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枫树坞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f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房子,流淌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有谁能说得清楚呢?房子与人朝夕相处,时日久了,自是沾上人的气质,有了与人一样的魂灵。
   没有风,建立在横峰县葛源镇枫树坞的汪家宅院,把自己幻化成一只大鹏,翱翔于时光中。整个房屋的建筑是以灰色为基调,没有张灯结彩的热烈,一点都不张扬。一座马头墙托着苍穹远眺,逶迤出生生世世遗世独立的模样。宅院的前后种着高大的枫树,居高临下地审视山谷。枝桠在半空中连成一片,无法辨认每棵树的边界,也看不出始终。灰色的瓦片,有如鸟羽,一片拱一片,顺着屋檐的坡势排列。青灰色的翘檐在枫树翻翠卷绿的掩映下,如同伸展开的翅膀,跃跃欲飞。
   乍一看,汪家宅院就是一座极其普通的乡村大宅院。80多年前,院子里住进被毛泽东称之为“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方志敏。汪家宅院见证了方志敏在乱世的苟延残喘中开辟一个新天地,构建了盛世桃花源;而方志敏的气场不仅改变汪家宅院的秉性和历史,也赋予了它另外一种光。
   贴在墙根的一块青石,是拴马石。枫树坞人叫它信访石。青石泛着天上的云纹,让路过的人,总生出无端的遐思。不知在某个梦回的夜晚,青石会不会想起那些老区百姓投寄的书信,还有从清癯的身体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叫。太阳君临大地。宅院旁一条鹅卵石小径,聚积一缕缕阳光,闪耀金色。哒哒,哒哒——传来一路山花相送的马蹄声。方志敏素爱骑白马。天边一钩新月如水,一骑白马驰骋山林。夜风窸窸窣窣作响,马的鬃毛在空中飞舞,意气风发的男子策马揽过明月,马蹄哒哒,响彻枫树坞。
   院子的西窗下,是方志敏种下的一丛芭蕉。在芭蕉树下,方志敏时常与贫苦农民亲切地交谈。心与心的碰撞,让受苦受难的民众露出了笑靥。革命的种子被播撒在广大群眾的心底,就像这丛芭蕉,只要一丝春天的讯息,就足以令它们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关于芭蕉的故事,枫树坞人至今津津乐道。据说在方志敏牺牲的那年秋天,芭蕉一夜之间枯萎,却散发出一阵异香。到了第二年春天,香味倏然消失,也未曾发出新芽。就在人们误以为芭蕉再也不可能存活的时候,它竟在次年的开春,呐喊似的挣出地面,枝叶比往年长得还要郁郁葱葱。之后,芭蕉一年比一年长得茂密,花朵一年胜似一年娇艳,散发出的香气一年比一年浓烈。我与芭蕉对视,须臾间,觉得这丛芭蕉就是返生香。《十洲记》中曾记载:“西海中洲上有大树,芳华香数百里,名为返魂,亦名返生香。”传说中的返生香,死者闻其香,可死而复生。这芭蕉亦有直命相见的秉性,懂得用铮铮铁骨安抚英烈的不朽之魂,懂得凝聚奇香与英烈的魂魄唱和。
   踅出院门,迎面是一棵桃树。桃花早已凋谢,结出长着绒毛的果子。不远处,盖着一间简陋的小庙。荷锄下田的村民和赶路的行人路过小庙,都会进去点几根香,或者喝杯茶,再各司其事。我走进去。佛堂里没有供奉菩萨,墙正中的镜框里是方志敏的照片。镜框下有一张案桌,红烛摇曳,香火袅袅。或许是看出我的疑惑,守在案桌边的老妪,主动打开话闸。
   年逾鲐背的她,乐于回忆往事。每每与人谈及方志敏,她的脸上仍浮现出少女般的红晕。
   1927年,她亲眼目睹方志敏像一团火焰,瞬间点燃横峰县,使葛源镇成为赣东北苏维埃坚实的根据地。方志敏住进枫树坞,每次遇见她,都鼓励她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女性青年。在方志敏的帮助下,她进了学堂学文化,扛起红缨枪站岗放哨。
   方志敏牺牲的噩耗传到葛源镇,她哭成泪人儿,三天三夜滴水不沾。之后,她毅然而然地搬进了无人问津的小庙。从此,吃斋念佛,匆匆数十年。
   为什么要皈依佛门?我问得唐突。
   她丝毫未曾介意,幽幽说道,方志敏一生太苦。之所以长伴佛灯,只为了不让英烈的灵魂堕入十八层地狱,无需历经层层劫数的磨炼。她要凭仗神灵的力量,让黑暗中的灵魂脱离苦海,早日重生。
   山风吹来,庙前的枫树就像猎猎翻飞的经幡。在葛源,枫树是风水树,象征祥瑞和福兆。一代又一代村人的生存,都依赖树的滋养。她和枫树相依相伴,厮守到老。
   “从前开口唱山歌,没有甜歌唱苦歌。山歌越唱心越苦,哪有心思唱山歌。……自从来了方志敏,翻身穷人爱唱山歌。……穷人翻身山歌多,唱了一歌又一歌。唱了恩人方志敏,再唱共产胜利歌。”每天做完佛堂功课,她就坐在枫树底下,反复吟唱久远的山歌。
  我突然觉得,方志敏是以一棵树的生命形貌延续与她未尽的因缘。尽管烈日烘烤,狂风暴雨摧之,树依然葳蕤如旧。擎着一树蓊郁的绿抗拒黑暗的淫威,润泽后人。
   在枫树坞,人们谈及方志敏,眼眶依然会湿润。当黄昏跟着风溜进枫树坞,人们依然会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口,翘首一骑白马翩翩奔来……
   阳光停驻在山坞。一坞的温暖,来路分明。
   (王俊,有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散文选刊》《山东文学》等。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征文奖。)
  (本栏目责任编辑 徐良文)
其他文献
2020年4月17日,清晨6时,捺山脚下的茶园刚刚苏醒,鸟鸣啁啾。昨夜有雨,茶林酣饮,茶树如洗,叶芽带珠,晶莹动人,整个茶园氤氲着春天的气息。扬州市时会堂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玉荣来到田头,在袅袅雾气中,将茶树察看一遍,放心回家吃早饭。这个习惯,从开始创业到现在,他已坚持17年。  创业有波折,贵在坚持   月塘镇地处仪征丘陵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有山地种茶的传统。金玉荣,仪征茶乡月塘镇丁公村村民,
