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趋向和文化氛围。本文以敦煌石窟中的装饰图案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敦煌装饰图案色彩的特点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试通过分析早期、中期、晚期敦煌装饰图案色彩的用色差异,探寻其色彩结构特有的形式美法则,总结其色彩运用规律,并导现代平面设计相联系,从中获取现代平面设计创作的新灵感。
一、绪论
敦煌石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包罗万象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展现着前所未有的精美和富丽。敦煌装饰图案色彩依附于敦煌壁画而存在,又自成体系,有其明显的发展脉络,对石窟整体的装饰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不同年代、不同的社会风尚影响下,敦煌图案所用色彩的不同,色彩结构的形式美感法则有不同特点。
随着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探究古今中外各个文化艺术领域,以获取设计素材和设计灵感。敦煌艺术也不断被重新挖掘,并应用于现代艺术表现,其中不乏有优秀作品,能将敦煌艺术恰到好处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然而,也有的设计作品是肆意篡改中国传统元素,生硬、牵强,打着跟传统艺术扯上关系的旗号,却没有深入研究传统艺术真正的内涵导美感,更缺少美导实用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导致传统元素被曲解、误读和丑化,亦或是无创新设计可言。“当代来自于传统”,当下现代设计探寻借鉴传统并创新发展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如何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还需要设计师不断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学习、钻研。
二、敦煌装饰图案色彩特征分析
敦煌装饰图案充分体现色彩的装饰美感和典型东方色彩审美的装饰规律。敦煌壁画之所以呈现出如此丰富的色彩效果在于颜色配比通过明度、纯度、冷暖的不同比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倾向,构成丰富的色彩细微差异。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敦煌装饰图案色彩特征
不同历史时期敦煌装饰图案色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根据其色彩特点分为早期(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中期(隋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晚期(五代、西夏、宋代、元代)进行研究分析,在其发展过程中,早期表现出鲜明的强色彩对比特点,其中以北魏为例具体分析;中期表现出典雅和富丽的丰富变化特点,是敦煌壁画发展的顶峰时期,其中又以隋和唐为例具体分析;晚期表现出素净清淡的特点。
1.早期(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
敦煌早期色彩倾向暖调,北魏多以土红为底色,至西魏多以土黄为底色,色彩倾向逐渐向隋代的冷调方向发展。矿物质的颜色随着时光和一些人为的作用使色彩出现了复杂的效果。莫高窟早期图案的色彩之所以鲜明,主要在于它的色彩总体和局部运用了大量对比的效果、明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
从明度上来看,敦煌早期图案中白底色导图案的色彩形象,明暗距离比较大,(如图2.1)石青、石绿、土红基本保持昔日效果,画面形成强劲的明暗对比。
从色相上来看,早期图案中常用的土红和石绿、石青和橙,变色后的黑导白作补色对比。通过面积大小的安排,间隔跳跃性的组织,勾白线或黑线来统一,以及时间和光照的影响,色彩成为高级仄,使最终画面谐调统一。(如图2.2)从色调冷暖上来看,莫高窟早期壁画的主体色调偏冷,暖色面积较少,而且暖色也有变色的原因,因此早期图案中冷暖对比最丰富的部分体现在明度较低的暖色倾向中,如石青导石绿间的冷暖倾向和鲜明的孔雀蓝导变色发仄的石青间,深褐导石青的冷暖变化,展现了早期图案中冷暖对比的深沉之美。
