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间蜡染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D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蜡染工艺是贵州独特的民间艺术类型,历史文化悠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及文物产生于秦汉时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贵州民间蜡染工艺一直保持着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虽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保护遗产名录,但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出发,现实中依然存在保护缺口。本文对蜡染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展开研究,为完善立法提出意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传承人的保护提出更好的建议。
  关键词:贵州;蜡染工艺;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蜡染在过去被称为“蜡缬”,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川少数民族之间流传甚广,是一种充满古老气息而又独特的印染工艺[1]。其中,贵州蜡染一枝独秀。《贵州通志》对蜡染有如下描述:“用蜡绘画于布而染之,即去蜡,则花纹如绘。”其在布上所画的图案一般为对大自然景象的拟画以及对自身民族特色文化的记录,不仅需要真实反映生活,还要以生活为出发点,进行夸张特殊的变化,呈现出具有艺术感的蜡染图像,生动形象,同时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蜡染图像主要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模仿和对民族文化的记录表达,既忠于真实生活,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夸张的变化,生动传神,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其产品所涉的范围广,主要包括服装、床上用品、包袱布、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蜡染作品制作步骤烦琐复杂,需要事先在布上绘制图案,然后泡在染缸里数小时,再捞出洗除去多余的染料,将其放进锅里高温熬煮,把蜡融化掉,最后放到清水里漂洗干净。制作的原理是绘制的图案在点蜡的地方无法染上颜色,因此明暗交错,呈现出众多形态各异的图案。蜡染图案的纹样从自然物象出发,传承人依照自身所具备的生活经验探索着对事物美好的发散,不经意间追寻艺术真正的美,运用一系列夸张抽象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从而使其符合特定场景的需求。
  1 贵州民间蜡染工艺发展概况
  贵州民间少数民族蜡染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世代相承延续至今,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是指贵州东南部的蜡染工艺集中地——黔东南,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林地占地面积大,树木繁盛,且多数地区都有大量的适合用来蜡染的蓝草产出,传承人可非常方便地找到制作原料,从而给蜡染工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会因为缺乏原料致使蜡染工艺停滞不前。“地利”是由于贵州地势山脉延绵,相对闭塞,过去从其他各省份迁至贵州的少数民族安顿在不同的山区,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其很少接触到其他民族,汉化程度较浅,能维持自身民族特色不受影响,把民族文化形态延续至今天。因为地理位置相对封闭,贵州少数民族对艺术有独特的见解,所以才可将蜡染的特别工艺和独特艺术形态以其民族公认的形式保留到现在。最后的“人和”是指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从中国各地迁徙到贵州,依然坚守初心,牢记故乡的風土人情,把民族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把对家乡的情感绘制成图案,用特有的图案表达其民族情结。蜡染工艺流传至今,三者缺一不可。
  位于贵州中部地区的安顺及镇宁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苗族和布依族,各民族制作的蜡染各具特色,安顺还有“贵州蜡染之乡”之称[2]。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黄平蜡染有数以千计的种图案样式;丹寨还有“东方第一染”的美名,其蜡染作品得到了海内外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榕江蜡染分散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其蜡染更喜制作为龙纹样式。贵定、龙里、开阳的蜡染大多在盛大节庆时呈现在民众的服装之上。贵州西北蜡染地区主要分布在织金、纳雍、六枝、黔西等地,以制作工艺精良著称。
  2 贵州民间蜡染工艺发展现状
  蜡染是贵州珍贵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陆续批准公布的几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6、2008、2011)都有蜡染技艺,自上而下逐步建立和完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体系,其传承人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群众逐渐走出大山,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发生变化,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世代相传的蜡染技术面临“截断”危机。大众的审美品位渐渐与充满古老气息的蜡染制品相背离,并且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利用机器制作蜡染更加简便快速,盗版工艺品无限“复制粘贴”,伪劣商品充斥着市场,一旦有新的设计样式推出,便可在各个商店寻到同样的款式,这些缺乏艺术细胞和生命力的盗版蜡染致使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蜡染作品无法得到重视,阻碍了蜡染艺术的发展。生产的便利性容易使制作者产生懒惰心理,追求薄利多销,忽视蜡染制品的精细程度,制作出质量低劣的产品。基于此,贵州少数民族的蜡染工艺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蜡染工艺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可或缺,大多数地区还保留着用蜡染制作实用家用物的习惯,体现了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各个地区的蜡染制品内涵不同,各具风味与特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蜡染工艺也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下慢慢进化,在坚持传统精华的前提下,与西方外来文化碰撞,为适应新型市场的发展趋势,具备新时代独特风采的蜡染制品形成,其制作思路也从实用品转变为市场消费品,获得了品牌效益。
