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而不比”的友谊观与西方友谊观之差异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古以来,友谊的观点就为中外思想家所思所感,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含有大量与友谊相关的评论。孔子提出了“周而不比”的友谊观,对于交友展开讨论,观点极具代表性,在思想领域独树一帜。因此,本文拟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孔子“周而不比”的友谊观与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西塞罗、蒙田、福柯、布朗肖等人的友谊观进行比较,分析“周而不比”的友谊观与西方思想家代表友谊观的差异,从而究其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希望本文能够带给读者有关友谊观念的思考,从而促进中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碰撞与交流。
  【关键词】 周而不比;友谊观;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71-02
  友谊是人类情感世界的精神食粮。有人把友谊比作书籍,因其陶冶身心;有人将友谊视为心灵之间的交流与贴合,因其产生共鸣。然而,在《论语 · 为政》中,孔子提出了一种独到的友谊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释义是说,君子善于团结所有人,不与个别人相互勾结;而小人时常勾结他人组成利己的小团体,而不善于团结所有人。这种交友观念,不仅展现出了儒家典型的“仁爱”思想,也因其朴素的内涵深刻地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对世界文明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的人文思想。
  一、浅谈“周而不比”的友谊观
  就友谊观而言,重视“交友数量“抑或”交友质量经常作为友谊是否深厚的判断标准之一。如果以此话题作为一场辩论的辩题,那么辩论双方都有充足的论点进行陈述:一方认为,广泛地结交朋友能够体现出一个人性格上的包容随和、善解人意,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体现出善于交际、能够笼络人心的优势;另一方则对“盲目泛滥地结交朋友”持有鄙夷的态度,认为真正的友谊不能单纯地通过交友的数量进行评估,交友的质量才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性格取向。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才更会收获真挚的友谊。但是,以上两种看法均把友谊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完全割裂开来,不仅以偏概全,而且说服力明显不足。因此,结合辩证主义的观点,辩证、全面地看待問题才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论语 · 为政》中孔子提倡的君子“周而不比”的友谊观完美地体现了交友“数量”与“质量”的统一。首先,君子本身就具有极高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君子自然是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以“交友质量”为前提与他人交往;其次,君子“周而不比”的含义不以自身的利益与得失作为交友目的,而是团结爱护所有群体,面向所有人群,时刻以“仁爱”为初心广泛地结交朋友。因此,君子自然也会受到朋友的爱戴和欣赏。由此可见,“周而不比”的友谊观结合了交友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标准,巧妙地化解了使其完全对立的矛盾,体现了儒家“仁爱”与“中庸”的思想。
  我国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在其著作《论语别裁》中对“周而不比”进行了阐释:“周”是指包罗万象,象征着周全,意为圆圆满满。择其个人层面,他认为一个君子的为人处世应该是对每一个人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君子应该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既不徇私护短,也没有预定的成见以及私心,而是客观公正地看待、处理事情;然而,小人则正相反,他们会择其利益结党营私,有选择地参与交际;上升到国家层面,一个大政治家应该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分彼此的。对于品德好的人,理应给予关爱和照顾;但是更要爱不那么完美的人,在交往中努力让他变得更好。因此,南怀瑾强调:交友和治理国家都要“周而不比”,而不能比附一方。这一解读将“周而不比”的友谊观由个人视角上升到国家高度,体现出孔子之观点可以适用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给予不同事物以灵感和参考,进一步表明了儒家思想的广阔性和包容性。
  二、“周而不比”的友谊观与西方友谊观之差异
