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餐厨垃圾是垃圾管理中的重点及难点,如管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实现餐厨垃圾的规范管理,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填埋量,节约土地资源,而且可以进行资源再利用,提高垃圾资源化水平。因此,以餐厨垃圾为垃圾管理的重点突破,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转化奥运成果,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长远意义。
北京市餐厨垃圾处理从2005年起开始规范化管理与运行,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首次实现奥运村历史上餐厨垃圾就地无害化处理。几年来,北京市一直在探索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经验。《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北京市餐厨垃圾处理下一步工作思路,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将集中力量,用两到三年基本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
从2005年起开始规范化管理与运行
餐厨垃圾指在食品加工、饮食服务、供餐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残渣、残液和废弃油脂等废弃物。目前,北京市餐厨垃圾日产生量约为1200吨,约占生活垃圾量的15.33%。其中,城区日产生餐厨垃圾约970吨,郊区县日产生230吨。餐厨垃圾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因其运输、处理及管理的难度大,一直是垃圾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2003年“非典”事件之前,北京市还没有对餐厨垃圾处理进行规范化管理,“泔水”加工以及混合在生活垃圾中进行填埋是餐厨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2005年以来,北京市加快了餐厨垃圾的规范化管理。
2006年1月1日,《北京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办法》正式实行。该办法明确了餐厨垃圾产生者、清运者、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
2007年10月13日,北京首座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北京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这座每天可处理200吨餐厨垃圾的设施位于大兴区南宫堆肥厂内,工程总投资为2133.79万元,占地面积0.39公顷,年处理餐厨垃圾7.3万吨。此举意味着北京市餐厨垃圾处理开始由无序进入有序管理与运行。
同年,由12个政府部门联合发文的《推进北京市餐厨垃圾规范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和任务。随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制定印发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餐厨垃圾收集处理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北京市规划建设5座跨区域服务的大型集中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和远郊区县7座服务辖区内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其中,北京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已投入运行,高安屯、董村餐厨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中。
2008年,在餐厨垃圾管理中,首先完成了对122家奥运签约饭店、31个奥运在京比赛场馆以及2个大型连锁餐馆等155家单位餐厨垃圾的集中收运,全部由全密闭的餐厨垃圾专用车辆分类运输,统一运至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处理;其次,在海淀区上地街道、奥运村等地建成了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示范站,服务奥运。首次实现了奥运村历史上餐厨垃圾采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就地资源化处理。北京奥运期间,奥运村就地资源化处理餐厨垃圾1000余吨,转化为肥料600多吨,圆满完成奥运村餐厨垃圾就地、快速“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北京在垃圾处理等方面实现了奥运承诺,环境卫生整洁优美,受到了国际社会一致好评。
三大问题制约发展
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要求,综合分析北京市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化进程等变化情况,预测到2010年北京市餐厨垃圾日产生量约为1450吨。其中,城区餐厨垃圾日产生量1206吨,郊区县餐厨垃圾日产生量244吨。餐厨垃圾中的油脂含量在4%-5%左右,预计到2010年油脂日产生量约可达65吨。因此,如何实现餐厨垃圾的循环利用,资源化处理,未来两到三年将是关键时期。
目前北京市餐厨垃圾处理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餐厨垃圾收运和处理能力严重滞后,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收集、运输、处理体系,造成了生活垃圾混合填埋,有机物含量高,渗沥液增多,污染控制压力加大。
第二,部分餐厨垃圾流入非正规处理渠道,影响了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同时,餐厨垃圾产生单位随意处置,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第三,餐厨垃圾价格收费机制尚未建立,配套政策不完善。
五大对策实现全过程控制管理
《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明确要求“两到三年基本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为此,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下一步具体措施是:
(一)规划建设12座大型集中餐厨垃圾处理设施
全市规划建设5座跨区服务的大型集中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和7座服务远郊区县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2009年建成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加快海淀六里屯等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今后用2-3年时间全部建成使用后,届时累计处理能力将达到1600吨/日左右。
另外,还将积极推进一批餐厨垃圾相对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试点。2009年,在餐饮街、高校集中区、大型度假培训中心等餐厨垃圾产生集中的地区,采取相对集中模式,采用好氧微生物处理等新技术,建设10座小型餐厨垃圾处理站,总处理能力将达到约200吨/日,实现餐厨垃圾短运距资源化处理。
(二)形成专业收运的规范运作
根据餐厨垃圾收运量,配置密闭、环保的专用收集车辆和容器,通过公开招标或委托等方式确定一定数量和具备专业技术条件的企业或单位从事餐厨垃圾的收集和运输。与规划布局的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相匹配,配备餐厨垃圾专用运输车辆,建立规范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网络。
(三)100个“零废弃”管理试点
在党政机关、学校、公园、宾馆饭店、度假村、果蔬批发市场、居住小区等100个单位进行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通过厉行节约,减少废弃,对厨余、餐厨等垃圾就地处理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在大型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建设有机垃圾处理设施,实现有机垃圾就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四)出台收费、管理政策与技术标准
完善《北京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办法》;试点建立餐厨垃圾产生单位排放登记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对利用餐厨垃圾和废油脂提炼乙醇、生物柴油等再生产品的新技术的鼓励政策;制定并发布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相关技术标准;研究餐厨垃圾收费政策。2009年,研究制定新建宾馆、饭店、餐饮街、度假村和高校校区等配套建设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标准,并加强日常监管。