  如今,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愈发重视,为更好地保护、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10余年前我国专门设定了每年的6月12日为“中国文化遗产日”,并逐渐完善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定。贵州省丹寨县的苗族蜡染技艺、安顺市的蜡染技艺以及惠水县的枫香染技艺于2006年和2008年先后被列入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在“十三五”规划里,中央政府明确表示支持非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下的贵州蜡染工艺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理应得到重视和保护[3]。
  就著作权保护的客体而言,最主要的是鉴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其中,独立创作是作者把自己新颖独特的创作思想表现在作品之中,而非一味“复制粘贴”别人的作品。贵州的少数民族蜡染工艺是一种极为抽象的艺术形态表现,是各民族在长时间的生活中创造的文化,其首先具有著作权所要求的创新性特点。同时,因为蜡染工艺绘制的图案外现于染布上,所以也具有可复制性的特征。在符合两种特性的情况下,蜡染工艺的传承人理应享有相应著作权,且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大多来自行政及地方性法规,针对蜡染工艺的公法保护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立法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普遍为地方法规及行政规章,因各个单位发布的文件分散且内容不同,无法构成一个统一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其次,行政方式存在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制止使蜡染制品受到损害的行为,如对伪劣蜡染制品的打击及盗版制品横行市场都未受到重视,导致真正的艺术作品遭受侵害而难以挽回。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条的规定,著作人具有四种人身权和十三种财产权。蜡染工艺作为贵州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具有较高的资源价值,蜡染产品、蜡染产业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其经济价值也逐渐被人们认知挖掘,已成为市场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蜡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应受到著作权法的重视与保护。
  3 贵州民间蜡染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
  知识产权作为私力救济的权利主体一般为特定的个人或组织,然而蜡染工艺并非一朝一夕的产物,是少数民族人民在从古至今的生产生活中凝聚集体创作经验和智慧的结果。由于在悠久的传承过程中,人们学习蜡染工艺的意愿逐渐弱化,传承人贡献的大小难以确定,所以以知识产权为出发点进行权利主体的保护比较困难。
  著作权法更加注重个体性,蜡染工艺中著作权人如何归属成为难题。因其集体性与地域性,多数时候默认蜡染为每个少数民族地区的集体文化财产,但法律还未明确规定其权利主体,阻碍了蜡染工艺的发展和保护。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权利人有权对作品进行使用、许可、转让等,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尚未明确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权利行使的方式。现行著作权法保护存在限制时间,一旦超过规定期限,著作权客体进入公共领域,所有人均可不经过权利人同意自由使用,且无需向权利人支付费用。蜡染工艺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符合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要求,理应受著作权法保护。如果按现行法的时限规定,会大大降低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及传承热情,客观上阻碍蜡染工艺的持续发展。另外,由于蜡染工艺具有传承特性,其工艺制品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始终保持未完成形态。采取限制时间性保护,与其特征不符,当下限制保护期的规定与蜡染工艺的发展、保护目的处于矛盾状态。
  4 加强蜡染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出路
  蜡染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代代相传,根据著作权准确定位蜡染工艺的权利主体,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可以促进蜡染工艺的传承发展。还可以适用商标制度中的地理标志以达到保护效果,与普通的知识产权相比,地理标志具有更加深刻的地域性、团体性及独特性,且存在保护期限的永续性,种种特点都可以和蜡染工艺相匹配。另外,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合理使用制度,是指著作权以外的人在特定情形下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时,可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无偿合理地使用其作品,前提是必须注明作者和来源,并且不可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合法权利[4]。合理使用制度并不意味着垄断蜡染工艺的使用,其目的是合理发挥其社会利益,以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现代文明的传播,最终形成社会资源共享的局面。对蜡染工艺采用专利权模式进行保护,并合理利用,以获得经济效益,能带动贵州少数民族发展,实现工艺创新,使蜡染工艺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5]。同时,各个地区(如丹寨、黄平等地)的蜡染工艺有明确传承人的,如果传承人熟练掌握蜡染技艺且满足可以申请专利技术的条件,则可以授予此类传承人专利;如果无法确定传承人,那么所在地的政府或相關部门也可以作为主体,进行专利申请。
  用商标权保护中的地理标志来保护蜡染工艺十分合适,因为地理标志的地域性、群体性特性恰恰和蜡染工艺的特点相符合。用地理标志来保护蜡染,有利于证明集体商标。
  5 结语
  贵州少数民族蜡染工艺是少数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文化瑰宝,能带领我们探索过去的艺术文化。保护蜡染工艺,不仅对弘扬中华民族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文化创新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环节,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对促进社会多元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更为完备有效的法律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尤为重要。保护贵州少数民族蜡染工艺的知识产权既要不断创新保护方式,也要建立契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从而推动少数民族蜡染工艺保护的法制化建设。要让国人更深入地了解蜡染、保护蜡染,也要让世界看到蜡染,使其可继续顺利传承和发展,散发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成为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为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高文芝,周洪雷.贵州蜡染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19,41(08):60-63.