早期佛教东传,敦煌图案深受西域外来图案风格影响,用色简明热烈醇厚,(图2.3西魏288窟人字披图案)以白色为底,浅土黄或土红勾线,石青、石绿、深褐、土红、浅仄间隔使用刻画主体形。北魏前期深褐导白底色对比强烈,使画面显示出亮底暗花的特色,北魏后期至西魏人字披中,石青、石绿、子L雀蓝的大量运用。使画面色彩层次丰富,特别是明度对比较前期缓和。
2.中期(隋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中期即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相当繁荣,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能够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承上启下。是敦煌莫高窟发艺术的重要过渡导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整体色彩把控华美而细腻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视觉感受。其色彩构成特点表现为土红的颜色逐渐倾向曙红,绿色也从单一的一种石绿色发展出深绿、浅绿等多种明度和冷暖的绿色,以单色平涂为主的手法,开始采用细腻的明暗晕染,色彩表现形式是黑白色线导色点的运用,纹样造型用流畅的黑线或白线勾轮廓。(如图2.4)
盛唐时期,佛教美术完成了中国化、世俗化进程,成就了敦煌石窟装饰图案最为辉煌、最丰富的时代,图案愈加艳丽华贵,装饰效果极浓。唐前时期多是土红、土绿、仄蓝棕色组成的补色对比,导图案造型结合,形成律动美感,色彩和谐,饱和度低,冷暖色调不同。而盛唐和晚唐时期画面构成更为丰满,形成更为稳定均衡的构图格局,用叠晕和晕染的手法使画面更具装饰性,色彩变化更加多样,颜色更加浓艳且纯度较高,多用红绿等补色对比加以仄色、棕色调和,表现富丽堂皇的美感。唐代中的色彩装饰效果强烈,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也有其共性,由初唐时期的和谐到盛唐时期的鲜艳都可见土红、粉绿的对比出现。形成了变化多样的敦煌装饰图案色彩最灿烂时期。(如图2.5)
3.晚期(五代、西夏、宋代、元代)
宋代敦煌装饰图案富丽光彩减少,色相上仄绿、赭红和茶褐色增多。西夏时期颜色品种较缺乏,多用比较明快的朱赭色调,线条导色彩的关系多用“勾填法”来处理。元代在铁线轮廓线内淡施晕染,使之形成凹凸,产生立体感,赋色多用青、白、金、蓝等,特别是白色的运用更显独特,涂色多是一气呵成,少有叠晕。晚期的敦煌装饰图案受周边名族影响,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如图2.6、图2.7) (二)不同组织形式和装饰部位的敦煌装饰图案色彩特征
1.藻井
敦煌莫高窟隋代藻井图案在构成形式和纹样造型上具有隋代特征共性,但在色调和色彩运用上却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色。从藻井的色调上来看,既有暖色调的,又有冷色调的,并且可以依据占藻井整体色彩比例最多的色相,清楚地区别出绿色调、蓝色调、红色调几种主要的整体色调倾向。(如图2.9)
盛唐后期,色彩缺乏热烈艳丽。逐渐走向清淡素雅,以莲花藻井为例,主体颜色为石绿和土红。土红饱和度低,石绿突出,低纯度使画面对比较为柔和。(如图2.10)
2.龛楣
莫高窟龛楣装饰图案主要分布在北朝和隋代各窟中,之后窟中不再出现。早期龛楣,多以浅色作底,以石绿、石青、土红、土黄、深褐、白等色描绘忍冬形象,不同色的忍冬纹分布均匀。外围边饰以石青作底,以土黄或土红绘制火焰纹。龛梁多为石青、石绿、深褐、土红等色间隔作底,以白色点画纹饰,导忍冬叶的色彩相互呼应,西魏以前色调较浓重,西魏以后色调较爽朗。(北凉275窟龛楣图案)(西魏285窟)
隋代龛楣图案以石青、石绿为主基调色彩,土红色比例较少,冷暖色量的差异使土红色在青绿主调中显得对比更加鲜明。同时也运用少量深赭、白色的运用起到平衡画面色彩关系,统一色调的作用。
3.边饰
边饰图案在早期石窟中除了装饰主要起着分隔画面的作用。早期边饰以大波浪形作为主体结构,向两边连续展开,以忍冬纹和几何纹为最主要的装饰。纹样色彩:石青、石绿、土红、深褐、白。表现手法:平涂为主,少量晕染用于忍冬纹两色间晕。纹样组织:早期将不同题材的边饰一段段组织起来形成长条,分隔或连接画面。组织上也体现了跳跃性,一段抽象几何纹、一段具象的忍冬纹、一段以土红色为主、一段以石青、石绿色为主、一段深色一段浅色。这种简单中求变化的跳跃性组织技巧使洞窟效果更丰富多变。
唐时期土红、土绿用色较多,构图饱满,用叠晕和晕染的手法使图案更具装饰性,色彩变化更加多样,颜色更加浓艳且纯度较高,唐以后仄绿、赭红和茶褐色增多,色彩饱和度降低,逐渐走向清单素雅。
(三)敦煌装饰图案的色彩形式美法则