(五)形成共同参与的社会大环境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提高餐厨垃圾产生、收运、处理单位遵纪守法意识。同时,动员和发动社区、居家委会、业主委员会、环保民间团体、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和宣传教育等工作。以增强市民环境意识、监督意识,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
北京市餐厨垃圾处理从2005年起开始规范化管理与运行,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首次实现奥运村历史上餐厨垃圾就地无害化处理。几年来,北京市一直在探索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经验。《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北京市餐厨垃圾处理下一步工作思路,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将集中力量,用两到三年基本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
从2005年起开始规范化管理与运行
餐厨垃圾指在食品加工、饮食服务、供餐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残渣、残液和废弃油脂等废弃物。目前,北京市餐厨垃圾日产生量约为1200吨,约占生活垃圾量的15.33%。其中,城区日产生餐厨垃圾约970吨,郊区县日产生230吨。餐厨垃圾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因其运输、处理及管理的难度大,一直是垃圾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2003年“非典”事件之前,北京市还没有对餐厨垃圾处理进行规范化管理,“泔水”加工以及混合在生活垃圾中进行填埋是餐厨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2005年以来,北京市加快了餐厨垃圾的规范化管理。
2006年1月1日,《北京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办法》正式实行。该办法明确了餐厨垃圾产生者、清运者、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
2007年10月13日,北京首座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北京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这座每天可处理200吨餐厨垃圾的设施位于大兴区南宫堆肥厂内,工程总投资为2133.79万元,占地面积0.39公顷,年处理餐厨垃圾7.3万吨。此举意味着北京市餐厨垃圾处理开始由无序进入有序管理与运行。
同年,由12个政府部门联合发文的《推进北京市餐厨垃圾规范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和任务。随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制定印发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餐厨垃圾收集处理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北京市规划建设5座跨区域服务的大型集中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和远郊区县7座服务辖区内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其中,北京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已投入运行,高安屯、董村餐厨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中。
2008年,在餐厨垃圾管理中,首先完成了对122家奥运签约饭店、31个奥运在京比赛场馆以及2个大型连锁餐馆等155家单位餐厨垃圾的集中收运,全部由全密闭的餐厨垃圾专用车辆分类运输,统一运至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处理;其次,在海淀区上地街道、奥运村等地建成了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示范站,服务奥运。首次实现了奥运村历史上餐厨垃圾采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就地资源化处理。北京奥运期间,奥运村就地资源化处理餐厨垃圾1000余吨,转化为肥料600多吨,圆满完成奥运村餐厨垃圾就地、快速“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北京在垃圾处理等方面实现了奥运承诺,环境卫生整洁优美,受到了国际社会一致好评。
三大问题制约发展
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要求,综合分析北京市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化进程等变化情况,预测到2010年北京市餐厨垃圾日产生量约为1450吨。其中,城区餐厨垃圾日产生量1206吨,郊区县餐厨垃圾日产生量244吨。餐厨垃圾中的油脂含量在4%-5%左右,预计到2010年油脂日产生量约可达65吨。因此,如何实现餐厨垃圾的循环利用,资源化处理,未来两到三年将是关键时期。
目前北京市餐厨垃圾处理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餐厨垃圾收运和处理能力严重滞后,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收集、运输、处理体系,造成了生活垃圾混合填埋,有机物含量高,渗沥液增多,污染控制压力加大。
第二,部分餐厨垃圾流入非正规处理渠道,影响了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同时,餐厨垃圾产生单位随意处置,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第三,餐厨垃圾价格收费机制尚未建立,配套政策不完善。
五大对策实现全过程控制管理
《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明确要求“两到三年基本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为此,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下一步具体措施是:
(一)规划建设12座大型集中餐厨垃圾处理设施
全市规划建设5座跨区服务的大型集中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和7座服务远郊区县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2009年建成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加快海淀六里屯等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今后用2-3年时间全部建成使用后,届时累计处理能力将达到1600吨/日左右。
另外,还将积极推进一批餐厨垃圾相对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试点。2009年,在餐饮街、高校集中区、大型度假培训中心等餐厨垃圾产生集中的地区,采取相对集中模式,采用好氧微生物处理等新技术,建设10座小型餐厨垃圾处理站,总处理能力将达到约200吨/日,实现餐厨垃圾短运距资源化处理。
(二)形成专业收运的规范运作
根据餐厨垃圾收运量,配置密闭、环保的专用收集车辆和容器,通过公开招标或委托等方式确定一定数量和具备专业技术条件的企业或单位从事餐厨垃圾的收集和运输。与规划布局的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相匹配,配备餐厨垃圾专用运输车辆,建立规范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网络。
(三)100个“零废弃”管理试点
在党政机关、学校、公园、宾馆饭店、度假村、果蔬批发市场、居住小区等100个单位进行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通过厉行节约,减少废弃,对厨余、餐厨等垃圾就地处理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在大型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建设有机垃圾处理设施,实现有机垃圾就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四)出台收费、管理政策与技术标准
完善《北京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办法》;试点建立餐厨垃圾产生单位排放登记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对利用餐厨垃圾和废油脂提炼乙醇、生物柴油等再生产品的新技术的鼓励政策;制定并发布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相关技术标准;研究餐厨垃圾收费政策。2009年,研究制定新建宾馆、饭店、餐饮街、度假村和高校校区等配套建设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标准,并加强日常监管。
(五)形成共同参与的社会大环境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提高餐厨垃圾产生、收运、处理单位遵纪守法意识。同时,动员和发动社区、居家委会、业主委员会、环保民间团体、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和宣传教育等工作。以增强市民环境意识、监督意识,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