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莲司:塑造胡适妇女观的纽约丽人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newer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年前的1918年9月,胡适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一次演讲中,说出了他主张的“超于良妻贤母”的妇女观:“依我所观察,美国的妇女,无论在何等境遇,无论做何等事业,无论已嫁未嫁,大概都存一个‘自立’的心……‘自立’的意义,只是要发展个人的才性,可以不倚赖别人,自己能独立生活,自己能替社会做事。”胡适举了一位女性的例子,说她超越世俗、不事修饰嫁人,一反传统角色,过着发展自己才性的自立生活。胡适说的就是韦莲司。
  胡适1917年回国后,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妇女问题上多有论述。有关妇女贞操、被强暴、妇女财产权、妇女婚姻、妇女职业等问题,他都慷慨直言。他的观点超前而大胆,能真正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说话。胡适能有这种妇女观,韦莲司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高洁几近狂狷”
  胡适在1915年10月30日的日记中写到:“吾自识吾友韦女士以来,生平对于女子之见解为之大变,对于男女交际之关系亦为之大变。女子教育,吾向所深信者也。惟昔所注意,乃在为国人造良妻贤母以为家庭教育之预备,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能独立之女子。”胡适的妇女观由训造“良妻贤母”,到造就独立女子,在这则日记中明确记述了变化。胡适回国后,将新的妇女观通过写作、辩论、演讲诸形式到处传播,影响了当时以及后来的不知多少女子,胡适对中国妇女解放的一部分功劳应记在韦莲司名下。对胡适产生了如此巨大影响,并与胡适保持了50年深情的韦莲司,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韦莲司1885年4月17日生于纽约州绮色佳市,父亲是耶鲁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教授。她的母亲是一位家庭妇女,但读书颇多,好客善交际,对社交有相当天赋。韦莲司所受正规教育并不多,曾在私立学校和艺术学校求学,她称自己最有价值的心智上的训练得自父亲,受其影响而读了大量的书,并形成了思考的习惯。她曾在1965年1月27日写给江冬秀的信中说:“我这一辈子,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对思想敏锐的兴趣。任何对艺术、科学、国际事务所做诚实的观察和清晰的思考,我都致以仰慕和钦佩……我的一生是个不断的冒险。”
  她与胡适相识于1913到1914年之间,那时胡适23岁,是康奈尔大学的学生。其时,胡适非常活跃。韦莲司比他大5岁,是一位有自己人生梦想的美国女性,将要到纽约学习艺术。在胡适眼里,韦莲司是奇女子,他在《留学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和评价:“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其待人也,开诚相示,倾心相信,未尝疑人,人亦不敢疑也,未尝轻人,人亦不敢轻之……”胡适在写给母亲的家书中介绍:“儿在此邦所认识之女友以此君为相得最深。女士思想深沉,心地慈祥,见识高尚,儿得其教益不少。”在写给韦莲司的信中说:“你的谈话总是刺激我认真的思考。‘刺激’这个字不恰当,在此应该说‘启发’。我相信思想上的互相启发才是一种最有价值的友谊。”“长久以来,我一直需要一个能导我于正确航向的舵手。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你,没有第二人,能给我这种所急切需要(的劝告)……”不难想见,韦莲司是胡适知识上的伴侣,是他倾诉和分享的对象。
  胡适与韦莲司的密切书信来往是在1914年底的几个月,两人在通信中分享各自生活的一切,在交往中互相变得恋恋不舍。1915年1月21日,胡适去纽约看望韦莲司,这次相会非常微妙,为他们之后的关系奠定了基调。当年的美国,女性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许多像韦莲司这样的她们,追求独立与自由,寻求自己的事业。韦莲司将长发剪短,并将过去女性化的漂亮衣服丢弃,专心于绘画工作。20世纪初,在体面的美国家庭中,不允许没有恋爱关系的青年男女独处。胡适到韦莲司的公寓去看望她时,担心因为单独相处而给对方带来影响,还试图约自己的朋友来一起喝茶。韦莲司是一个鄙视旧俗陈规的人,她希望两人的关系能更亲密,胡适却规限自己在朋友的界限内,因为他从未想过解除与江冬秀的婚约,所以表现得左右为难、谨小慎微。回到绮色佳后,他特地给韦莲司写了一封长达11页的信,说明了自己的复杂心境。
  克制与隐忍
  胡适于1917年6月离开美国,这次回国后,直到1927年的十年间,他们的通信并不频繁,平均一年一封信。这十年里,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中国文艺复兴次第展开,胡適的许多著作陆续完成。他也经历了结婚、丧母、生子,还有1923年与曹诚英的恋情。所有这些重大事情,他都向韦莲司通报。
