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峰说张彻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ufei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脚小子》的一双鞋
  张彻的电影我看过很多部,但大多都忘记了,印象比较深的是《刺马》(1973),后来看碟也很喜欢。我觉得这是他唯一一部剧本比较深入,谈的东西比较宽的电影。另外一个就是《洪拳小子》(1975),也很好,我还在邵氏的时候,他们感觉当时有很多电影票房非常好,所以希望我可以翻拍一些以前的电影。但是我不想太多地、一面倒地去拍人家的东西,就想简单地挑个人喜欢的拍一部算了,结果就有了《赤脚小子》。那也是我第一次和刘家良合作,但他只拍了一场戏,就是狄龙喝毒酒那一场,后来是我自己搞的,我刻意还保留了《洪拳小子》的那双鞋。因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其实比较穷,但也不至于穷到太离谱的程度,只是小孩子去念书,鞋子都是烂的,袜子穿洞了也要穿,每个人很难有一对鞋。当时的人心里面普遍有这么一个情怀和愿望——希望能买一双鞋。这其实是七十年代香港的一个文化,观众看到的话很容易有共鸣,那个鞋的概念他用得非常好。其他有些电影都忘记剧情了,印象中好像还有一部《五虎将》(1974),还有那部在韩国拍的《四骑士》(1972)。
  士为知己者死
  他的电影比较有风格的就是英雄、兄弟,情义的东西北较重。他不管有没有理由,就是要讲那种兄弟情的。对于我们这些在香港长大的广东人来说,那些兄弟情,那种味道,其实不是他那样的。他的英雄还是比较偏向北方的感觉,比较草莽。那时好像有好几个导演,像胡金铨啦、张彻啦、李翰祥啦,他们电影艺术的角度,人与人的感觉,跟香港导演看到的其实是不一样的,跟南方人看到的也不一样。当时整个邵氏公司包括那些台湾电影,跟广东粤语电影比起来都有种不一样的情怀,有种不一样的文化,而其中,张彻是最能做英雄的。
  他的电影总是很浪漫,蛮男人的,感情啊情怀啊都很浪漫。其实他的故事也不是很真实,他有种刻意浪漫化的东西在。戏剧方面的安排,他就此较粗。不管某个情节对不对,他一定要去到那种情义和那种英雄的氛围里,哪怕用一种很硬的手段。所以最后就要有死亡,两刀差不多死了,还要三刀、四刀、五刀、六刀、七刀!肠都出来啦还是继续打,所以变成我们看,只能看出一个浪漫,看不出一个很文学的东西。他有一部电影叫《断肠剑》(1967),一直都是一个人在打,不喜欢的话就会觉得无聊,“打成这样还打”。但是喜欢的人就喜欢这个精神,就是你最后一滴血,还要打,为一个情义、为一个朋友,为了完成一件很重要的事,他有那种情怀。但是你看《投名状》就不一样,陈可辛他是不相信那样的情义的,所以他不是张彻,你不相信武侠世界就是这样,你就没有办法明白这种知己的感觉。张彻的故事永远是简单的,不用太多思想,他要的其实只是一个场面,一个简单的空间,能把他的英雄啊、情义啊,把他那些武打的东西放进去就够了。
  动作电影宗师
  我觉得张彻不止影响了英雄片,他更多的影响其实是在动作片、枪战片上面。以前邵氏公司拍动作片,一打就是十多个武师,全是一帮人打来打去的镜头,特别好笑。结果张彻把他自己独有的那一套美学,把他的那些拳脚放在了他的电影里面,放在这个时代里面。他的武打风格是比较实的,比较讲究,不像粤语片,随便打一个,撩一撩啊,翻个跟斗啊,转个身啊,踢一踢脚啊。张彻电影的动作是硬的,他开创了一个比较实的动作时代,在当时能够看见的动作片里面,他拍的应该属于质量比较好,“这个电影才是电影”。你看后来香港电影的那些动作画面,其实都离不开张彻早前拍的电影,只不过他当时拿刀拿剑,后来的是拿枪打,香港八十年代的动作片,都有他的一点一滴,一些风格流传过来,虽然后面成龙啊洪金宝那些跟张彻又不一样,但是终归来说,还是有一些他的影响,主要是在动作上面。
  张彻电影能形成后来的这种影响,一个原因是邵氏公司的资源比较好,制作比较考究。在粤语电影的时候,哪里去找这样好的一个影棚啊?另一个因素是台湾,当时台湾电影市场很重要,但是粤语片进不到台湾,只有这些普通话电影他们才懂,所以那些讲普通话的电影发行量比较大。台湾的人多,消费力也很强,这个电影就一直改良,一直变一直变。结果张彻不同年代就出了不同的明星,而且都有人关注,都有人看。他的男明星大部分都很能打,打得好不好不讲,但都懂的。最好的当然是王羽,王羽真的是打遍天下的,然后狄龙是学咏春拳的,姜大卫多多少少也是武行出來的,傅声又是,傅声不单只是会打,他的外形实在太讨好了。他找的人基本上不拍武打电影也可能会很不错,但张彻电影在娱乐性上面做得非常好,渐渐就能形成一个流行文化。比如刘家辉,其实作为一个演员来讲,他的形象本身也不是太好,但张彻能把他拍出来,导演的功劳非常大。