  [2] 周继业.试论贵州蜡染在现代中国的嬗变——以安顺“蜡染之乡”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9):148-149.
  [3] 李娜.贵州民族民间蜡染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大众文艺,2021(07):36-37.
  [4] 石傲胜,赵锦锦.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科技,2020,39(33):110-113.
  [5] 李圆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法制博览,2020(06):53-54.
  作者简介:李彬如(1996—),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刑法学。
其他文献
摘要:《苍蝇》是法国哲学家萨特创作的一出戏剧,集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于一体,这一故事既阐释了他关于自由的哲学思考,又是战时鼓励人民追求自由的强心针。在这部戏剧中,萨特为我们展示了他从个人自由到全人类自由,从空想自由到实践自由的深化的自由观。本文对《苍蝇》进行分析,从萨特自由理论的基础和发展着手探究其丰富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萨特;《苍蝇》;自由理论  中图分类号:B565.53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河流城市段照明设计属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景观空间的重要组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光照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需要,更要满足景观需要。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在满足居民夜出活动需求的同时,也要顾及景觀的艺术效果,只有两者均考虑到,才能使河流城市段照明设计“看得见”且“看着美”。城市滨水景观照明设计的载体包含植物、水体、驳岸、建构筑物、景观小品等,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光源的选择以及照明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各种新媒体欣欣向荣,同时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应用也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契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特别是在昭通等偏远山区,新媒体不仅赋能广
Background: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 have greater central arterial stiffness, wave reflections, and hemodynamics, all of which promote the accelerated cardiova
本文以民间文学类作品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例,基于如今的抖音利用短视频形式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与传播的现状,探究短视频传播的特征,以求找到民间
摘要:我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在2016年凭借《北京折叠》荣获第74届雨果奖。这部小说讲述了未来的北京被折叠成三个空间,主人公穿梭于三个空间之中冒险的故事。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未来社会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改变以及不同阶层生活的巨大差异。这部小说引发了人们的争议,即我们社会的发展是否会如小说中一样陷入难以跨越的阶层分化呢?  关键词:《北京折叠》;异化;贫富差距;阶层分化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在数字媒体语境下,影视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影视艺术的视听感受都在不断升级,同时也更加注重受众的体验.近年来,网络互动剧的概念火了起来,因其广泛的适用性
韦伯与阿多诺作为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社会理论家,其社会学理论具有深远影响,但两者的音乐社会学理论却较少被提及.韦伯的音乐社会学理论以其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将音乐作为社会理
摘要:《溪鳗》是林斤澜“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的开篇之作,总领群篇的文本位置及自觉创新的文体实践使其在当代新笔记体小说中独树一帜。同时林斤澜还拓宽了短篇小说文体写作的叙事空间与审美空间,巧妙地将小说文化内蕴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溪鳗》中“常中出奇,隐中显魅”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其饱含新时期文体新质性的总基调。  关键词:新笔记体小说;文体实践;文化蕴涵;审美风格  中图分类号:I
张恨水笔下女性的爱情,大多都在开始的时候令人称羡,最后却都变成了一出出爱情悲剧.这些深受压迫的女性,即使她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恋爱对象以及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