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脊柱的运动干预研究

来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haiku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导致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坐位时间的延长以及体力活动的不足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增多。美国运动医学会提出“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是良医)理念,本研究在此背景下提出“太极拳是脊柱健康良医”的研究观点。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太极拳运动健脊机理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在行功走势中进行符合脊柱运动规律的多维运动形式,进而产生维持脊柱中正状态、保持肌肉的柔和、加固关节的稳固、增强肌肉力量、加强呼吸运动的调控能力等的健脊效果,从而维持脊柱的平衡、稳定与健康。关键词:太极拳;运动健脊;健脊机理;脊柱健康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体育领域与医学领域呈现内涵不断扩大的趋势,“运动促进健康”作为改变生活方式,治疗慢性疾病以及提升健康水平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不断被研究。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会将“运动是良医”作为解决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健康促进行动正式提出。2014年第61届美国运动医学年会极力倡导运动促进健康、努力改善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也是脊柱疾患的重要病因之一,长时间的坐位姿势会给脊柱带来静力性损伤,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承受颈肩腰背的不适,以及由脊柱失衡所引起的其他器官系统的病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现代脊柱康复治疗学倡导运用体育锻炼进行健康保健、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欧洲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管理指导方针推荐运动疗法为脊柱疾病康复手段的首选。通过肢体躯干的主动或被动运动来增强脊椎关节的稳定性、增加椎旁肌肉的力量、提高脊柱系统抵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复损伤的能力。
  太极拳运动作为功能体育的典型代表,在“运动促进健康”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众多学者对其健身作用进行探索和研究,但笔者通过对现有文献地梳理发现,太极拳运动应用于脊柱健康领域的研究较少,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输入关键词“太极拳”并含“脊柱”或“太极拳”并含“腰痛”,搜索到1980-2015年的论文只有25篇,而相对于“太极拳”并含“健康”的1871篇论文相比,研究严重不足,未使太极拳运动在脊柱保健和脊柱医疗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太极拳独特的运动特点和功法要求对脊柱稳定与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在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了“太极拳是脊柱健康的良医”的观点,通过对太极拳理论和脊柱学理论地梳理,在理论上架构太极拳运动与脊柱健康之间的桥梁,对太极拳运动健脊机理进行探究。旨在使太极拳运动成为脊柱预防保健、疾病治疗以及康复的重要手段,用最科学的健身、健脊方式来减少脊柱疾患带来的痛苦,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2太极拳运动健脊机理
  脊柱的健康与稳定依赖于“骨正筋肉”状态地维系,这种状态又取决于椎骨的中正、关节的稳定、肌肉的松活弹抖,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腹式深呼吸运动地调节,使脊椎、椎关节、椎间盘、椎旁肌肉、韧带等组织所保持的阴阳平衡和动态稳定。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重要的健身价值,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给予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人体的中轴——脊柱健康有特殊的作用,已然成为了有效的医疗体育项目。太极拳区别与其他运动项目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其技术体系重视对身体整体性锻炼,以特殊的肢体运动方式来表达“中华传统身体观”。太极拳运动是在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强调对身体地控制,在运动过程中意识既与动作相配合,同时动作又自然同呼吸劲力相配合,在意识引导下完成气息地运行以及各种身法的要求,逐渐形成“深、长、细、缓”的腹式深呼吸运动以及“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圆活合顺、松紧适度、延绵舒缓”的源动腰脊带动全身的螺旋运动形式。在行功过程中所形成的“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整体运动模式一方面加强脊柱自身的稳定性即加强正气的力量,使脊柱处于稳定牢固的状态;另一方面避免或消除脊柱致病因素对脊柱的损害,对邪气导致脊柱的失衡及时地进行修复,重建脊柱的动态平衡状态。因此,太极拳运动通过提高脊柱自身稳定性或及时纠正不利因素对脊柱影响的方式来维系脊柱系统的平衡稳定健康,将成为脊柱保健领域最为科学有效的功能体育项目。
  2.1从太极拳“对称和谐”角度对脊柱的运动干预