  大片场与大导演的没落
  张彻那个年代,导演都是长期性的工作。以前邵氏一年二十多部电影,一个导演一年开工的时间超过一百天,而且他们都有自己长期合作的工作团队。木工啊,美工啊、摄影师啊,一个影棚里面应该有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有。不像现在拍完一部等几年,这部拍完又去和别的团队合作另外一部戏,彼此之间见面合作很少的,缺乏一个归属感。这种做法不好的地方就是太像一种流水作业,像是一个工厂,你不能停,导演心里面一定是有不满的,所以他们几个大导演后来都跑到台湾拍电影了,结果又全都“死掉”。
  我觉得张彻和后来的几个导演的没落不是因为他们没能力,而是邵氏已经差不多处于退休状态了。我去的时候,张彻他们在邵氏时的那些制度已经没有了,已经是一个独立制片的氛围。邵氏找人进去做电影,都是找以前拍过电影的人,他们只给导演一个大概的策划,钱的策划,电影的策划。甚至方逸华也不太管公司,只控制一下成本,讲好拍多久,多少钱就是了。她不管我拍什么,还说:“也别让我看!”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没有“大导演”的。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都叫张彻他们“大导演”,后来哪里有什么“大导演”?环境已经不一样了。电影的发展,整个电影工业的气氛,其实已经变了。这样的话,那些以前的大导演就变得比较困难,他们融不到这个独立制片的环境里去,他们很难像新艺城那样,一个电影许多导演去帮忙拍,大点的制作都是几个人在帮忙搞剧本这种工作状态。
  张彻晚年的时候还在一直给中国星寄剧本,当时我在中国星,张彻很多次寄剧本过来。好多次后,我跟向老板讲,他对电影有热情,但好像他对电影的感觉不太接近现在的。但很难跟他在信里面讲,而他一直都重复重复寄给你,他也不是一定要拍,他就是喜欢这个感觉,有这个热情,谁拍没关系,他是一直希望在电影工作上继续。所以那一次我跟老板说,不如我们去看看他,当面聊一聊,那次徐克、林岭东都有去。他还住在邵氏公司的宿舍,耳朵听不到了,嗓子也有问题,靠写字来交流,那次见完面以后,我们就决定让他继续这样写吧,不要改变他,想改变他也没用(笑)。
  张彻导演是一个真正喜欢在片场生活的人,他始终对电影抱着极大的兴趣,他就是那么一个非常开心在片场、非常开心地拍电影的一个导演,我不晓得这是不是理想主义,他没有金钱观念,除了电影以外什么都不懂。
其他文献
出生的叙述  ——给我刚出生的孩子黄昱烨  后半夜没有一点声息  但我知道这个铁锈的夜爱我  它让二十三米长廊闯关成为一个传音筒  它用更黑、更静  和随时而来的重爱我  还有一声咒语正从唐朝短暂又长长的流水中赶来  我聽得到它心里的秘密  那是一枚限量版戒指上唯一的居民。足足  住了39周加3天。  他爱我而又拒绝我的颤抖;  他的心里有十个湖泊  措温布、喀纳斯、赛里木、天池……  我今晚走过
摘要: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深染了西方的影响。其时,“现代性的中国式诉求”作为变革中的中国文艺理论的最关键问题,令建设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强烈诉求及其遭遇的挑战贯穿于这一时期中国文艺理论的整个建设过程。西方近现代各种文艺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此过程中,以其各自的现代性或反思现代性的特征,为中国学者所关注、借鉴,进而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产生了诸多具体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文艺理论;中国;西方;
一  云是濡湿的,低沉沉挂在天上,往人间倾斜去。南京的夏天,一向是被水汽浸透的。江南的河湖,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清冽的美感,傍水而居的人们,纷纷陷入潮闷。岩灰的云层,细密密压在头顶上,雨来临前,它是要不断烧滚起来的。整个城市,被隐隐雷声搅动,人人都是一片惶然,各有各的不安。天上的力量,毕竟无法抗拒——要怎样抗拒?  听外面打了一记响雷,方太太便收了衣服,转身点灯。南京是什么炉魁,骤雨是如何倒倾
