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q1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职教二十条”精神,紧密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努力把学校建成新技术推广基地、农民就业创业基地,开展“送教下乡,服务‘三农’”的培训模式并成功实践,发挥职业学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贡献。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养;“D-J-S-F”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要适应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要满足农民群众学文化、学技术、翻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中心,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养,努力把学校建成新技术推广基地、农民就业创业基地,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送教下乡,服务‘三农’”的含义
   “送教下乡,服务‘三农’”是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主要精神的具体措施;更是完成和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提出的“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中国广大农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改变农民命运的伟大工程,同时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送教下乡,就是把职业中专学校涉农类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业乡镇、送到农村农户,学校主动打破传统办学模式,把办学重心下沉到广大农村,以一乡、一镇、一村为办学单位,打破学制和年龄限制,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饲养场,让想上学的农民有学上,让农民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误农时、不用花钱,就能系统学习中职课程。力求通过系统的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家门口创业致富。
   二、“送教下乡,服务‘三农’”产生背景
   農艺专业作为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主干专业之一,为农村种植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适应新形势下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大力推进中职示范专业建设。为体现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学校创新办学机制,探索服务乡村振兴新途径,积极寻找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结合点、支撑点和突破点,开展“送教下乡,服务‘三农’”,实现农民来校上学到学校送教下乡的历史性跨越。
   三、“送教下乡,服务‘三农’”工作思路
   (一)组建机构,务实为农
   学校建立“送教下乡,服务‘三农’”工作系统(农民工培训中心-送教下乡项目组-专业指导委员会-乡镇教学点-乡镇教学班),并与学校教育教学及培训工作系统沟通,双向调控,资源(教师和教学设备设施)共享,互为补充。
   1.为推进送教下乡工作深入开展,学校专门成立送教下乡办公室;组建技能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团队;开发《果树种植要点》《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等自编教材;配备专用车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投影仪、教学光盘等教学设备;设置与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建立与职业技能及能力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2.立足乡镇农业实际,注重发挥产业优势,设置了一批产业基础好、教学设施完善的乡镇作为集中授课点,结合地方产业开展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3.送教下乡以农业为基础,大力推动和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结合市、县农民工培训项目要求,结合乡镇的乡村特色产业集群人才和技术需求,依托农业企业开展“送教进厂、送技术进企业”活动,为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二)严格课程标准,确保送教下乡“管用”
   学校对教学点的农业产业状况、农村学员学习和致富需求进行调研。与乡镇农业部门一道确定教学内容,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户需求开设课程,适当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采用“理实合一”实施教学,直接讲授当前动植物的生产所需要从事的管理工作技术,播种的季节就讲播种,修剪的季节就讲修剪,让学员知道当前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并结合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注重时效性。经过农作物一个生长周期的教学,农民学员不仅听得懂、学得会,而且还用得上。培训课程受到了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四、创新“送教下乡,服务‘三农’”的“D-J-S-F”培训模式
   (一)“D-J-S-F”培训模式
   为确保送教下乡的具体效果,保证为农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项目组经过认真探讨,详细比对研究,实行“D-J-S-F”送教下乡模式,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明显实效。
   第一D,即调研。调查研究乡镇产业状况,了解农民需求,确保送教下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地方产业开设实用课程,教学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乡镇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多数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察、观望”心态。农民中真正能够掌握农作物常规技术和特色种养技术,熟悉农业新技术的比例极低,农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年龄在40岁左右的当家农民,外出打工没技术,在家种田只能跟着别人走,没有参加农作物常规技术专业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技术能力差,极大影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学校根据乡镇农场农业的实际,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培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第二J,即教学研究。针对培训项目,组织学校种植和养殖类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育实践水平。特别是教师在果树园艺、蔬菜园艺、林果技术、畜禽养殖,及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第三S,即上课。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结合乡镇具体产业,调研采集的视频影像等资料,到乡镇教学点授课。注重理实一体,用农民身边的例子教学,生动亲切,效果好。第四F,即反馈和为农后续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基地科技的示范功能,与地方农业产业公司一道,结合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种、试验、推广农产品的优良品种。教师对示范点(户)进行产业指导、做好科技示范,带动了当地大棚蔬菜栽培、生猪饲养、鸡鸭饲养等产业的飞速发展。
   (二)“D-J-S-F”模式存在的几个问题
   职业教师的实作实训水平。根据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等要求,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教师的实训能力、水平,决定着农民培训的成效。学校可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通过教师培训、外聘行家等方式方法,提高教师队伍执教水平和能力,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
   加强学员综合实训环节。学校加大实训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充实训装备,充分满足培训需要。实训教学规范化,项目培训严格,考核标准严格。同时,在培训基地、乡镇教学点就近寻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共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实训基地,使教学实训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五、“送教下乡,服务‘三农’”改进办法
   第一,送教下乡,办好种养业农民培训班。首先取得地方乡镇支持;其次培训与乡镇产业联合更易体现送教下乡效果。在教学上,结合乡镇农业产业特色,以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的要求设课开班,办班效益才会凸显。第二,抓师资培训,促软件建设,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深、专业技能精、实践技能强、教育理念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组织实施能力。
   开展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教育,就是提高农民创造生活、把握命运的能力。让农民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帮助农民提高生存、生活和塑造自我的能力。乡村振兴是职业学校的社会责任,需要党政、学校、社会的协调配合,使农村职业学校良性发展,使新型农民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
  [2]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2.
