交个朋友。没想到,他们还真是做了一件好事,成就了—个和睦家庭!
  对于戴月琴与高仲安来说,那是一段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岁月,但那又是一段充满了亲情爱意的岁月。回首往事,高仲安说:“经父亲的好友刘叔叔女儿介绍,我与月琴于1972年9月10日相认。月琴给我第一印象是单纯、漂亮、聪明、大方,性格开朗、待人诚恳。我见到她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我想,能与这么好的姑娘结成终身伴侣,是我一生的幸福。我坚信月琴淳朴善良,我俩一定能够白头到老。
  “1973年7月16日,我俩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我们从右安门月琴家骑着自行车来到我工作的清华大学。驻清华大学军宣队的领导在静斋会议厅给我们举行了婚礼,很多同事都前来祝贺。虽然婚礼很简单,但在当时算是规格不小了,引起了轰动。从此我们就成为同志们羡慕的一对小夫妻。婚后的生活,给我们增添了很多乐趣,我起早贪黑上班很辛苦,但我很幸福,因为我有家了,有疼我、爱我、关心我的妻子,再累,心里也是甜蜜的。月琴家庭条件好,住楼房,冬暖夏凉。可是她为了照顾我上班远,毫无怨言地和我一同住在8平方米的简易小平房里。夏天很热,冬天生炉子才5摄氏度,我们盖三床被子才能够御寒。
  “月琴工作很忙,练功、排戏、观摩、演出,很辛苦。记得刚结婚时月琴主动承担起家务。我们家院内没有自来水,月琴下班后,要到别的院子去挑水;生炉子,照顾86岁的老爷爷。这样的生活,的确难为月琴了。我看在眼里,内心愧疚。就是现在想起来我心里也酸酸的,觉得这么多年她为了这个家,吃的苦、受的累真是太多了!我爷爷患湿疹性皮炎多年,常年溃疡,痛痒难忍。月琴带着老人家找多位专家看病,我岳母每天给爷爷熬中药,月琴的弟弟月林每天晚上下班后,骑自行车把中药从右安门送到新街口家中。月琴上班趁中午休息,赶紧跑回家,给爷爷上药,吃药。他们一家人的善良、真诚,月琴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没有多久,爷爷多年的顽疾,奇迹般的康复了!直至老爷子96岁时离世,就没有再犯过。
  “1974年9月22日,我们爱情的结晶、生命的延续——儿子高峻出生了。我岳母担起了照顾孩子的重担。由于日夜操劳,老人家得了大叶性肺炎。
  “我的岳父岳母一辈子做人、做事是最令人敬重的。二位老人家爱国,有责任心,有担当,有爱心。岳母慈祥、厚道,勤劳节俭,干净利索,只要是同志、朋友遇到困难,她会尽最大努力鼎力相助。她心灵手巧,月琴几位姐妹结婚礼服,都是我岳母精心制作的。我在清华大学上班,下班很晚。那时候住房条件差,房子小,多年来,弟妹黄秋风和弟弟月林无私地支持我们工作,他们把自己的儿子戴光送到姥姥家照看,担起了照顾年迈父亲的重担。月琴有了今天的荣誉,是和我们这个和睦的大家庭真诚无私的支持帮助分不开的!
  “月琴说:从小母亲常教导自己,女孩子要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不能要别人一分钱,不能吃别人一块糖。她秉承了岳母的做人准则,善良、自尊、忘我、屈己待人。对老师,对同志,对师姐妹和朋友们,她非常大方得体。记得我们住在有果胡同时,月琴每天下班回来,都给我爷爷、父亲和儿子买回来他们爱吃的东西,可是她从来没有舍得自己吃过一口。她每次从外地演出回京,特别是从台湾演出,美国讲学回来,都是大包小包的带回来很多礼物,送给她的老师、同志、朋友,街坊李大婶、苏大妈、白大妈,给我爷爷、父亲、姐姐、妹妹;她父母、弟弟、弟妹的亲人;还有我和儿子高峻的礼物;唯独没有给她自己买过一件东西。
  “月琴是团里的主要演员,演出任务很重,每天都要演出。我父亲患肝癌住院,由于我有糖尿病,心脏也不好,不能熬夜;我姐姐身体也很弱。月琴晚上演出结束后,顾不上吃饭,直接去医院值夜班,给父亲喂药、喂水、端屎、端尿。父亲病痛难忍,一夜都不让她休息,月琴耐心地照顾侍奉公爹,从不怕麻烦。同住的病友都夸她真是难得孝顺的好闺女。岂不想她是儿媳呀!我们全家至今都感激她。就更不用说我为有这样的好妻子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上世纪70-90年代,月琴演出任务特别多,每晚我都到车站去接。我觉得她很辛苦,这是我应尽的义务,不论多晚回到家中,那怕只是一碗热粥,也会让她感到我对她的关心和照顾,让她心里感到踏实和温暖。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大至国家之强盛,社会之祥和小至个人生活之幸福,事业之兴旺,身体之健康,均有赖和谐的家庭为基础。”
  如今,戴月琴与高仲安携手走过恩爱四十年,他们之间相敬如宾,儿子儿媳对他们二老甚是孝敬,他们的小孙女宝宝更是给他们带来许多欢乐,小孙女圆圆的小脸蛋,白白的皮肤,弯弯的细眉,活脱一个“小戴月琴”。面对这可爱的小孙女,戴月琴何尝不想多多享受天伦之乐,然而,戴月琴深知,她不仅仅只是小宝宝的奶奶,自踏入评剧大门之日起,戴月琴便姓“评”了,评剧需要她,她离不开评剧。她是评剧艺术家中少有的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每天,她必上网搜索查阅评剧相关资料,运用互联网络与同行朋友共享和交流信息,她可以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编辑、制作音视频及图像处理。对于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她有请必到,从不计名利,她在众多社会活动中努力宣传评剧和为评剧争光。她说,为了评剧,她还将继续巩固、提高、学习、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为评剧人才的培养、为评剧艺术的发展、为新派艺术的发扬光大生命不息拼搏不止。
其他文献
袁咏仪与张智霖是香港娱乐圈的模范夫妻。恋爱多年一直感情甜蜜,袁咏仪认定了张智霖就是携手一辈子的人。但为了做个好妈妈,她险些离婚。  年过四十的袁咏仪,依然不负她“靓靓”的美称。普通话说得很好,笑起来很大声,兴致一高就会和第一次见面的人勾肩搭背,看谁不顺眼也会立马指出来。袁咏仪沉静片刻后大笑:“我可是公认的绝世好妈妈!”顿了顿,她说,“但是,我刚当妈妈那阵,倒是也疯狂和彪悍。”  一个眼中只有孩子的
