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相机钩沉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anhua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常听到“古董相机”一词,它是如何定义的呢?定义的要素是什么?是年代,还是机身、镜头、光圈、快门、底片?下面,笔者就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权作为引玉之砖 。
  前照相机时代
  从时间来讲,暗箱(Camera Obscura)是照相机之母,照相机就是在暗箱的基础上加装了感光材料而成。公元前5世纪中国哲人墨子发现了“小孔成像”现象,1553年意大利人波尔塔(Giovanni Battista Della Porta)根据此原理制作暗箱,并出版了《自然的魔术》一书,介绍了暗箱的制作、使用方法,被公认是暗箱的发明人。1568年,意大利人丹尼尔·巴尔巴洛(Daniel Barbaro)进一步改进了暗箱。
  早期的暗箱就是一个不透光的箱子,在箱壁上开一小孔,让外界景物的光影透过小孔,映在对面箱壁上呈现倒置影像供人进行轮廓描画,所以暗箱又称“描画箱”。改进后的暗箱将进光孔装上了双凸透镜,并能调整小孔的直径,使映入的景物图像更加明亮、清晰。同时,在暗箱内装上呈45度放置的镜子,让水平映入的影像向上映到一块毛玻璃屏上,既调正了影像,又方便了人们在毛玻璃屏上铺纸,对景物轮廓进行描画。
  16世纪至19世纪初,是暗箱的发展、风行时期。从无透镜暗箱到有透镜暗箱,从箱体抽拉调焦到镜头调焦,从木制到金属制,从大到可容画师进入的暗箱到小可盈寸的便携式暗箱,林林总总,形式多样。不过,暗箱不具备将影像固定的功能。(图01-02)。
  古董照相机时代
  一般来讲,能称之为古董相机的,笔者认为应满足如下条件:1.时间在19世纪;2.机身多为木制(亦有少量全金属机型);3.镜头早期为新月型镜片,后为匹兹伐型镜片;4.光圈早期为固定光圈,后为垫片式,沃特豪斯式插片光圈;快门从简单的镜前快门到镜间、镜后快门;6.底片从银版、湿版至玻璃干版。当然,这些条件并非必须同时满足,但它们可作为判断古董相机的大致标准。
  早在1835年夏天,英国人塔尔伯特自己制作了小方箱型相机“捕鼠器”(图03)。这也是现存最早的相机。“捕鼠器”只是塔尔伯特本人制作的试验性相机,其“最早的相机”称号并不为世界所公认。
  5.
  真正“最早的照相机”这一殊荣仍非法国人达盖尔(Louis J M Daguerre)研制的相机莫属。这种于1839年1月9日由法国科学院宣布的达盖尔照相法,使用的木制相机名曰“基卢克斯”,是达盖尔的亲戚、文具店商人基卢克斯(Alphonse Giroux)制作的。机身由胡桃木制成,名为固定基座滑箱式(Sliding Box Camera,法国管它叫抽屉式Tiroir)银版相机,片幅是216×164毫米(6.5×8.5英寸,它也成为银版照片全版标准),镜头则是达盖尔的朋友、合作伙伴谢瓦利埃(Charles Chevalier)于1821年发明的1组2片的消色差风光镜头,该镜头最大光圈F15,焦距380毫米。此相机现存世12部。
  可以说,从基卢克斯相机开始,人类正式进入了照相机时代。
  古董相机的机身
  从机身材料方面讲,自达盖尔发明的“基卢克斯”银版相机开始,直到19世纪后期玻璃干版相机为止,机身、镜头、感光材料在5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完善和改进。但在机身材料方面,只有木头和铜材两大类,其中又以木制为主。依笔者所知,木制材料机身相机能占到当时全部相机的九成以上。
  木制相機所用木材有十几种之多,使用最广泛、实物例证最多的有以下四种:
  一是楸木(Catalpa Wood)。楸木木材质地致密,软硬适中,干燥后收缩率很小,刨光后表面光滑、耐磨、花纹美观,而且很容易加工、着色。所以,早期诞生于欧陆的木质滑箱相机多采用这种木材(图04)。