  脊柱疾病症状地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脊柱系统的阴阳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不正不通、不动不通、不通则痛”,脊柱的慢性劳损、姿势劳损正是源于“不正”“不动”导致骨不正,筋不柔,骨错缝、气滞血瘀、经络失和,最终产生生理病理性变化,使脊柱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阴阳关系失调。现代脊柱康复治疗学倡导运用体育锻炼进行健康保健、疾病预防、治疗康复,而所采用的运动必须使中正的、协调的,对脊柱产生的作用才是和谐的、平衡。“对称、和谐”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也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在太极拳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太极拳运动是以身体性感知去践行“和谐”理念,完成人的修为之道。太极拳的技术动作和身体状态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原则,处处是“阴阳”处处为“统一”,从而完成“中正不偏”的和谐状态。在太极拳行功过程中,强调“周身一体、一动无有不动”,有刚即有柔、有开即有合、有虚即有实、有快即有慢、有动即有静、逢上必下、逢左必右,在阴阳转换间、对立统一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实现劲力的顺达、身体的平衡。因此,太极拳运动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和力学效应使得脊柱两侧的肌肉、韧带、椎体及关节等结构获得平衡,从而保证维持脊柱的中正、保证软组织的弹性、增强肌肉的力量、调节关节的微细错位、畅通气血疏通经络等健脊作用的实现。
  2.2从太极拳“立身中正”角度对脊柱的运动干预
  在对脊柱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时候,“正骨”为手段、“骨正”是目的。太极拳对脊柱健康进行运动干预,即是通过太极拳“立身中正”的身形使脊柱处于正中位置,维持脊柱各组织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在“中正”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脊柱骨性结构、连接结构、韧带结构以及管性结构正确的空间位置,为松解软组织、改善椎间关节对位、调整关节错位、维持脊柱上下、左右、前后的平衡提供基础。太极拳所要求的“立身中正”是行功的重要准则,“不偏不倚,立如平准”(王宗岳《太极拳论》)“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运动状态的“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关键在于身体中轴部位保持垂直状态,即头部的“头顶悬”、颈肩部的“虚领顶劲、竖项”、脊柱的“正脊”、腰腹部的“松腰实腹”、臀部的“敛臀”、裆胯部的“圆裆缩胯”。太极拳式的身体姿势为行功过程中所保持“正”的运动状态提供了保障,使整个身体上下相随,灵活自如,平衡稳定。因此,太极拳“立身中正”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正是针对慢性下腰痛病症中“不正不通,不通则痛”所采取的“正则通、通则不痛”的手段。   2.3从太极拳“松柔缓慢”角度对脊柱的运动干预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不松不通,不通则痛”,脊柱疾病患者由于肌肉、筋膜的高张力紧张状态使肌肉和筋膜变得紧绷不柔和,导致血液循环不良,阻碍血液供应及代谢产物的清除,肌肉组织缺氧、缺血以及代谢产物的堆积的联合作用会导致肌肉组织发生炎症,最终引起软组织疼痛、痉挛、挛缩、僵硬、肌力下降以及功能障碍的发生即所谓的“筋不柔”,丧失了对脊柱的外围保护作用,导致脊柱的失衡偏歪、骨的错缝、小关节的紊乱等骨性结构和解剖位置的改变,继而引发“骨不正”。因此,在对脊柱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时,不仅要有正骨的手法,还要理筋的手法。从而在维持脊柱的中正稳定的同时保障肌肉等软组织正常的组织弹性和力量,以提供脊柱平衡稳定的保护机制达到脊柱“骨正筋肉”的健康状态。太极拳运动速度缓慢、力度柔和、动作连贯、重心平稳,“松柔缓和”成为了其典型的运动特点。在行功时要求“全身松开”(杨澄甫《太极拳十说》)、“松其筋肉”(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肌肤骨节处处张开”(陈鑫《太极拳经谱》),从而使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周身上下处处舒展,处处放松。太极拳运动对脊柱疾病所产生的治疗作用正是针对“不松则痛”而才取的“松则通,通则不痛”的手段,与“理筋”的作用相吻合,从而解除软组织的僵硬痉挛、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2.4从太极拳“接骨斗榫”角度对脊柱的运动干预
  脊柱疾病的病症除了肌肉的僵硬疼痛之外,往往还会出现椎间关节的错位和紊乱的现象。椎小关节紊乱、关节错位是脊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只要能够纠正关节错位是可以起到防治作用。因此,在对脊柱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及时纠正关节的错位与紊乱,加强椎间关节的稳定性。太极拳运动对脊柱关节还有特殊的控制和要求,在行功过程中,脊柱要求节节松开并上下骨节虚虚对准,并且百会穴与会阴穴对齐,使“上下一条线”并以“接骨斗榫”方式使骨节之间对准接牢,处处合住。所谓“接骨”是指在运动中关节腔对准、接牢,否则关节无力;所谓“斗榫”是指关节在旋转运动中骨与关节腔的转动、磨合,使关节和韧带在对拉拔长中增加弹性和韧性。因此,在太极拳行功过程中对业已出现的脊椎“骨错缝”即小关节的微细错位紊乱进行及早地自我复位,在感病未发及时处理防治进一步恶化。因此,太极拳“接骨斗榫”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正是针对脊柱病症中“不顺不通,不通则痛”所采取的“顺则通、通则不痛”的手段。2.5从太极拳“腹式呼吸”角度对脊柱的运动干预
