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约言而立信——探究胥命背后体现的盟誓文化中的“信”观念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coff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期,盟誓活动兴盛.在盟誓文化的发展演变中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盟誓方式:胥命.《左传》中将不歃血的盟誓称作“胥命”,分别在桓公三年和庄公二十一年中提到两次.《左传》桓公三年有:“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庄公二十一年有:“春,胥命于弭,夏,同伐王城.”“胥命”体现着以人的内在自觉为基础的“信”的意识,从歃血为盟到“约言而不歃血”,这种盟誓文化的演变从侧面反映了以“信”为中心的中华传统精神实质的发展流变.
其他文献
中共广东省委提出的广东时代文化精神这一重要概念,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凸显了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真正的科学的文化自觉意识,深刻了悟广东科学发展的文化底蕴的巨大价值,指引广东
同学少年您说的三个“锦囊”具体指什么?rn《三国演义》里,智慧过人的诸葛亮数次用“锦囊妙计”克敌制胜.我们写作文也需要三个“锦囊”: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书籍”,还有
从性别理论来看《啼笑因缘》不仅是一部通俗小说,其“一男多女”的爱情模式、人物设置以及作者个人的价值观念,不仅有传统文化、封建意识形态的影响,还涉及到女权主义理论。本文
本文就副词“不免”、“难免”在语法及语用方面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它们都可以用来修饰或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不免”一般作状语,“难免”除了可以做状语外,还可以做定
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本土化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当前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一种共同诉求。2008年,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1]在高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座谈会的发言中指
孙犁抗战小说在人物语言描写、人物形貌描写、文章语言风格、文章韵致风范等方面,皆与《世说新语》有诸多共通性.究其原因,是艰苦的写作条件及客观叙事的写作方法,使孙犁的抗
还乡情结是萦绕在当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小说中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家园的不在场是其小说人物困惑、迷惘的根源.对这种缺失的越来越清晰的意识,使得“还乡”成为他们愈加
1924年9月,此时五四风潮已经逐渐平息。而经历了这一重大历史变革的鲁迅在五四高潮落尽之后再一次审视自己,从而经历了一次痛苦的“抉心自食”,在这一过程中他挣扎于裂变和聚合,
沈从文文学小说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独立与审美救赎问题,已成为改造并穿越中西方资源的一项重要问题。沈从文对文以载道的思想是持有反对态度的,其主张艺术以审美应当是独立
不停自转的地球,有自己的轨道,同时它也围绕太阳公转.熙熙攘攘的世界,有你有我,但不是只有你和我,还有众多的他.留一份心给他人,我们就能体会到世界有多温暖.rn在那个去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