   (作者单位:四川省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是当前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集体土地入市中村集体内部收益分配模式存在差异,且不与国家入市政策目标完全相符。为了厘清这一问题,本文以L市为研究对象,以产权规则—治理主体为分析框架,从L市农村集体土地入市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究各入市项目收益分配模式的形成、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受产权规则与治理主体的双重影响,村集体内部收益分配模式存
期刊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振兴乡村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支教”模式的新路径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项目组基于H大学线上支教项目,对河南、江西等地6所乡村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和线上支教实践。以调查结果为依据,本研究总结分析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探索构建“互联网+支教”乡村教育帮扶模式,并提出促进乡村线上支教发展的策略,以助推乡村教育的振兴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线上支教;
期刊
对于一个人来说,正确的选择,有可能会成就自己的梦想。不过这一选择,对于家庭和事业来说,或许会带来诸多不便,但石明洋还是无怨无悔地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2018年1月,郑州市重点项目建设中心的石明洋主动申请到单位联系扶贫对象河南省登封市君召乡晋爻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从进驻晋爻村的第一天起,石明洋便扑下身子,主动开展村情民意调研、政策法规宣传、群众信访调解、富民强村服务、民主
期刊
仲夏时节,在南召县上店村国储林项目基地,满目苍翠,绿树如盖,繁花似锦。作为全国最大的国家储备林基地,短短一年间,由原来的荒山秃岭发生华丽蝶变,创造了令人惊诧的“南召速度”。这源于南召县唱响“山歌”、念好“林经”,聚焦绿色发展,促进沃野生金,握紧绿色发展这枚“金钥匙”,打开了困扰当地干部群众的“三重门”,让这块不毛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打开生态之门:   荒山秃岭变成“金银川”   南召县境内的
期刊
蚕丝,是熟蚕分泌的丝液形成的丝纤维,是被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善于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并加以巧妙利用的中国先民,开启了“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的伟大征程。这种神奇的转化使箔上蚕化为机上丝,从此“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丝织,是将蚕丝织成丝织物的过程。远古人类受渔网编织的启发,采用经纬相交的方法,发明了编织平纹织物的工艺和一系列织造工具。此后,机杼声千年不休,
期刊
“这个新支书真的不一般!新官上任三把火!安华可不止有三把火!算算幸福大院这都是第七把火了吧,这幸福大院比家里面美多了,里面啥都有,希望老了也能住进来!”这是记者近日到河南省西峡县丹水镇朝阳村参加幸福大院竣工入住仪式时听到同心聚力爱心超市门前一名村民说的。   盛会落幕,征程再起。赵安华,2020年3月从西峡县发改委退休,但是去年10月没退休前就被丹水镇朝阳村党员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赵安华说:“在我萌
期刊
5月21日上午,艳阳高照下,在河南省南阳市高铁东站区域,一位带领大家在此举行安保反恐演练的民警早已浑身被汗水湿透,不停地擦汗。他,就是南阳市公安局汉冢分局副局长魏勇。   现年47岁的魏勇,除擔任汉冢分局纪委委员、副局长外,还是分局警务综合室党支部书记、四级高级警长。   自1998年参加公安工作22年来,他凭着对公安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扎根基层一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兢兢
期刊
摘 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力保障,影响着“三农”全面发展的大局。本文试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推动村集体经济为研究内容,对河南省鲁山县团城乡11个村集体经济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为鲁山县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见解。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鲁
期刊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长远的战略计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和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文通过开展全面实地调研,结合新疆实际,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深入实施新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全面分析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深入实施新疆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在新疆深入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这些对策和建议为有效解决新疆“三农”领域的突
期刊
摘 要:高校作为参与精准扶贫的主体之一,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H大学对口帮扶湘西X村和W村为例,探讨了高校扶贫的主要途径。如通过开展驻村调研,做好规划引领;抓好党建扶贫,建立先进基层党支部;改善民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创新村集体经济产业孵化模式;建立“以购代捐、以销定产”消费扶贫服务平台等。通过多种措施,有效帮助帮扶村脱贫出列,脱贫效果显著,期望给其他高校的脱贫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