期刊
2013年12月31日,任纽约市长12年的布隆伯格卸任。作为身家270亿美元的超级富翁,为了更好地履行市长职责,他在12年中自掏腰包6.5亿美元。与此同时,他拒绝了12年累计270万美元的市长薪酬,每年只收取象征性的1美元薪金。布隆伯格在以企业家的管理方式重塑纽约的同时,也因“什么都想替纽约人做决定”而备受争议,更有批评者认为,布隆伯格制造了“两个纽约”,一个是富人的纽约,一个是穷人的纽约。  上
期刊
人物简介  1961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8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94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1998年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现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无锡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艺术交流委员会常务委员。  2000年至夸历任《中国画研究》编委会委员、副主编,《今日中国美术》编委会委员、执行
期刊
当海明威以一名战地记者的身份,来到战火纷飞的意大利时,他还不到18岁。在一次空袭中,他的一条腿受了重伤。  当从昏迷中醒来,海明威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考茨基那双清澈迷人的大眼睛。那一瞬间,他竟然咧开嘴笑了:“我爱你。”这句话里到底有多少爱的成分,海明威自己也不太清楚。她温和地瞪了他一眼,继续帮他清洗伤口。在考茨基的眼里,海明威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大男孩。  可喜的是,两周以后,海明威就能拄着拐杖在救护站
期刊
记者于2014年1月6日上午才惊闻噩耗:1月5日晚,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梓因病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83岁。心里顿感一阵疼痛。当年采访老人家时的那些细节又涌上心头……李老称得上是上海译制片厂的元老级配音演员,她的这个名字在电影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她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以声音形象塑造了300多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李梓老师参与了100多部影视作品的配音,让观众熟知的代表作品有《简?爱》、《巴
期刊
我的老父亲肖顺国生于1922年7月13日,是湖南省浏阳市高坪乡左家湾村农民。他一生经历新旧社会两重天。解放前曾躲过国民党军队的壮丁,还出面与土匪搏斗过。解放后,父亲和母亲谭玉英凭着辛勤的劳动耕种土地,一家老小的日子越过越好,在家庭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先后送两个儿子履行兵役义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2年12月出席过湘潭军属代表大会。现在已经92岁高龄的老父亲身体健康,由儿于建成、邦伟照料在家乡
期刊
36集大型战争情节剧《铁血尖刀》,作为北京影视频道“惊险谍战季”的第三棒,近期接档《利箭纵横》登陆北京影视频道首都剧场。该剧由王国良执导,宋凌云、张多、雷鸣联合编剧,沈晓海、刘小锋、杨蕊、乐珈彤、邵桐等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战场风貌,讴歌了人民解放军战士信仰坚定、勇于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  沈晓海差点成动作演员  在《铁血尖刀》中,沈晓海扮演尖刀队队长冯梁山。他
期刊
前不久,我的外孙女出国留学,我和全家人到机场送她远行,看着她乘坐的飞机飞上蓝天,我心中十分感慨。不由地回想起三十年前我刻苦自修大学的往事:当年40多岁的我,通过全国首届自学高考,不仅圆了自己多年的大学梦,而日平生第一次走进中南海,在怀仁堂接受了毕业证书。  我自幼家境穷苦,读完中专后还想继续上大学,但凭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那只能是一个梦想。1982年的一天,我从报纸上看到,国家推出了自学高考这种新的
期刊
“祖国鸭绿江,绵绵宽又长,美帝近咫尺,赴朝保家乡”,这是战友黄成三同志的日记笔录,无论逝去多少年,我都可背诵出口。  那是一九五一年的初春,照片中的几位,都是当时从各军区抽调过来的年轻干部,聚集在东北丹东的志愿军总后勤处,在一年多的学习工作中,彼此从不认识迅速到相知相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同室的黄成三同志(后排右一)和刘淑玉同志(前排右一)还萌发出了爱情的火花。  谁承想,在这一节骨眼上,这位
期刊
为了事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爱情,他们本着共同的生活目标携手走来。风风雨雨中,路途悠长,情深意长……彭立昭  第一位以美妙的“东方式”飞越过跳高世界纪录的横杆,创造出中国乃至亚洲田径史上的第一个传奇,打破了世界纪录的中国田径运动员就是山东济南的美丽姑娘郑凤荣。50多年前,当郑凤荣名满天下之时,她的丈夫段其炎还只是北京一所中学的篮球队员,是跳高事业使他和郑凤荣走到了一起。如今,这位世界跳高冠军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