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对北京市居民的调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公众的冬奥会认知维度和程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超六成公众对冬奥会的举办时间、口号、理念及体育项目还不了解;影响公众对冬奥会的不同维度认知的因素存在差异;超六成被调查者对举办冬奥会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持认可态度。本文认为,为了更好提高公众对冬奥会的认知度,让公众更好参与北京冬奥会,应首先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其次,重视低年龄段人群的冬奥知识普及;最后是增设冰雪场地,推动赛事普及。
关键词:冬奥会 公众 认知 参与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1(b)--04
2022年我国将举办第24届冬奥会,这也将使北京成为现代奥运会史上首个举办过双奥会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要将其举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公众对于冬奥会认知的加深可以增强公众文化自信,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任何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充分认知,认知是提高参与行为的前提和基础[1],部分公众因为了解大型體育赛事激发对运动的兴趣[2]。因此,了解公众认知维度和水平对于我国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调动居民积极性,在冬奥会举办之后仍热衷于参与冰雪运动也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3]。大众对冰雪运动的参与是“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起点[4],这一目标也正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5]。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体育消费理念发生转变,更多的人愿意体验新型体育消费[6]。对公众参与冬奥会及相关体育活动认知进行调研,可以为政府更好地举办北京冬奥会建言献策,让政府了解到公众的意愿,为更好地宣传冬奥会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公众更多地去了解冬奥会的相关知识,接触有关冬奥会的各项活动,体验新型体育消费,对于拓宽公众的娱乐健身渠道、普及冰雪运动具有较好地促进性作用。
为此,我们选取北京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公众对2022北京冬奥会认知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375份,其中电子版问卷163份,占样本总量43.5%;纸质版问卷212份,占样本总量56.5%。有效回收问卷362份,有效回收率为96.5%。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描述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相应结论,为更好地举办2022北京冬奥会提出建议。
1 调查基本情况
1.1 调查过程与样本情况
采取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展开问卷调查,时间为2018年6月至7月。调查选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我们于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昌平区、大兴区、密云区、延庆区等地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主要选取商圈、公园、住宅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场所进行集中调查。
本次研究被调查者共计362人,其中男性146人,占比40.3%;女性216人,占比59.7%。年龄多分布在18~45岁,占比74.3%,其他年龄段占比分别是18岁以下(6.1%)、18~30岁(44.5%)、31~45岁(29.8%),46~60岁(14.6%)、60岁以上(5%),相比而言18岁以下及60岁以上年龄分布占比较小。学历在大学专科(19.9%)及本科(33.7%)占到总调查人数占比的一半以上,其他学历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分别是:小学及以下(3.6%)、初中(16.3%)、中专或高中(22.1%)、研究生及以上(4.4%)。被调查者超9成居住于北京市且其中超7成被调查者的居住地点位于北京市的城市区域内。月收入为2000元及以下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5.1%;其他收入所占比重为:2001~4000元(21.9%)、4001~6000元(6.2%);6001~8000元(9.4%),8000元以上(18.7%)。对于冬奥会举办时间方面,多数被调查者对冬奥会举办时间了解较为模糊的,有39.8%的公众十分清楚冬奥会举办的具体时间。超8成的公众支持冬奥会的举办,有1成半的人认为冬奥会的举办对其无影响,持无所谓态度,还有极少数人不支持举办冬奥会,认为其举办浪费资金,无意义。
1.2 公众对冬奥会认知维度与程度分析
经调查统计(见表1)发现,在冬奥会的本体认知方面,超六成被调查者对于冬奥会的口号、理念及主要奥运赛事不了解。同时,公众对冬奥会的理念、口号的认知程度低于其对于冰雪运动赛事的了解程度。而在对冬奥会的外延认知方面,超六成公众认为举办冬奥会产生积极影响;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冬奥会的举办有利于京张交通线路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我国及河北省国际形象;认为冬奥会的举办对改善北京周边雾霾情况有帮助的比例相对最少,仅为65.4%。
2 影响公众对冬奥会认知的实证分析
2.1 公众对冬奥会的综合认知
2.1.1 模型建构
为了解公众对冬奥会的认知维度和水平,我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衡量公众对冬奥会的认知模型。所谓的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将多个指标在线性变换的作用下转化为一个或者多个综合指标,又名主分量分析。本质上是一种降维思想,即将多个相关数值转变成为少量不相关综合指标的统计学方法。所得到的综合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在损失少量信息的同时保证了指标间的独立性,使所得到的数据分析更加客观[7]。主成分分析的模型为:
为了综合分析公众对冬奥会的认知情况,根据调查数据,利用SPSS24.0软件,我们将口号了解程度、精神理念了解程度合成为宣传认知主成分;将公众对短道速滑、冰壶、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跳台滑雪了解程度合成为体育项目认知主成分;将公众认为冬奥会的举办对北京及周边地区雾霾的改善、提升河北省国际形象、促进京张交通线路的发展、我国形象的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我国公众自豪感、提升自身责任感是否有帮助合成为宏观综合影响主成分。 2.1.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宣传认知、体育项目认知、宏观影响认知初始特征值大于1,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原始数据信息量。
根据表3、表4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表达式:
根据被调查者对于冬奥会认知情况的得分,进行了排名。由于调查数据样本较大,我们抽取了部分不同排名位置的被调查者进行得分展示。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公众对于冬奥会不同层面的认知得分都是不同的。由得分及调查的总人数可以分析得出,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冬奥会的认知较弱,不了解冬奥会相关信息和相关赛事,对于冬奥会的举办可能会带来的各种影响也不明确。
2.2 影响公众对冬奥会认知分析
2.2.1 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构建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
其中,表示因变量,代表回归参数,为随机误差。
2.2.2 多元线性回归假设检验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为:,检验的统计量为F统计量,如果检验拒绝,则认为回归方程有效[8]。
2.2.3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主成分分析结果,并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公众对冬奥会三大认知的影响因素(Χ1性别、Χ2年龄、Χ3学历、Χ4居住地点、Χ5收入),回归结果如下:
由表6中模型1的B值可以看出,性别对于冬奥会的宣传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女性对于宣传方面认知更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反;年龄在5%的显著性水平对于冬奥会的宣传认知呈负向影响,表明被调查者中年龄越小对于冬奥会宣传方面认知越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学历对于冬奥会的宣传认知呈负向影响,表明被调查者中学历越低对冬奥会宣传方面认知越深,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反,可能与冬奥会在高学历被调查者的影响力较低有关;居住地点对于冬奥会的宣传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被调查者中居住在农村对于冬奥会的宣传认知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反;收入对于冬奥会的宣传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收入越高对于宣传方面认知越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
由模型2中的B值可以看出,性别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呈负向影响,表明男性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程度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年龄在5%的显著性水平对体育项目的认知呈负向影响,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学历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呈负向影响,表明学历越低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程度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反;居住地点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呈负向影响,表明居住于城市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程度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收入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收入越高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程度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
由模型3中的B值可以看出,性别对于宏观综合影响方面呈负向影响,表明男性对于宏观综合影响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反;年龄对于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年龄越高对于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学历对于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学历越高对于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居住地点在5%的显著性水平对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呈负向影响,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收入对于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收入越高对于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首先,研究发现被调查者中过半人数了解冬奥会举办时间,但仍有部分被调查者对于冬奥会举办年份没有清晰了解;多数被调查者不能准确认知冬奥会的口号和理念。公众对于冬奥会宣传方面的信息认知程度具有差异性,女性、年龄较小、学历低,居住于农村,高收入的被调查者对于冬奥会的宣传方面认知更深刻。口号和理念代表着冬奥会的体育精神,公众主动了解冬奥会的基本信息对于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多数被调查者对于短道速滑、冰壶等体育项目的了解程度较低。公众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情况受被调查的性别、年龄、学历、居住地及收入的影响,其中被调查者年龄的影响最为显著。