  呼吸运动在维护脊椎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Gurfinkel首先发现了呼吸对姿势的影响,Mehling等研究证明了呼吸治疗对腰痛患者有明显的疗效。郑建寅进行呼吸肌训练队防治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表明利用呼吸肌训练治疗慢性下腰痛不仅可以提高其治愈率,而且可降低复发率。维持脊柱稳定的关键在于构成深层核心肌群的腹横肌、多裂肌、横隔肌以及盆底肌。深层核心肌群的肌力平衡训练内容之一就是保持姿势并进行深长呼气和吸气的深度腹式呼吸。核心肌群与协调的呼吸运动共同构成了维持正常身体姿势的第一道防线。太极拳运动的呼吸方式源于导引术和吐纳术,与自然条件下的呼吸不同,是“以意引气,以气运身”的腹式深呼吸运动,在行功过程中逐渐减少呼吸频率加强呼吸深度,做到“深、长、细、缓、匀、柔”的呼吸要求。太极拳运动的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主要以横膈膜上升下降活动为主,深长的腹式呼吸扩大了膈肌活动范围增加了肺活量,加强带动了腹腔壁肌肉的收缩与放松,使在自然呼吸条件下不参与呼吸运动的腹腔壁肌肉也参与到太极拳呼吸机制当中来。此外,腹式深呼吸还会引起肛门括约肌的活动,对肛门括约肌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因此,太极拳进行腹式呼吸时通过引起横膈肌、腹横肌、盆底肌等肌肉的力量来增强腰椎的稳定性。
  2.6从太极拳“以腰为轴”角度对脊柱的运动干预
  脊柱疾病病症的发生与腰部肌肉力量下降直接关系,而“以腰为轴”的太极拳运动对腰部有特殊的锻炼价值。太极拳对身体运动状态的控制要求以腰脊为主宰从而带动周身的整体协调运动。“腰是上下体之关键”(《太极拳全书·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机关在腰”(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松沉、竖直、圆活、稳定”,对腰部动作姿势“松沉”的要求使身体重心自然下沉,稳定,桩步稳固,腰部肌肉的自然放松不僵硬有助于提高腰部活动的灵活性,在“松沉”的基础上,强调腰部的竖直,从而使这一转动中轴保持中正,更有利于实现腰部“腰如车轴”的圆活运动。从而在行功过程中完成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脊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旋转达于四梢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螺旋运动状态。太极拳运动这种以腰为轴所产生的整体性螺旋缠丝劲既加强了腰腹部的锻炼,增强腰腹部的大肌肉群竖脊肌、腹直肌、髂腰肌、腰方肌的力量,同时在“立身中正、对拉拔长、节节贯串、骨节对准、接骨斗榫”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下进行的符合脊柱节段运动规律的螺旋缠绕运动,能够对日常不经常锻炼到的维持脊柱稳定的深层小肌肉群如多裂肌、腹横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这些深层核心肌群与脊椎相连,从而对脊柱的稳定起到直接保护作用。
  3结论
  “运动”已然成为了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作为“良医”对慢性疾病进行干预和治疗。太极拳运动作为强大的功能体育项目能够对脊柱疾病起到重要的防治作用。太极拳运动对脊柱健康进行整体运动干预,形成脊柱稳定的维护机制,所产生的健脊效果正是针对于传统中医所讲的:“不正不通”“不松不通”“不顺不通”“不通则痛”而采取的“正则通”“松则通”“顺则通”“痛则不痛”的手段,以此维系脊柱的中正姿势,保持肌肉组织的弹性,实现脊柱“骨正筋柔”的健康状态。太极拳运动健脊机理的探究为脊柱的运动保健康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为脊柱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体系提供科学的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用沉淀法和化学混合法制备了用于椰子油加氢改性的Ni/SiO2催化剂。用原子吸收,碘价分析,BET比表面测定,XRD和IR等手段对上述催化剂以及进口催化剂进行了物理和化学表征。结果表明,进口催化剂都是
用MNDO方法在VAX8350计算机上对显脉香茶素和Jeunicin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研究,给出了分子轨道及其能级,电荷密度,键级,并对其电子结构与抗癌活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证明了一类奇型Dirac特征值问题的谱为纯连续的,无特征值。
玻璃幕墙结构在灾害性荷载作用下,常常发生破坏和脱落,研究了与玻璃幕墙相关的荷载效应的性质和计算方法,为合理,科学地选择作用玻璃的最不利荷载组合提供了依据,文中还介绍了由作
运用NAA技术,对宋代汝瓷着色元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得到了30种着色元素,最后发现铁是汝瓷的着色主元素。证明了考古界“汝瓷以铁为着色主元素”的说法。
北京承办2022年冬奥会,给中国滑雪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而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到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的容量。本文借助改进的生态足迹评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负荷运动后,大鼠T淋巴细胞活性、NK细胞毒活性、IL-1和IL-2活性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的方法,按性别将SD大鼠(雄性30只,雌性30只)随机分成雄性对照组(N=10),雄性中等负荷运动组(N=10),雄性力竭运动组(N=10);雌性对照组(N=10),雌性中等负荷运动组(N=10),雌性力竭运动组(N=10)。取材后,测定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活性、NK细胞毒活性和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东北体育院校冰雪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冰雪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冰雪专业人才模式提出“1+N”的初步构想,从人
为了解武汉市健身人群消化器官的亚健康状况,使用人体能量监测仪对508例 健身人群进行测试,重点分析消化器官的能量得分情况,计算亚健康检出率,并使用 SPSS22.0对比不同性别
2012年11月9—11日,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论坛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整体回顾与深入思考,关注当下、聚焦实践,研究呈现出鲜明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