  友谊不分国界,各抒己见的友谊观也是世界文明交流的提炼成果。在西方,许多思想家也曾就“友谊”这个永恒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把友谊按照重要程度将“友谊”分成了三种,分别是:充满美德的友谊、基于利益的友谊和纯粹快乐的友谊。亚里士多德的分类不仅表明结交朋友可以使人善良、提升美德和获得快乐,还进一步将友谊与“利益”相联系。由此,第三种充满利益的友谊已经与孔子提倡的“周而不比”的友谊观大相径庭,逐渐偏向小人“比而不周”的友谊观念。孔子认为,君子的友谊观是纯粹的,主要表现在对优良品德的赞美与向往,而不是以追求利益为交友目的。因此,亚里士多德对于“友谊”的分类明显与君子“周而不比”的友谊观相悖。
  西塞罗在《论友谊》中明确将友谊与政治联系起来,将友谊扩大到政治层面。他讲述了友谊是怎样让罗马共和国延续下去的。然而,他的友谊观是带有一定的等级差异的,他认为只有绝对成熟的人才会拥有稳定的友谊,这种稳定的友谊就是德行的友谊,能够促进自我美德的提升;而那些不成熟的人可能不会体会到友谊的重要性。值得强调的是,西塞罗对于“成熟”的标准没有给予严格的界定。相反,孔子的友谊观不带有任何等级上的差异。孔子通过对友谊的具体阐释向君子提出明确的交友要求,同时《论语》中君子“周而不比”与小人“比而不周”的对比也为他人的交友提供了参考意见。
  蒙田主张友谊就是把两个人的灵魂缝合在一起,友谊既不会受到限制,也不会无故地终结。他还特别强调和赞许了他与好友拉博埃西那种纯洁崇高、排除了一切功利的友谊。然而,蒙田友谊观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他认为女性是被友谊抛弃的性别,女性不会获得纯真的友谊,显示出了他歧视女性的错误倾向;为了烘托男性之间崇高的友谊,他还盲目贬低了爱情和婚姻。此外,福柯也过度强调了男性之间的友谊,他偏激地认为可以用友谊的生活方式取代各种制度化的关系——比如废弃婚姻和家庭,只单纯地追求友谊。比较而言,孔子”周而不比”的友谊观从未轻视或歧视某一社会群体,即便在封建社会,他提出的关于“友谊”的观点也没有涉及性别歧视,而是提倡一视同仁地广泛交友,用“仁爱”与“中庸”的思想内涵吸引无数仁人志士。相比于蒙田和福柯,孔子“周而不比”的友谊观显然更具有平等的意识和普世的价值。   布朗肖的友谊观极其特殊,他说最高的友谊就是“精神上的默念,没有任何世俗的期盼”。他认为,真正的友谊就要保持距离、不和朋友见面,仅仅在精神世界里进行无声的交流,享受“柏拉图式”的友爱。对比“周而不比”的友谊观,布朗肖所追求的友谊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不与朋友社交,自然无法体会君子广泛交友的乐趣。所以,他的交友方式比较单一而且呈现封闭化趋向,对于现代社会的社交现状显得格格不入,不具备任何借鉴的意义。
  三、造成中西方友谊观差异的原因
  鉴于上文所述西方友谊观与“周而不比”友谊观之间的种种差异,分析得出了造成中西方友谊观差异的两点原因:
  首先,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孕育出了深厚的中华文化,且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极强,涵盖了社会发展和人际交往的诸多方面。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正是“百家争鸣”之时,是各种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儒家思想在开放的文化氛围中成为一支翘楚,从此,儒家的“仁爱”与“中庸”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所以,“周而不比”的友谊观主要在共性意识上给予人们交友的参考和建议,强调了交友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普遍性趋向。此外,孔子通过对比君子和小人的言行让读者自觉辨别什么是正确的友谊观,而不是列出十分具体的交友细节,也不就小人“比而不周”的友谊观展开探讨和批判,尊重读者个人的选择和判断。
  其次,相比于中华文化的宽广与长远,西方文明常以思辨、理性著称,这就形成了中西文明的主要差异:中国人历来重情义,关注人自身的情感需求;而西方人强调自我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因此,西方的友谊观主要着眼于个人的實际需要,呈现明显的个性化趋向。在笔者前文列举的几位西方的思想家中,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把友谊添加了“利益”和“政治”烙印,体现出了西方渴求实用、力图利己的强烈愿望;而蒙田和福柯歧视女性的倾向以及盲目赞美男权主义,布朗肖将友谊局限在精神交流层面等则是他们个人主义思想的体现。
  综上,中西方友谊观的差异正是包容性与个性化对决产生的结果。中西方思想的差异性主要根源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而文化没有优劣之分,而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由此,摒弃文化偏见是文化鉴赏的重要基础,正确、客观地看待中西方文明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优势,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从而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52-460.