最后,多数公众对举办冬奥会可能带来的正向影响持肯定态度。公众对于其举办后期产生的深远影响抱有一定期许,并不认为冬奥会只是一项短时的赛事活动,最重要的是在冬奥会的契机下把国家经济、交通、形象构建与冰雪运动相关联,由此带动更多产业的发展,让冬奥会举办所带来的影响深远留长。
3.2 建议
首先,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的人群进行不同方式的宣传,更多的依靠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创新宣传方式。在社区、学校、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地区定期设立冬奥会宣传点。冬季可以在适合的地点举办冬奥会相关活动,让公众参与冰雪体验活动。将VR技术运用到冰雪运动宣传之中,使公众可以体验冰雪运动而不受季节因素限制。
其次,重视低年龄段人群的冬奥知识普及。研究表明年龄越小对于冬奥会的认知程度越低,因此,应开展低年龄段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的冬奥会知识普及活动,如可增加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学时等。
最后,增设冰雪场地,推动赛事普及。参与是认知的前提,但当前我国各类冬季奥运设施相对不足,这使得冬奥会各类赛事项目在大众生活中的普及度较低,因此,应通过增设冰雪场地,让更多想要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有机会去积极参与。公众对于冰雪运动的了解程度深了,参与度广了,才会真正实现赛事的普及。
参考文献
杨娱等.公众认知、情感对公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行为意向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7).
李晶,大型體育赛事对高校体育文化影响的探究[J].运动,2018(20).
王忠瑞,李树旺,徐有彬.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组织化机制——基于北京市居民的抽样调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01).
李佳宝.论“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理想、现实与实现[J].冰雪运动,2016(05).
白林.体育报道“故事化”调研报道“全媒化”——新华社“三亿人参与冰雪”深度调研探析[J].采写编,2017(05).
孟涛.我国体育消费对其产业带动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7(17).
鲁夏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区域电商物流能力评价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1).
崔财周.19世纪英国人对烟雾的认知探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04).
关键词:冬奥会 公众 认知 参与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1(b)--04
2022年我国将举办第24届冬奥会,这也将使北京成为现代奥运会史上首个举办过双奥会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要将其举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公众对于冬奥会认知的加深可以增强公众文化自信,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任何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充分认知,认知是提高参与行为的前提和基础[1],部分公众因为了解大型體育赛事激发对运动的兴趣[2]。因此,了解公众认知维度和水平对于我国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调动居民积极性,在冬奥会举办之后仍热衷于参与冰雪运动也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3]。大众对冰雪运动的参与是“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起点[4],这一目标也正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5]。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体育消费理念发生转变,更多的人愿意体验新型体育消费[6]。对公众参与冬奥会及相关体育活动认知进行调研,可以为政府更好地举办北京冬奥会建言献策,让政府了解到公众的意愿,为更好地宣传冬奥会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公众更多地去了解冬奥会的相关知识,接触有关冬奥会的各项活动,体验新型体育消费,对于拓宽公众的娱乐健身渠道、普及冰雪运动具有较好地促进性作用。
为此,我们选取北京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公众对2022北京冬奥会认知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375份,其中电子版问卷163份,占样本总量43.5%;纸质版问卷212份,占样本总量56.5%。有效回收问卷362份,有效回收率为96.5%。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描述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相应结论,为更好地举办2022北京冬奥会提出建议。
1 调查基本情况
1.1 调查过程与样本情况
