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仿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haiy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培养新工科卓越化学工程人才为目标,依托“流体过程综合实验”仿真软件,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手段于化工仿真“流体过程综合实验”的教学,化工仿真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个别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强化师生互动的教学实施办法,践行了演示引导、分组竞赛和发散启发教学方法的应用,建立了包含线上与线下,主观与客观多元化的化工仿真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提升了化工仿真教学的效果,为相关院校化工仿真教学建设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外语教师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保障.然而,当前现实却是教师综合素质不强、个体发展意识薄弱、发展支持体系缺乏.面对现实困境,我们应当秉持积极主动的理念,通过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科学标准、开发教师一体化培养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等策略加以应对.
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发布或接收各种事务性通知,已成为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的常态.一方面,通知语言形式的多元化改变了人们对通知的固有思维;另一方面,受网络开放及话语公平等因素影响,其约束力与执行力受到挑战.以通知的理性诉求为出发点,从人际语用学的视角分析社交媒体语境中影响事务性通知执行效率的情感因素及其语用机制,从而为通知话语的理性本质与人们渴望被认可、被尊重的情感需求有效结合提供一定的参考.
宁波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有着长久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和丰富的海丝文化,而对于宁波的海丝文化进行的系统研究和梳理还有待加强,对宁波海丝文化的对外宣传更要重视,意欲对宁波海丝文化的英汉双语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并建设平行语料库,且对该语料库的应用价值加以分析.
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讨论了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不足之处;基于CIPP模式,从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个方面全面评价高校创新教育,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高校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并结合调查问卷,指标重要性用数据的形式进行统计,每一层级指标重要性数值构建矩阵,计算其特征向量,判断指标权重.
基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结合高校特殊情况,阐述了在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从主客体、途径、形式和机制上深入分析了在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基于现存问题,提出了有效对策:提高大学生主体地位;以思政课程为主、专业课程为辅,积极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立足学校实际,突出学校特色,开展丰富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凝聚合力,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机制建设,做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为了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在传统生态学教学的基础上要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优化,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能力.结合实际案例,以学生为中心,从理论课堂教学、野外生态实习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对生态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旨在提高生态学的教学质量.
在“专创融合”背景下,以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为前提,以沈阳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为例开展实践研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模式,以“创新心理素质”为核心的改革目标,以“四体融合”为载体的改革过程,基于团体动力学视角优化课程体系、组建成长小组、强化课程效果,进一步提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依据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深入分析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背景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工程”教育、“新工科”建设和“中国制造2025”,构建了融工程文化、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三位一体,以体现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和工程实践融合的“大工程”教育,形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新体系,以及“多学科交叉”“工程创新项目教学”“工程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大工程观”现代工程训练教学模式.逐步改变目前的偏重工程课程讲解、实践环节淡化、实践训练简化的现状.
以教育生态学为基础,对某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互联网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在考察分析“互联网+”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应对教学生态系统失衡的机制和措施,重构生态平衡,从而促进大学外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自贸区自2015年4月设立以来,以独特的“一区三片”模式发挥其虹吸效应,吸引国内外企业落地.在投资环境优化、金融改革创新、企业发展、闽台两地经贸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带动区域经济的明显提升.使用G-PEST模型,对福建自贸区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发现福建自贸区存在片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金融监管体系相对滞后,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待提升;自贸区内中小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瓶颈;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等问题,应当完善政策保障,构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充分发挥资金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