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江西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y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130例CAP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有效率为71%.结论 阿奇霉素抗感染作用强,抗菌谱广,口服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应用.
其他文献
前不久,朋友圈被谴责百度的帖子刷爆,有医生朋友痛心疾首地说:百度是缺乏良知,但患者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那么多专业的医院不去,专业医生的话不听,非要自己搜索?我今天想说的,就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甄别网络医疗资讯。  尊重常识  医学上有一类治不好的病,叫绝症。意思是以现有的医疗认识水平,我们没办法治好它,比如各种恶性肿瘤,就是以夺人性命换取存在感的。周恩来总理死于膀胱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死于舌癌
以现在的医疗水平,想把一些慢性病或老年病治愈是困难的,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种。有些糖尿病患者总希望把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指标控制在完全正常的水平,不惜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和肉体痛苦,整天为治病奔波,找名医,买新药,吃饭按书本,运动按公式,有讲座必听,遇医生必问,每天的活动都围绕治病进行,生活毫无乐趣可言。把以人为本变成了以病为本,这是不可取的。在糖尿病还不能根治的今天,与它和平共处,一边积极治疗,一
我岳父今年87岁了,他早年参加过抗美援朝,身体很棒,生活完全可以自理。  周末,我和妻子去看望岳父,问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岳父最喜欢聊的话题就是健康了,他端起茶杯呷了口茶,向我讲起了他独特的养生法:“现在不是流行玩什么微信吗,这微信我不会玩,但我呢,也有我的‘微生活’!”  微生活?我有点纳闷了。岳父看出了我的迷惑,继续说:“我们生存首先离不开吃,平时大家吃饭时总是叫人吃饱些。我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微
前几天和一位医生朋友吃饭,这位朋友感慨地说:“外人可能都以为我们医生懂得保养,身体不错。可实际上呢?你看看我们最近体检的结果,一个科就查出俩得癌的!其他人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可以说,远远没有普通人保养得好!”  这位医生说的是实情,医疗人员的工作强度常常令外人难以想象,而同时,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忽略也同样出人意料。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医不自治”现象———医生能治好很多患者的病,但自己的身体状况却不
我的个人网站开通接近五年,点击量已经超过千万次。在网上,我回答了12000多位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的提问,撰写了120多篇科普文章,有些文章的阅读量超过10万次。几年来,我跟各种各样的患者交流,有不少感想,我把这些感想总结成六个“千万”。  千万要认清  患者对自己的病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简单地说,“风湿免疫病”就是“风湿”导致的“免疫病”。也就是说,“风”和“湿”会诱发或者加重免疫系统的异常。免
浙江台州的章彩娥出生于1902年,生育九个孩子,只有四个儿子活下来。老伴儿三十多年前去世,几个儿子有的在北京,有的在上海。如今她和68岁的小儿子徐余德住在一起。  早几年,老人还能洗衣做饭,但2010年摔了一跤,右边大腿骨摔断,现在只能困坐轮椅。虽然记忆力有点衰退,但她耳不聋,眼不花,高血压、高血脂等老年病一概没有。  章彩娥每天早上5点半就会醒来,催着儿子起床做早餐。6点钟左右,儿子就会起床,给
累了一天,如果能在睡前泡个脚,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有助于消除疲劳。  泡脚有个黄金时间点,晚上9点~11点泡脚最合适。按照传统的十二时辰计时方法,夜间的9点~11点钟为亥时,亥在十二地支中是最后一支,接下去就进入下一个循环的子时了。我们常说子时一阳生,到了子时,我们的阳气又生发了,如果在上一个循环没有让它很好地休整,下一个循环就疲惫地开始,长此以往,会形成健康隐患。  另外,睡眠之前泡脚也有辅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使用,早发性老花悄然增多.不少人担忧自己是否真老花了,其实只要用一份报纸就能自测老花:在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放一张报纸,若能够看清上面的字样,就说明视
作为一名大夫,总会有很多朋友,甚至是朋友的朋友,来问一些治病相关的事情。如果只是提问,倒也没什么,但有时候会碰到拿着一大堆化验检查单子,甚至其他医生治疗方案的人,就问我一句话:你看那个大夫治得对不对?  我在急诊值班的时候,往往会碰到患者拿着全套小医院化验检查的报告来就诊,为的就是看看之前的医生治得对不对。  我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很危险。看病毕竟不是买东西,不能医比三家。  术业有专攻,医生不是
对于疾病,人们倾向于绝对排斥———最好是不要患上这种疾病,患上了也希望医生能尽快帮忙赶走它。他们不愿意与疾病共存,希望消除疾病后按以往的生活方式继续生活。但那些与慢性病共存的成功者说:“到了这个年龄,有这个病不奇怪,本来就有这个可能的。”他们会坦然接受,然后保持与医生的联系,按照医嘱坚持服药。  与医生保持沟通  如果治疗没有效果,或者药物有什么副作用,要及时让医生知道,以便医生调整和改变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