  韦莲司的生活也有许多变故。父亲与姐姐先后去世,只剩下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维持生计,她谋得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在这个职位上一待就是22年,直到1946年退休。由于她过分自尊的品性,她就连至亲去世也没有向胡适倾诉。
  但是,1927年胡适的美国之行,打破了韦莲司内心的平静。1927年初,当胡适即将要到美国时,韦莲司给胡适写信感叹自己芳华已逝,胡适在回信中说:“对我来说,你是永远不会老的。我总是把你想成一个永远激励启发她朋友思考的年轻的克利福德。我会永远这样想念你的。”这一年3月初,他们在绮色佳重聚,胡适离开时说:“整个(美洲)大陆也阻隔不了我对绮色佳的魂牵梦系。”他在4月3日的信中说:“在过去悠长的岁月里,我从未忘记过你……我们这样单纯的友谊是永远不会凋谢的。”4月6日,韦莲司在信中说:“让你走,是如此的艰难,老友——但是你留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生命充满了离合聚散……”两人的情感呼之欲出,但这次相聚还是发乎情止于礼。
  六年岁月匆匆过去。1933年7月4日,当胡适告知又将访问绮色佳时,她表现出十足的期盼:“想着你来访时的欢愉——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企盼的!”她的信夹杂着念想:“我看起来并没有我的年纪那么老,但我的年纪却使我珍惜所有欢乐的时光,然而,我(对未来)一无期盼!……胡适,你的来访,对我而言,有如饥者之于食,而对你,则能留下一些宁静的回忆是值得来的。”
  这次会面让他们的感情突破了友谊的界限,进入了情侣的角色。回想1927年见面时,韦莲司写道:“亲爱的适,让我们继续穿着这身正式的外衣吧,否则你所喜爱的这个幻象中的女子就会死去。”然而“现在(1933年9月)这件正式的外衣已经褪到地板上了——你已经全然地了解了我,胡适——你是不是更喜欢那个幻象中的女子呢?她也许很美妙,但她毕竟是我,那个胸部扁平而又不善于持家的我,那个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的我,是这个我触摸了你的身体和眼睛。我简直不能相信,你竟然爱上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东西,然而,你的爱却裹住了我。”这个美国丽人的爱是急切而久盼的,也是自卑和迷茫的。她本是特立独行不流于俗的女子,在爱人面前却显得谦卑,但她的爱又强烈且充满幻想:“没想到,我会如此爱你……如我跟你所说的,一堵高不可测的石墙,只要我们无视于它的存在,它在一时之间就能解体消失。我无视横亘在我们之间的时空距离……”   然而韦莲司还是低估了时空的距离,也低估了胡适的理智。她投入的是全部,胡适则不同。重视事功与学问的胡适,给予她的情感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她所无视的道德,正是他所敬畏的东西。虽然他的天性中有沉溺与奔放,但更多是谨慎和负责,结果是韦莲司的情感从克制变成了隐忍。
  1936年10月,胡适去绮色佳看望韦莲司4天,在离开美国前的信中说:“我对你的思念一如既往。”韦莲司靠这些片言只语度过一年又一年。胡适相当重情谊,但他所给予的总是有限。1937年,一个名字缩写为R.S.的男人希望和她结婚。韦莲司犹豫了,她既想与这个诚心诚意、体贴周到的人做婚姻的试验,但又明明知道他并非情投意合的对象。她写信问胡适的意见,胡适“立即赞成这桩拟议中的婚事”。但到最后,韦莲司还是放弃了这最后和唯一的机会。这个决定固然与胡适不无关系,但更多还是由于她对爱情和婚姻理想的坚持。韦莲司比大多数人清醒和坚定,也比胡适勇敢和纯粹,即便为此付出了孤独终老的代价。
  这场风波过后,他们有三年关系亲密的阶段。韦莲司于1939年送了一枚戒指给胡适,上面刻着胡适的名字和“14-39”,以纪念他们相识25年,可见一片深情。
  半个世纪的情谊
  胡适在1946年回国出任北大校长,1949年再度赴美,两年九个月的时间里,两人没有通信记录。当韦莲司得知胡适已经返美,在还不知道他的确切地址之前,她寄了一封信到中国大使馆。作为东道主,她探问有什么事自己可以帮忙,也希望他到绮色佳来。1950年胡适有祝贺生日的电报给韦莲司,1951年和1952年没有通信的记录。1953年,韦莲司专门写信给江冬秀,希望她能来胡适求学的地方看看。于是,胡适和江冬秀共同到绮色佳访问,还在韦莲司的寓所住了27天。自此,韦莲司写给胡适的信中多有对江冬秀的問候,常与江冬秀互赠礼物。将自己与胡适的友谊扩展到与胡适整个家庭的友谊,也是韦莲司的大度与胸怀。
  1958年胡适被任命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于是准备结束9年的留美生活回到台湾。临行前的7月4日,韦莲司送给江冬秀一套刻有冬秀中英文名字的银餐具。胡适在7月11日的回信中说:“我非常欣赏你说的那句话‘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这份友谊长久以前开始,一直维持到今天,对我们的一生有多方面的影响,这个影响是超过我们所能理解的。”
  韦莲司晚年仅靠微薄退休金与有限房租维持生活,为了减少生活费用的支出,她决定搬到美属巴贝多岛。但在74岁那年,她却捐出几千元用作胡适重要著作的英译与出版,这是她在1959年送给胡适的生日礼物。为了攒钱,她把房子都租出去,自己住在一个由车房改建的卧室里,改建车房的所有劳动都是这个七旬老人自己承担。她在写给胡适的儿媳妇的信中说:“实际的情形是我搞的很糟糕。我试着在同一时间又做清洁工,又做油漆匠,又做搬屋工人,又做园丁,又做推销员,又得兼做经销商。今年夏天,我在外面的工作之一是在一个小儿麻痹诊所帮忙……”韦莲司的一生没有妥协,虽然她的成就不如胡适高,“立德、立功、立言”固然不易,但“立情,立爱”同样值得人尊敬,甚至不分高下。