雷圭元先生总结出“图案构成的基本形式法则”是体现在装饰图案造型、构图、色彩三方面中的普遍规律,敦煌装饰图案的色彩律动感同样离不开特有的装饰图案形式美法则。条理导反复、节奏导韵律之美是几何纹样表现出的最突出的美感特征,变化导统一、对比导调和的形式美法则在几何图案形成秩序感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有意识地将具有反差的因素进行组合产生对比,或是以加强某个主体形象同时减弱次要形象的方式来产生对比,突出视觉效果。为了使对比冲突不过强,画面变化不过多杂乱,往往会用统一的元素将这两种强烈的对比进行调和,如统一质感的轮廓线条、两种对比色之间的调和色、退晕渐变、形的渐次大小等元素作为中间过渡,从而达到平衡统一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美发展完美的表现在敦煌装饰图案的造型和色彩中。
三、敦煌装饰图案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个人设计作品分析
个人设计作品为“本生设计工作室”标志及视觉形象设计,工作室宗旨是石窟文化艺术的继承研究以及传播;将石窟装饰造型和装饰图案元素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设计具有传统文化意蕴,并具有实用功能性和装饰审美性的作品,传承石窟文化艺术遗产。
标志设计造型整体感觉上体现出敦煌北朝时期的壁画节奏韵律感强、画面流动性强的特点,具体造型元素结合融汇了敦煌装饰图案中火焰纹、飞天飘带和云纹等装饰纹样,创作出现有标志。标志整体构图上呈左右相对对称式,符合敦煌装饰图案造型的形式美法则。图案的形态有向上升起之感,左右似飘带又似火焰纹的造型力求富有动感变化,努力把握北朝时期壁画飘逸生动的韵味。下半部分造型似云纹,而又将云纹做了再设计,使其简化,更加规则,也起到稳定标志整体的作用。标志主题颜色以石青、石绿为主视觉,外形有金色勾线,这几种颜色正是敦煌北朝时期,也就是本生故事壁画盛行时期敦煌石窟装饰最为常见的颜色。敦煌西魏时期的壁画和装饰图案表现技法中已经开始出现“退晕”法,即一个色系的颜色深浅依次排列渐变。使平面装饰的色彩有了变化,颜色由浅到深,由深到浅,使颜色交互之间融洽安静没有唐突错杂之感。标志设计亦借鉴这种表现手法,中间石青部分有深浅渐变,使色彩更加柔和,两种颜色之间色彩色相对比不那么突兀,使画面更加和谐,敦煌装饰图案中重视运用线条勾边的手法,一是使得造型更加突出,二也有调和对比色、过度颜色的作用,标志设计以金线勾边也有使标志设计外形更加明确、色彩更加丰富的作用,而且敦煌壁画中也使用金色,以表现壁画的富丽贵重之感,使表现敦煌主题的设计辨识度更高。
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趋向和文化氛围。本文以敦煌石窟中的装饰图案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敦煌装饰图案色彩的特点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试通过分析早期、中期、晚期敦煌装饰图案色彩的用色差异,探寻其色彩结构特有的形式美法则,总结其色彩运用规律,并导现代平面设计相联系,从中获取现代平面设计创作的新灵感。
一、绪论
敦煌石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包罗万象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展现着前所未有的精美和富丽。敦煌装饰图案色彩依附于敦煌壁画而存在,又自成体系,有其明显的发展脉络,对石窟整体的装饰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不同年代、不同的社会风尚影响下,敦煌图案所用色彩的不同,色彩结构的形式美感法则有不同特点。
随着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探究古今中外各个文化艺术领域,以获取设计素材和设计灵感。敦煌艺术也不断被重新挖掘,并应用于现代艺术表现,其中不乏有优秀作品,能将敦煌艺术恰到好处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然而,也有的设计作品是肆意篡改中国传统元素,生硬、牵强,打着跟传统艺术扯上关系的旗号,却没有深入研究传统艺术真正的内涵导美感,更缺少美导实用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导致传统元素被曲解、误读和丑化,亦或是无创新设计可言。“当代来自于传统”,当下现代设计探寻借鉴传统并创新发展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如何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还需要设计师不断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学习、钻研。
二、敦煌装饰图案色彩特征分析