期刊
1939年5月的一个深夜,国民党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部招待所。一个20多岁的青年男子正准备脱衣睡下,“砰砰砰”突然响起重重的敲门声。“这么晚了,是谁呢?”男子嘟囔着打开房门。外面站着几个便衣特务,为首的一个上前一步,揪住男子的衣领道:“顾长官要找你谈话,快快跟我们走!”说罢,不由分说,押着男子便往外走。   男子叫吴大琨,早年留学日本。“一二·九”运动后不久,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宣告成立全国各界救
期刊
1938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火红的太阳把炽热毫无保留地洒向人间,枝繁叶茂的树上,知了叫个不停。泾县云岭南堡村新四军前方医院里静悄悄的,伤员们和医护人员都在午休。   忽然,大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年轻的姑娘走了进来。只见她年约二十四五岁,眉眼清秀,身材娇小,红扑扑的脸上,汗珠子不停地向下滚落,手里还拎着一个大包。   进得门来,姑娘好奇地环顾四周:这像是一个大祠堂,很是陈旧,却非常干净,空气中
期刊
黄桥决战  挺进江淮地,  支撑一片天。  击顽联翼佐,  仗义感乡贤。  将勇能致远,  棋高总占先。  民心知向背,  烧饼共支前。  黄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  苏北风云会,  雄声满旧楼。  敌顽凭众势,  陈粟有宏谋。  妙算先帷幄,  决胜在青畴。  孤韩联二李,  开局奠三秋。  新四軍第三纵队  司令部旧址  楼小史长存,  烽烟积旧痕。  挥刀冲敌阵,  浴血守东门。  古镇拼身手,
期刊
吴运铎   徐士君  精心研制枪榴弹,  眼废身残志愈强。  一片丹心家与国,  中华保尔美名扬。   张 蕾,安徽省芜湖市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安徽省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芜湖市书协副主席、安徽省第三届“十佳青年书法家”。  《吴运铎》(油画) 王宗雪 王 雄
期刊
炎热的北京。   在一套不宽敞、家什陈旧简陋的居室里,89岁的顾理昌坐在我们架起的摄像机前,讲述自己的抗战故事。说着说着,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嘴里念叨最多的一句话:我命大,活了下来,跟我一起出来抗日的不少人早就牺牲了。   离休前,顾理昌是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   1925年8月,顾理昌出生在江苏海安一个叫顾陶村的海边村落。祖辈是农民,他读过私塾、高级小学。全面抗战爆发,目睹
期刊
北斗光芒曜九州,迎来盛世展风流。  繁華市井机无限,昌茂营商逸兴稠。  喜悦萦绕小康院,开镰向野大丰收。  朝晖隽永长天在,使命承肩为庶筹。
期刊
郑竹波,1921年生,江苏丹阳人。抗战爆发后,他参加新四军挺进纵队。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作为团部机关青年干事出席新四军首届青年代表大会,聆听了项英、袁国平等领导讲话。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郑竹波历任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員、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等职。1987年离休,时任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
期刊
泰兴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在这里,沈毅建立了扬泰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陈毅组织了新四军黄桥战役;粟裕指挥了苏中七战七捷的首尾两战。国际主义战士杨根思、草鞋司令陈玉生、隐蔽战线无名英雄沈安娜等泰兴儿女的英雄壮举,赋予了泰兴这块红色土地独特的精神文化特质。而位于泰兴西部沿江的虹桥镇、滨江镇是解放军渡江的始发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仅虹桥镇就相继出现了姚盛祥、王伯魁、沈维礼、杨风、于太根等为国捐躯的7
期刊
在被称为“东进序曲”的郭村保卫战胜利80周年之际,进一步了解郭村保卫战发生的历史背景,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战斗岁月,探索其胜利的伟大意义,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指示,弘扬铁军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村保衛战的历史背景   西安事变之后,在1938年9月29日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批判了王明的“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明确指出“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