  [2]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19.
  [3]尼科尔斯.西塞罗的政治哲学[M].于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作者简介:
  张盼,女,满族,河北承德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元嘉之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治世之一,作为南朝刘宋政权的开明君主,宋文帝十分重视对国家的治理。然而,透过元嘉的治世輝煌,仍能发现宋文帝在国家治理中的局限性。元嘉后期,宋文帝德治逐渐倒退,他猜忌忠臣,杀戮功臣,刚愎自用,穷兵黩武;国家缺少完备且公平的法律制度,强调维护封建皇室和宗族的特权;起用的国家官员既没有职业道德也缺乏政治才干,综上因素最终导致了“元嘉之治”的衰落。  【关
期刊
【摘要】 《白鹿原》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叙说了渭河平原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塑造了乡土中国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的批判视角来简析白鹿原中四类女性的悲剧命运,解读在父权社会意识形态下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在旧时代不同女性的生存选择。  【关键词】 父权意识;女性革命;自由意志;宗教礼法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期刊
【摘要】 城市中的节庆活动对于构建城市内本土文化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一些外来性质的区域性的城市节庆活动同样会对城市在地文化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所推广的“三月三”歌节为例,试图分析文化话语权如何利用官方和民间的力量传播,探讨一个起源于“歌仙”刘三姐传说的少数民族节日如何借助文化行政的背景和文化语境的扩张,来对区域内传承广府文化的城市中的在地性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最后对地方文化
期刊
【摘要】 随着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丰富并影响着世界文化潮流。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为世界文明增添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印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元素也逐渐应用在各行各业,对中国文化增添了新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 视觉传达;中国元素;新中式风格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
期刊
【摘要】 《细雪》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所著的长篇小说。以大阪的名门望族莳冈家四姐妹为主人公,以三妹雪子的相亲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事件、对外交往等,被誉为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上乘风俗小说。文中妙子是四姐妹中最小的妹妹,她不是傳统意义上的温柔、贤淑的日本女性,而是最为大胆、叛逆,敢于强调自我主张的人物。正是因为妙子的“与众不同”,所以和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当作“异类”被主流社会
期刊
【摘要】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汉绣,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荆楚之地流传至今,有着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理念发生了很大改变。汉绣如何适应这个时代的大潮?如何步入现代人的视野?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让汉绣借助这个新时代的载体,再次实现其自身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值得深度分析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文化创意
期刊
【摘要】 姚斯的接受美学是个立足于读者接受的理论,它对“新批评”进行了反拨,而有重写文学史的观点,同时提出了文学这门“无用”之学问的社会功用。但接受美学缺乏实证、过分强调读者接受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可操作性不强等偏颇也值得反思。  【关键词】 接受美学;文学史重写;文学社会功用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40-02 
期刊
【摘要】 秦罗敷到底为何种身份,目前主要有二说:一是“下层劳动人民之女”说;二是“贵家女子”说。显然两种观点剥离了秦罗敷整体之形象,未能将内在与外在相结合来合理看待秦罗敷之身份形象。因此本文从《诗经》兴象系统、原始高禖祭祀风俗、屈原《离骚》“美人不遇”的表达手法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的影响关系来判定秦罗敷乃是寄予了作者美好祈愿、具有同“香草美人”一般审美性的桑间候人女形象。  【关键词】 秦罗敷身
期刊
【摘要】 广西民歌从实体到精神塑造了不同的女性文化空间。本文从女性角度,分析田野、寺庙、服饰、传说、生育等构筑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女性文化空间,从而实现女性意识形态空间不断的解构和重构。  【关键词】 民歌;女性;文化空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33-03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
期刊
【摘要】 忒修斯之船是研究物的跨时间的同一性的经典问题,包含丰富的逻辑哲学内容。但是这个问题的八种解决方案都有各自的缺陷,在最佳候选者理论与唯靠XY原则的体现上互相冲突,基于此,文章在阐述忒修斯之船哲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体论研究的困难,提出将跨时间同一性视作基于利益关切的逻辑虚构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忒修斯之船;同一性;跨时间;最佳候选者理论;唯靠XY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