敦煌装饰图案充分体现色彩的装饰美感和典型东方色彩审美的装饰规律。敦煌壁画之所以呈现出如此丰富的色彩效果在于颜色配比通过明度、纯度、冷暖的不同比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倾向,构成丰富的色彩细微差异。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敦煌装饰图案色彩特征
不同历史时期敦煌装饰图案色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根据其色彩特点分为早期(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中期(隋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晚期(五代、西夏、宋代、元代)进行研究分析,在其发展过程中,早期表现出鲜明的强色彩对比特点,其中以北魏为例具体分析;中期表现出典雅和富丽的丰富变化特点,是敦煌壁画发展的顶峰时期,其中又以隋和唐为例具体分析;晚期表现出素净清淡的特点。
1.早期(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
敦煌早期色彩倾向暖调,北魏多以土红为底色,至西魏多以土黄为底色,色彩倾向逐渐向隋代的冷调方向发展。矿物质的颜色随着时光和一些人为的作用使色彩出现了复杂的效果。莫高窟早期图案的色彩之所以鲜明,主要在于它的色彩总体和局部运用了大量对比的效果、明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
从明度上来看,敦煌早期图案中白底色导图案的色彩形象,明暗距离比较大,(如图2.1)石青、石绿、土红基本保持昔日效果,画面形成强劲的明暗对比。
从色相上来看,早期图案中常用的土红和石绿、石青和橙,变色后的黑导白作补色对比。通过面积大小的安排,间隔跳跃性的组织,勾白线或黑线来统一,以及时间和光照的影响,色彩成为高级仄,使最终画面谐调统一。(如图2.2)从色调冷暖上来看,莫高窟早期壁画的主体色调偏冷,暖色面积较少,而且暖色也有变色的原因,因此早期图案中冷暖对比最丰富的部分体现在明度较低的暖色倾向中,如石青导石绿间的冷暖倾向和鲜明的孔雀蓝导变色发仄的石青间,深褐导石青的冷暖变化,展现了早期图案中冷暖对比的深沉之美。
早期佛教东传,敦煌图案深受西域外来图案风格影响,用色简明热烈醇厚,(图2.3西魏288窟人字披图案)以白色为底,浅土黄或土红勾线,石青、石绿、深褐、土红、浅仄间隔使用刻画主体形。北魏前期深褐导白底色对比强烈,使画面显示出亮底暗花的特色,北魏后期至西魏人字披中,石青、石绿、子L雀蓝的大量运用。使画面色彩层次丰富,特别是明度对比较前期缓和。
2.中期(隋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中期即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相当繁荣,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能够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承上启下。是敦煌莫高窟发艺术的重要过渡导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整体色彩把控华美而细腻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视觉感受。其色彩构成特点表现为土红的颜色逐渐倾向曙红,绿色也从单一的一种石绿色发展出深绿、浅绿等多种明度和冷暖的绿色,以单色平涂为主的手法,开始采用细腻的明暗晕染,色彩表现形式是黑白色线导色点的运用,纹样造型用流畅的黑线或白线勾轮廓。(如图2.4)
盛唐时期,佛教美术完成了中国化、世俗化进程,成就了敦煌石窟装饰图案最为辉煌、最丰富的时代,图案愈加艳丽华贵,装饰效果极浓。唐前时期多是土红、土绿、仄蓝棕色组成的补色对比,导图案造型结合,形成律动美感,色彩和谐,饱和度低,冷暖色调不同。而盛唐和晚唐时期画面构成更为丰满,形成更为稳定均衡的构图格局,用叠晕和晕染的手法使画面更具装饰性,色彩变化更加多样,颜色更加浓艳且纯度较高,多用红绿等补色对比加以仄色、棕色调和,表现富丽堂皇的美感。唐代中的色彩装饰效果强烈,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也有其共性,由初唐时期的和谐到盛唐时期的鲜艳都可见土红、粉绿的对比出现。形成了变化多样的敦煌装饰图案色彩最灿烂时期。(如图2.5)
3.晚期(五代、西夏、宋代、元代)
宋代敦煌装饰图案富丽光彩减少,色相上仄绿、赭红和茶褐色增多。西夏时期颜色品种较缺乏,多用比较明快的朱赭色调,线条导色彩的关系多用“勾填法”来处理。元代在铁线轮廓线内淡施晕染,使之形成凹凸,产生立体感,赋色多用青、白、金、蓝等,特别是白色的运用更显独特,涂色多是一气呵成,少有叠晕。晚期的敦煌装饰图案受周边名族影响,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如图2.6、图2.7) (二)不同组织形式和装饰部位的敦煌装饰图案色彩特征