  二是桃花芯木(Mahogany)。这种树木400多年前被荷兰、英国人引入印尼等其他洲的热带地区栽种,印尼出产的桃花芯木兼具了南美和非洲桃花芯木的双重优点,因而成为桃花芯木中的上品。桃花芯木名称源自其颜色近乎桃花瓣的颜色,以较浅的金黄色直到较深的红棕色,种类较多,欧洲人一般称之为“红木”。 桃花芯木材质较硬,物理性能稳定,不易变形,刨光后表面平滑如镜,虎皮状、螺旋状花纹清晰美观,其独有的香气又能驱除白蚁等害虫。故而,欧洲尤其是在英国,使用桃花芯木制作相机机身十分常见(图05)。
  三是柚木(Teak)。柚木是在雨淋后干湿发生变化时变形最小的木种之一,耐水、抗湿且加工性能好。因此,它成为19世纪中后期流行的相机机身用材(图06)。
  四是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杉木在欧、美都有种植,由于生长迅速,故木质较轻,但结构均匀,不易发生形变,强度较好,由于木质中含有“杉脑”,所以又能够防腐防虫。这些特点使杉木成为19世纪晚期蒙皮相机的主要材料。
  这一时期也有少量的金属相机,一般是铜制。这是由于铜的加工难度低,材料也容易获得。比如1841年由维也纳著名的光学企业福伦达(Voiglander)公司推出的、装有刚研制出不久的匹兹伐型镜头的“炮弹”银版相机(图07),就是最早的全铜制银版相机。
  从机身形式看,除少量全金属相机形状怪异外,大多数木制相机的发展、变化大致形成了一个规律,即体积越来越小。首先出现的是以基卢克斯为代表的固定基座式滑箱相机(图08)。整版片幅的这种相机型号体积很大,非常笨重。不久,法国人谢瓦利埃(Chevalier)发明了尾板式滑箱相机(图09)。它折叠后长度比固定基座式滑箱机减少了近一半。为了进一步缩小体积,1851年11月,美国的威廉·路易斯(W·H ·Lewis)父子制作出了首台推向市场的皮腔式达盖尔法相机(图10)。早期的皮腔折叠相机多为红色、直角、前后孔径相等。皮腔折叠后,比起尾板式滑箱相机体积进一步减少。五年后的1856年,英国人查尔斯·肯尼发明了前小后大的皮腔,收叠起来时每个褶皱都能嵌入后一个较大的褶皱之中,使折叠后的皮腔厚度更薄。这种形式的皮腔逐渐成为主流,称为“肯尼式皮腔”(图11)。
  除了上述三类主流相机外,这一时期还有诸如立体相机、方箱相机、侦探相机、邮票相机等特殊类型相机,这里不再赘述。这一时期的相机有一个常令收藏者困惑的现象,就是一些木制相机机身并无制造者铭牌或文字。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专业生产相机机身的厂商很少,很多相机都是摄影师或相机商人按自己的要求去木工作坊定制的,这些作坊当时还没有品牌意识,因此没有铭牌和文字。到了19世纪晚期,这种现象就逐渐消失了。
  古董相机的镜头
  19世纪的古董相机上,镜头和光圈、快门结构相对后世较为简单。这一时期,古董相机使用的镜头基本上就四种:最早的是1812年英国人沃拉斯顿(Wollaston)发明的新月型风景镜头,1组1片结构,最大光圈F16;第二种是1821年法国人谢瓦利埃(Chevrlier)发明的消色差镜头,1组2片结构,最大光圈F14;第三种是1840年由匈牙利数学家匹兹伐(Petzval)发明的匹兹伐(Petzval)人像镜头,3组4片结构,最大光圈F3.7;最后一种是1878年推出的匹兹伐人像镜头的改进版,将3组4片结构改进为2组4片结构(图12)。
  在光圈方面,为减少球差,提高像场清晰度,从最初的新月型镜片镜头开始,出现大量的镜头前部缩小开口的设计(俗称“碉堡头”)。这种设计起到了光圈的作用,但只有一挡光圈。1840年,著名的匹兹伐(Petzval)镜头出现,通光量比早期镜头增大了十几倍,但光圈也只是F3.7一挡而已。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58年配有 “插片式光圈”的镜头出现。1860年以前,共有福伦达、霍恩、斯格朗、罗斯等十几个厂商生产匹兹伐(Petzval)镜头。为拍摄需要,有些摄影师会打开镜头,在前后组镜片间加上中心有圆孔的黑纸片达到缩小光圈的目的。为了方便调节光圈,许多摄影师在匹兹伐镜头筒上锯开一条缝隙,以便插入不同孔径的黑纸片。这导致了收藏早期(1858年前)匹兹伐型镜头时,没有手工锯缝的镜头更珍贵。同时,这种做法也啟发了英国人沃特豪斯于1858年发明了风靡一时的“插片光圈”(水房光圈),直至被后来出现的虹膜式可变光圈所取代。