采取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展开问卷调查,时间为2018年6月至7月。调查选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我们于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昌平区、大兴区、密云区、延庆区等地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主要选取商圈、公园、住宅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场所进行集中调查。
本次研究被调查者共计362人,其中男性146人,占比40.3%;女性216人,占比59.7%。年龄多分布在18~45岁,占比74.3%,其他年龄段占比分别是18岁以下(6.1%)、18~30岁(44.5%)、31~45岁(29.8%),46~60岁(14.6%)、60岁以上(5%),相比而言18岁以下及60岁以上年龄分布占比较小。学历在大学专科(19.9%)及本科(33.7%)占到总调查人数占比的一半以上,其他学历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分别是:小学及以下(3.6%)、初中(16.3%)、中专或高中(22.1%)、研究生及以上(4.4%)。被调查者超9成居住于北京市且其中超7成被调查者的居住地点位于北京市的城市区域内。月收入为2000元及以下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5.1%;其他收入所占比重为:2001~4000元(21.9%)、4001~6000元(6.2%);6001~8000元(9.4%),8000元以上(18.7%)。对于冬奥会举办时间方面,多数被调查者对冬奥会举办时间了解较为模糊的,有39.8%的公众十分清楚冬奥会举办的具体时间。超8成的公众支持冬奥会的举办,有1成半的人认为冬奥会的举办对其无影响,持无所谓态度,还有极少数人不支持举办冬奥会,认为其举办浪费资金,无意义。
1.2 公众对冬奥会认知维度与程度分析
经调查统计(见表1)发现,在冬奥会的本体认知方面,超六成被调查者对于冬奥会的口号、理念及主要奥运赛事不了解。同时,公众对冬奥会的理念、口号的认知程度低于其对于冰雪运动赛事的了解程度。而在对冬奥会的外延认知方面,超六成公众认为举办冬奥会产生积极影响;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冬奥会的举办有利于京张交通线路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我国及河北省国际形象;认为冬奥会的举办对改善北京周边雾霾情况有帮助的比例相对最少,仅为65.4%。
2 影响公众对冬奥会认知的实证分析
2.1 公众对冬奥会的综合认知
2.1.1 模型建构
为了解公众对冬奥会的认知维度和水平,我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衡量公众对冬奥会的认知模型。所谓的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将多个指标在线性变换的作用下转化为一个或者多个综合指标,又名主分量分析。本质上是一种降维思想,即将多个相关数值转变成为少量不相关综合指标的统计学方法。所得到的综合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在损失少量信息的同时保证了指标间的独立性,使所得到的数据分析更加客观[7]。主成分分析的模型为:
为了综合分析公众对冬奥会的认知情况,根据调查数据,利用SPSS24.0软件,我们将口号了解程度、精神理念了解程度合成为宣传认知主成分;将公众对短道速滑、冰壶、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跳台滑雪了解程度合成为体育项目认知主成分;将公众认为冬奥会的举办对北京及周边地区雾霾的改善、提升河北省国际形象、促进京张交通线路的发展、我国形象的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我国公众自豪感、提升自身责任感是否有帮助合成为宏观综合影响主成分。 2.1.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宣传认知、体育项目认知、宏观影响认知初始特征值大于1,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原始数据信息量。
根据表3、表4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表达式:
根据被调查者对于冬奥会认知情况的得分,进行了排名。由于调查数据样本较大,我们抽取了部分不同排名位置的被调查者进行得分展示。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公众对于冬奥会不同层面的认知得分都是不同的。由得分及调查的总人数可以分析得出,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冬奥会的认知较弱,不了解冬奥会相关信息和相关赛事,对于冬奥会的举办可能会带来的各种影响也不明确。
2.2 影响公众对冬奥会认知分析
2.2.1 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构建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
其中,表示因变量,代表回归参数,为随机误差。
2.2.2 多元线性回归假设检验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为:,检验的统计量为F统计量,如果检验拒绝,则认为回归方程有效[8]。
2.2.3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主成分分析结果,并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公众对冬奥会三大认知的影响因素(Χ1性别、Χ2年龄、Χ3学历、Χ4居住地点、Χ5收入),回归结果如下:
由表6中模型1的B值可以看出,性别对于冬奥会的宣传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女性对于宣传方面认知更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反;年龄在5%的显著性水平对于冬奥会的宣传认知呈负向影响,表明被调查者中年龄越小对于冬奥会宣传方面认知越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学历对于冬奥会的宣传认知呈负向影响,表明被调查者中学历越低对冬奥会宣传方面认知越深,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反,可能与冬奥会在高学历被调查者的影响力较低有关;居住地点对于冬奥会的宣传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被调查者中居住在农村对于冬奥会的宣传认知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反;收入对于冬奥会的宣传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收入越高对于宣传方面认知越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