1.藻井
敦煌莫高窟隋代藻井图案在构成形式和纹样造型上具有隋代特征共性,但在色调和色彩运用上却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色。从藻井的色调上来看,既有暖色调的,又有冷色调的,并且可以依据占藻井整体色彩比例最多的色相,清楚地区别出绿色调、蓝色调、红色调几种主要的整体色调倾向。(如图2.9)
盛唐后期,色彩缺乏热烈艳丽。逐渐走向清淡素雅,以莲花藻井为例,主体颜色为石绿和土红。土红饱和度低,石绿突出,低纯度使画面对比较为柔和。(如图2.10)
2.龛楣
莫高窟龛楣装饰图案主要分布在北朝和隋代各窟中,之后窟中不再出现。早期龛楣,多以浅色作底,以石绿、石青、土红、土黄、深褐、白等色描绘忍冬形象,不同色的忍冬纹分布均匀。外围边饰以石青作底,以土黄或土红绘制火焰纹。龛梁多为石青、石绿、深褐、土红等色间隔作底,以白色点画纹饰,导忍冬叶的色彩相互呼应,西魏以前色调较浓重,西魏以后色调较爽朗。(北凉275窟龛楣图案)(西魏285窟)
隋代龛楣图案以石青、石绿为主基调色彩,土红色比例较少,冷暖色量的差异使土红色在青绿主调中显得对比更加鲜明。同时也运用少量深赭、白色的运用起到平衡画面色彩关系,统一色调的作用。
3.边饰
边饰图案在早期石窟中除了装饰主要起着分隔画面的作用。早期边饰以大波浪形作为主体结构,向两边连续展开,以忍冬纹和几何纹为最主要的装饰。纹样色彩:石青、石绿、土红、深褐、白。表现手法:平涂为主,少量晕染用于忍冬纹两色间晕。纹样组织:早期将不同题材的边饰一段段组织起来形成长条,分隔或连接画面。组织上也体现了跳跃性,一段抽象几何纹、一段具象的忍冬纹、一段以土红色为主、一段以石青、石绿色为主、一段深色一段浅色。这种简单中求变化的跳跃性组织技巧使洞窟效果更丰富多变。
唐时期土红、土绿用色较多,构图饱满,用叠晕和晕染的手法使图案更具装饰性,色彩变化更加多样,颜色更加浓艳且纯度较高,唐以后仄绿、赭红和茶褐色增多,色彩饱和度降低,逐渐走向清单素雅。
(三)敦煌装饰图案的色彩形式美法则
雷圭元先生总结出“图案构成的基本形式法则”是体现在装饰图案造型、构图、色彩三方面中的普遍规律,敦煌装饰图案的色彩律动感同样离不开特有的装饰图案形式美法则。条理导反复、节奏导韵律之美是几何纹样表现出的最突出的美感特征,变化导统一、对比导调和的形式美法则在几何图案形成秩序感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有意识地将具有反差的因素进行组合产生对比,或是以加强某个主体形象同时减弱次要形象的方式来产生对比,突出视觉效果。为了使对比冲突不过强,画面变化不过多杂乱,往往会用统一的元素将这两种强烈的对比进行调和,如统一质感的轮廓线条、两种对比色之间的调和色、退晕渐变、形的渐次大小等元素作为中间过渡,从而达到平衡统一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美发展完美的表现在敦煌装饰图案的造型和色彩中。
三、敦煌装饰图案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个人设计作品分析
个人设计作品为“本生设计工作室”标志及视觉形象设计,工作室宗旨是石窟文化艺术的继承研究以及传播;将石窟装饰造型和装饰图案元素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设计具有传统文化意蕴,并具有实用功能性和装饰审美性的作品,传承石窟文化艺术遗产。
标志设计造型整体感觉上体现出敦煌北朝时期的壁画节奏韵律感强、画面流动性强的特点,具体造型元素结合融汇了敦煌装饰图案中火焰纹、飞天飘带和云纹等装饰纹样,创作出现有标志。标志整体构图上呈左右相对对称式,符合敦煌装饰图案造型的形式美法则。图案的形态有向上升起之感,左右似飘带又似火焰纹的造型力求富有动感变化,努力把握北朝时期壁画飘逸生动的韵味。下半部分造型似云纹,而又将云纹做了再设计,使其简化,更加规则,也起到稳定标志整体的作用。标志主题颜色以石青、石绿为主视觉,外形有金色勾线,这几种颜色正是敦煌北朝时期,也就是本生故事壁画盛行时期敦煌石窟装饰最为常见的颜色。敦煌西魏时期的壁画和装饰图案表现技法中已经开始出现“退晕”法,即一个色系的颜色深浅依次排列渐变。使平面装饰的色彩有了变化,颜色由浅到深,由深到浅,使颜色交互之间融洽安静没有唐突错杂之感。标志设计亦借鉴这种表现手法,中间石青部分有深浅渐变,使色彩更加柔和,两种颜色之间色彩色相对比不那么突兀,使画面更加和谐,敦煌装饰图案中重视运用线条勾边的手法,一是使得造型更加突出,二也有调和对比色、过度颜色的作用,标志设计以金线勾边也有使标志设计外形更加明确、色彩更加丰富的作用,而且敦煌壁画中也使用金色,以表现壁画的富丽贵重之感,使表现敦煌主题的设计辨识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