  早期古董相机的快门,都是与相机镜头相联系的,从初期的手工遮挡,发展到镜前快门(图13),再发展到镜间快门(图14)和镜后快门(图15)。
  总体来说,早期古董相机大致经历了1839~1851年的银版时期、1851~1871年的湿版时期和1871~1888年的玻璃干版时期三个阶段。
  而在每一个阶段,摄影的方式也在变化。银版摄影时期开始使用最大光圈F14~F16的新月型镜片风光镜头,曝光时间长达几十分钟。最大光圈F3.7的匹兹伐人像镜头出现以后,曝光时间大大缩短,拍摄人像方便了许多,图像清晰度也大大增强。同时,银版摄影还确立了银版片幅的规格标准,即6.5×8.5英寸为标准整版,另有1/2、1/4、1/6、1/9英寸版(图16)。湿版摄影比起银版摄影,成本降低了许多倍,克服了银版摄影作品不能复制的缺点,可以利用玻璃负片,用蛋白晒印法大量复制照片,扩大了摄影作品的传播范围。但它也与银版摄影一样,有所需设备繁杂沉重、过程复杂麻烦的缺点。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坎奈特(Richard Kennett)和本尼特(Charles Bennett)对此前马多克斯(Richard Maddox)的明胶干版法进行了改良,进一步缩短了曝光时间,发明了明胶玻璃干版(图17)。这种干版底片既可提前准备,又可滞后冲洗,还能够存放一段时间,使摄影与暗房可以分离开来,让普通人也可以参与摄影,同时也为日后出现的胶片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他文献
12月的北京已进深冬。在北京雅昌印刷公司的一间办公室里,宽宽的地板上铺满了照片。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的著名摄影家杨大洲老师告诉我,这些是广东省公安厅为百名公安英模代表拍摄的109幅肖像照片,即将结集成册。  他是谁?为什么没有穿警服?  铺得满地的照片中,这样一幅照片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一个男士骑着一辆满是泥泞、油渍、破旧不堪的电动车穿行在雨夜中,脸、手、衣服早已被打湿,但他神情笃定,目光中透露着自信和
期刊
在相机配件领域,捷信一直是当之无愧的巨擘。建立于1917年,现位于意大利的捷信于过去100年间生产出大量精品配件,更是见证了许多知名摄影师的职业路程。  于捷信创立100周年之际,这个品牌推出了数款纪念版产品,除了纪念版三脚架外,还包括三款不同尺寸的纪念版摄影背包。三款背包分别为一款双肩包和一中一小两款单肩包,其中的中款单肩包是我们本次试用的重点。  外形设计  在外形设计方面,此次的三款纪念版背
期刊
你戴上面具,  神秘而美丽。  你以为自己,  仍然是自己。  我望着面具。  警惕而恐惧。  我怕我爱上你。  而你并不是你。2月3日  在意大利威尼斯,狂欢者摆出造型。本届威尼斯狂欢节于1月27日开幕,持续至2月13日。  新华社记者金宇摄  点评:可以被欣赏,无法被信任。1月31日  这是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拍摄的月食景观。当日,月全食天文景观出现在旧金山湾区上空。 新华社发  点评:将心向明月
期刊
2007年6月,北京华辰拍卖公司举办了第二次影像专场拍卖,其中一件由郑景康拍摄、陈石林修版的《毛泽东正面标准像》以72万元的高价成交。这张表面布有田字格的10英寸照片,当年被天安门管理处作为城楼毛泽东画像的母本。那一年,这张照片的价格创造了中国有史以来最贵单张照片的拍卖纪录,而这个纪录直到2015年11月华辰秋拍时才被吴印咸拍摄的《毛泽东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照片,以80.5万元成交价打破。 