由模型2中的B值可以看出,性别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呈负向影响,表明男性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程度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年龄在5%的显著性水平对体育项目的认知呈负向影响,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学历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呈负向影响,表明学历越低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程度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反;居住地点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呈负向影响,表明居住于城市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程度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收入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收入越高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程度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
由模型3中的B值可以看出,性别对于宏观综合影响方面呈负向影响,表明男性对于宏观综合影响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反;年龄对于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年龄越高对于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学历对于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学历越高对于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居住地点在5%的显著性水平对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呈负向影响,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收入对于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呈正向影响,表明收入越高对于宏观综合影响的认知更加深刻,此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首先,研究发现被调查者中过半人数了解冬奥会举办时间,但仍有部分被调查者对于冬奥会举办年份没有清晰了解;多数被调查者不能准确认知冬奥会的口号和理念。公众对于冬奥会宣传方面的信息认知程度具有差异性,女性、年龄较小、学历低,居住于农村,高收入的被调查者对于冬奥会的宣传方面认知更深刻。口号和理念代表着冬奥会的体育精神,公众主动了解冬奥会的基本信息对于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多数被调查者对于短道速滑、冰壶等体育项目的了解程度较低。公众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情况受被调查的性别、年龄、学历、居住地及收入的影响,其中被调查者年龄的影响最为显著。
最后,多数公众对举办冬奥会可能带来的正向影响持肯定态度。公众对于其举办后期产生的深远影响抱有一定期许,并不认为冬奥会只是一项短时的赛事活动,最重要的是在冬奥会的契机下把国家经济、交通、形象构建与冰雪运动相关联,由此带动更多产业的发展,让冬奥会举办所带来的影响深远留长。
3.2 建议
首先,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的人群进行不同方式的宣传,更多的依靠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创新宣传方式。在社区、学校、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地区定期设立冬奥会宣传点。冬季可以在适合的地点举办冬奥会相关活动,让公众参与冰雪体验活动。将VR技术运用到冰雪运动宣传之中,使公众可以体验冰雪运动而不受季节因素限制。
其次,重视低年龄段人群的冬奥知识普及。研究表明年龄越小对于冬奥会的认知程度越低,因此,应开展低年龄段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的冬奥会知识普及活动,如可增加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学时等。
最后,增设冰雪场地,推动赛事普及。参与是认知的前提,但当前我国各类冬季奥运设施相对不足,这使得冬奥会各类赛事项目在大众生活中的普及度较低,因此,应通过增设冰雪场地,让更多想要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有机会去积极参与。公众对于冰雪运动的了解程度深了,参与度广了,才会真正实现赛事的普及。
参考文献
杨娱等.公众认知、情感对公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行为意向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7).
李晶,大型體育赛事对高校体育文化影响的探究[J].运动,2018(20).
王忠瑞,李树旺,徐有彬.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组织化机制——基于北京市居民的抽样调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01).
李佳宝.论“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理想、现实与实现[J].冰雪运动,2016(05).
白林.体育报道“故事化”调研报道“全媒化”——新华社“三亿人参与冰雪”深度调研探析[J].采写编,2017(05).
孟涛.我国体育消费对其产业带动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7(17).
鲁夏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区域电商物流能力评价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1).
崔财周.19世纪英国人对烟雾的认知探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