●特约主持人:王旭教授    ●主持人简历:王旭,男,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历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美国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美国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暨秘书长。1993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首批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7年受聘为“闽江学者”历史学特聘教授。曾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多次赴欧
在无声电影阶段,除了滑稽短片的拍摄外,戏曲电影也占了一定数量,这与戏曲在当时国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戏曲的繁荣可以吸引观众观影,而戏曲借助电影的影响力也可以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这二者之间的“共赢”关系催生了一批戏曲电影。  梅兰芳在这一时期主演的戏曲电影数量最多,除了为商务印书馆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外,他还拍摄了《西施》、《霸王别姬》、《上元夫人》、《木兰从军》、《黛玉
少年想逃走,他为此做了足足半年的准备。  阳光照在大地上,红土地便色彩缤纷起来。少年觉得自己的体温正在火速地上升,他的脸很烫。汗很快就淌下来。他用手胡乱地抹了一把,手上立刻如同被水浸过一样。黏糊糊,湿漉漉,他觉得自己的整个身体都被太阳烤得失去了知觉。  少年听到一声野马的嘶鸣,而后是逐渐清晰的马蹄踏在沙土上的声音。少年望着远方,在葱郁的树林里,在那树林中间的草地上,是野马的天堂。少年从小就爱马,每
一、“表征性解释”的释义1  所谓“表征性解释”(symptomatic interpretation),是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讨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时提出的,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鉴赏性解释”(appreciative interpretation)。2在卡勒看来,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对于作品的解读方法从传统的“鉴赏性解释”演变为现今的“表征性解释”。他说:“
修车技工莱恩皱着眉,看着玛丽安大妈把车门扭曲的灰色轿车慢慢开进修车场,莱恩不知道玛丽安大妈是否还要修这台已经二十年的福特。玛丽安大妈态度从容地走出车子,一如以往般姿态端庄,衣着优雅,丝毫看不出来刚发生过小车祸。  “莱恩,你好吗?今天天气好棒呀!我刚才开过来的路上看见啄木鸟了,就在快到你家那个转角的枯木上,嘟嘟嘟嘟嘟的,我一下没意会过来,还以为是你在家里做木工呢。我左看右看只看到梅根在你家后院晒衣
孩子的世界  我愿我能在我孩子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占一角清净地。  我知道有星星同他说话,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用它傻傻的云朵和彩虹来娱悦他。  那些大家以为他是哑的人,那些看去像是永不会走动的人,都带了他们的故事,捧了满装着五颜六色的玩具的盘子,匍匐地来到他的窗前。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在那儿,使者奉了无所谓的使命奔走于无史的诸王的王国间;  在那儿,理智以她
从缝隙里钻出的故事  正如张作骥过去擅长的叙事策略,《当爱来的时候》也以一整个家庭为主角,而故事也就流动酝酿于这群平凡人之间。女主角来春是个无所事事的十六岁少女,与父亲黑面、大妈、二妈、妹妹、爷爷(大妈的父亲)还有自闭症叔叔阿杰同住一个屋檐下。黑面入赘到大妈家,却因大妈无法生育而与二妈生下两个女儿,之后又在来春十六岁这年生了个儿子;而这个家的另一位新成员阿杰,在母亲过世后,被大哥黑面从金门带到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