期刊
每一次索尼黑卡RX10系列推出新机型,都能给“阅机无数”的我强烈的“黑科技”感。这一次新推出的黑卡RX10IV虽然镜头和传感器的参数较前代没有明显改变,但若是认为索尼是在“挤牙膏”,那就大错特错了。  RX10IV获得的升级类似于RX100V,鉴于我们现在已经清楚索尼数码相机的升级主要取决于感光元件的换代,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RX10IV采用了与RX100V相同的感光元件及处理器。  更适合抓拍 
期刊
在发布TL2之后5个月,徕卡又推出了一款APS-C画幅无反相机CL。  这款相机与TL2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的2400万有效像素、同样的TL接口、同样的触摸式操作液晶屏。不同的是,它的外形更加传统,类似徕卡M旁轴相机,液晶屏尺寸从3.7英寸减小到3英寸,增加了236万像素的电子取景器,性能也进一步增强。CL机械快门速度范围从30~1/4000秒扩大到30~1/8000秒,最高连拍速度从每秒7张提高
期刊
记录时代症结是摄影永恒的主题之一。资源问题一直都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剧,全球人口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城市肆意排污、消费品过度耗费等问题。面对生态的严重失衡,许多摄影师将镜头对准这一时代顽疾,试图通过更加直观的视觉影像揭示人类的生存危机。为了更好地探讨并展现影像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或发挥的作用,本期选择了四位不同风格摄影师的作品,希望能够通过多
期刊
凱瑟琳·巴利特(Catherine Balet)读屏时代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倡议,呼吁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不过当说到什么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时,在你心中的第一答案想必一定不是图书。手机、电脑、电视等已经侵略性地占据了现代人的生活,它们才是不可或缺的。现在不少人会有“网络分离焦虑症”,即一旦断开网络,
期刊
在专业领域,各相机品牌都坚持着性能第一、体积其次的原则,但在消费级产品里,在更强的同时做到更小是所有厂商的共同追求。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我们迎来了佳能Powershot G1 X系列的最新机型G1 X Mark III。  虽然难以想象G1 X Mark III如此小巧的机身能够拥有与准专业级单反相机EOS 80D接近的性能,但事实上,这两台相机在许多关键处的参数确实相同。  这台相机采用AP
期刊
2017年中期,陈杰去了两次冷湖油田。那里曾经是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在地,也曾是我国最主要的石油产地之一,因为富有而一度被称作“小香港”。然而随着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冷湖油田再也难觅当年的繁荣。漫漫戈壁,片片残垣,这是冷湖油田现在的样子,也是陈杰在照片中为我们呈现的样子。不过,冷湖油田不应该被忘记,不仅因为它曾在共和国的历史中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因为这里算是一个中国社会发展变迁和文化思想变迁的典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