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是旧瓶子贴新标签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新课程,历史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7—0015—02
  
  《读者》杂志2004年第20期,有这样一篇文章叫“历史题该怎么考?”
  文章作者一次去日本,发现日本的高中历史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日本跟中国,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2l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绝大部分日本学生都判断战争会从东海或是台湾开始,时间是2015—2020年间,所以日本现在就要做好战争的准备。而我们的教科书的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了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文章最后,作者通过对比得出结论: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并发出“天啊!不能完全责怪孩子,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大人”的感叹。
  文章说的是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何尝不是如此?鉴于我们半山区的学校教学实际情况,我认为,新课程就是装旧酒的旧瓶子上贴上了一张新标签:教师仍在用旧的方法,为适应考试传授着旧的内容,并且对新课程充满了疑惑。
  
  一、“主题式”的编排体系是否适合初中生
  
  历史是按时间顺序发展的,前后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没有“前因”就不存在“后果”。初中生初学历史,知识结构基本还未建立,对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没有基本的了解,新课程“学习主题”的编排方式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没有帮助,反而有拔苗助长之嫌。
  例如:中国史八年级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侵略与反抗”,第二单元是“近代化的探索”,两个主题的设置打破了时间顺序,基本史实交叉出现,因果关系混乱,教学非常麻烦。第一单元“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材中有这样的叙述: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北洋舰队”来得突兀,清朝怎么有了舰队?到后来在第二单元“洋务运动”一课才讲到这个内容。在“洋务运动”一课中,教材介绍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这又要回到第一单元才能讲清楚。“学习主题”式的编排,把本来顺序发生的事件打乱了,这有必要吗?刚学历史的学生首先要把事情搞清楚,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一个事件和另一个事件之间基本都有因果关系,按照时间顺序就清清楚楚,也容易理解。非得人为地加个主题,这样就乱套了。教师还要把前后的事情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清楚来龙去脉。给我们的感觉,好像是课标和课本在和教师、学生捉迷藏?放着大道不走,非走弯弯曲曲的小路。本来是很清楚的史实,却故意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是否有“明知故犯”之嫌?这样的编排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而且从学生角度看,没有了解世界大背景,什么叫“近代化”都还不清楚,他们怎么可能明白“近代化的探索”呢?
  主题是成年人的认识。学生只有把史实搞清楚了才能明白历史发展的“主题”。
  
  二、历史过程是宜粗不宜细吗
  
  教师拿到新教材后,第一感觉就是“简单”,简单到一些历史事件都不完整,没办法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于是教师就产生疑惑:初学历史,历史过程就应该宜粗不宜细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考虑最多的就是:我应该补充哪些史实,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依据课程标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仅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内容;义和团运动只出现在引言部分,和正文中的一句“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太平军有多大实力?怎么就发生了抗击洋枪队的事件?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大主题,如果不交代农民战争,学生就不能理解中国的各阶层如何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这样内容如此处理,实在是欠考虑。教学中,教师不得不大量补充史实,说清太平天国的事迹,然后才能引到抗击洋枪队的发生。义和团运动也是这样,不说怎么解释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再如“科举制”。课本的叙述是“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尽管也提到了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但在学生看来,科举制只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消极的东西,那些“促进”之说只不过是“附属品”。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梁启超说:“此法(科举制)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孙中山说:“……(科举)制度实则昭若日月”。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上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那真是一件可诧怪的事”。更有学者指出:“科举制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特别是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不但在封建社会是进步的,还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即使粗略地介绍科举制度,似乎也不应以否定为主。科举制的内容也是很生动的,教材的描述太粗,历史都成了这样干巴巴的评价语,学生怎么会喜欢?
  仅举上述两个例子,老师的迷茫是:课堂上应该补充哪些知识?既要避免“难、繁、偏、旧”,又能使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这在实际操作中该如何去做?人教版《中国历史》初中版的主编马执斌老师在进行新课程培训时说:进行探究的前提是有大量的、翔实的资料。并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孩子们口袋里得有糖果,才可能掏出来,否则你让他掏什么?很形象。
  但是,看看《鸦片战争》一课,教材上就是寥寥几句话,一带而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清军为什么节节失利?那么多爱国将领都是怎么牺牲的?没有交代,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补充《历史教学》2008年第6期任世江教授“深化历史教学内容方式的讨论”一文中“虎门大战”的资料,然后让学生探究,就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如果教师不给出翔实的资料,学生单单面对课本上的几句话,如何探究?正像是没有给孩子口袋里装上糖果、还硬要孩子们往外掏一样,冷场的情况在所难免。还要考虑的是,是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恰当地运用历史的细节?即便能够运用资料,怎样“给学生口袋里装糖果”?怎样让他们再掏出来?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应该看到,教师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教师还是在讲自己理解的历史。如果新课程不给出明确的指导,课堂教学要不就成了“历史演义”,要不就是划重点、背课文——教师还要围绕“成绩”的指挥棒转呢。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也听过公开课、示范课,也担当过保定市“历史评优课大赛”的评委,但给我的感觉普遍都是在“作秀”。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课堂上看似热闹,有分组、讨论等形式,但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只是做给评委看而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没有帮助。
  不实施新课程,学生就会成为盛知识的容器。但是,课程标准和教材不适应学生,不能体现历史的魅力,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提高、教学观念不转变,考试评价机制不变革,新课程的实施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陶亚敏]
其他文献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有发展变化的,后来的很多提法和《新民主主义论》有很大的不同。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酝酿到被放弃,大体经历了酝酿、提出、丰富发展、巨大变化以及改
在日前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论坛上,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闻库指出,我国发展3G要重视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新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产业链的各方要形成推动3G发
文本细读是近年来逐渐流行的一个新名词。一些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如沈大安、于永正、王崧舟等老师都专门对此发表了独特见解和经验传授,目前,它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认可
时间:1999年12月地点:锦州市文联张:踏过世纪末沉重而燥热的“极点”,回顾90年代的文学景观,我觉得你是一处很独特的风景。你的小说不写性却仍然挺好看,受相当一部分读者欢
最近 ,环县档案局与县妇幼站联合举办了一期妇幼专干档案业务培训班。全县25个乡镇的妇幼专干及有关人员30多人参加了培训。这次培训是针对基层妇幼专干人员变动频繁 ,档案业务生
春季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那么在幼儿园里,要预防哪些传染病呢?预防手足口病——加大宣传力度手足口病是由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春季多发,以5岁以下幼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从哲学的高度提出和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他的哲学名著《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不仅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海服装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专业研发、生产消防员灭火防护服以及各类消防用特种防护服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开发的消防员灭火防护服(见图1)的各项质量指标完全达到GA1
一直以来,写作都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难点。当前,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影响到习作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习作学习的开
我现要谈论的话题还是爱情。引起我的这种欲望的直接原因,是一个我熟悉的作者前几天送给我一本《上海文学》今年的6月号,她在那里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当我通读了这本杂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