  1960年,70岁的胡适因心脏病住院,75岁的韦莲司也病到不能行动。这年7月胡适最后一次访美,期间他亲自为韦莲司赴巴贝多岛送行,这是他们最后的诀别。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湾与世长辞。1964年,韦莲司应江冬秀的要求,将胡适写给她的约两百封信件整理编目,寄给江冬秀。1971年2月2日,韦莲司孤寂地死在巴贝多岛,享年86岁。
  韦莲司与胡适的这份情谊,是靠对爱情的信仰与各自的教养成就的。计较、自私的关系不会如此长久,坚忍和承受的爱情才能超越时空。正如胡适所说:“我非常欣赏你说的那句话‘两个人之间的友谊’。”对韦莲司来说,不管是友谊或爱情,她都竭尽所能了。爱情中的友谊,友谊中的爱情,或许都是一场修行。
  (作者系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鸭子变不成天鹅,但可以抢到天鹅的池塘。”这句话,写在陈文定著《从底层滚出来》(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的封面上,和这句话呼应的,便是书的副标题“文盲周立太何以名值千万”。  我对周立太名值多少不感兴趣,这只是一个噱头。然而,看到这句话后,我第一反应是:“就算鸭子抢到了天鹅的池塘,它终究还是鸭子,并且永远都是鸭子。即便天鹅离开了自己的池塘,也还依然是天鹅。”一个“抢”字,暴露了鸭子的蛮横、
中国思想界的阵营划分,按照发源于西方的“左派右派”话语,完全是错乱的。秦晖、艾未未等如果在西方的话,应被划为纯正的左派,在中国却被称作右派;中国一些“新左派”所强调的富国强兵、反美和“净化社会”,放在西方就和法国的勒庞如出一辙,应被称作极右翼。这种错乱背后,显然有另一种逻辑的阵营划分。  中国的专制思想是怎么开始的?它与中国的现实图景有何关系?在我怀着这些困惑,梳理中国思想史时,吃惊地发现,两千多
讨论了在天线坐标系中多普勒频率的计算方法和全零多普勒中心的条件及其实现。证明对近圆轨道SAR卫星,采用与时间延迟积分一电荷耦合器件(TDI-CCD)空间相机相同的计算公式和偏流
为解决用反馈线性化方法实现卫星姿态滑模变结构控制(VSC)中病态时确定逆矩阵方法的参数导致的控制精度与控制能量间的矛盾,提出将广义逆矩阵用于求解控制律,并给出了广义逆矩阵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然后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预算管理改革文件,同时,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编制滚动预算。作为国家财政部门预算重要组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主办的《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胡耀邦是这场讨论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真理标准大讨论已广为人知,鲜为人知的是:胡耀邦在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期间,还组织发起和领导了另一场大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大讨论,这可谓是真理标准讨论的姊妹篇。  1979年9月30日,《理论动态》第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政策、背景和基于学分制理念下进行创业课程优化设计的意义进行分析,对创业课程内容、运行程序、评价机制等内容进行探究,详述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
"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是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一种营销方法,融资租赁这个金融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开始引入我国.在这种方式中,承租方(各类医疗机构)是通过向出租方(租赁公司
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措施,在媒体和学界引发热议。激进的学者认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将完整的土地所有权重新还给农民。从大的方向上看,这应是未来中国产权制度发展的方向。但是,制约这一制度落实的障碍除了意识形态之外,还有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需要处理,那就是土地的“原始取得”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村和城市都进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在农村,对地主富农的土地予以没收,分给没有土地或地少的贫
<正>前几年,由于铁路基本建设的大额投资,给铁路施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工程项目数量逐年增加、产值规模和主营收入急剧增长,然而施工企业却普遍面临着资金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