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来我国的教师都在履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有人说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也有人说教师是一本经典的书,在提升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还有人说教师更像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用激情点燃生命的火花,在给学生带来诗意般享受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一、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将可能代替学校教师进行教学。其实,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再先进也无法代替教师。教师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任何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不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毕竟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提出了挑战。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挑战不是教师职业的消亡,而是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教师大可不必在现代新技术面前惶惶不可终日,但也不可固守传统从一而终,应该理智地、勇敢地面对这个“第三者”的挑战。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
(一)教师应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时代要求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教师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师即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和与他人(教师)共同提高的合作者
未来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这给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角色上,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没有研究,教师就不能对教学文本进行深刻解读;没有研究,教师就不能提供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没有研究,教师就没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特色。这说明教师不仅是有效的经验行为者,还是有理性的思考者。
(三)教师即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就需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因此教师应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格的促进者、催化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使知识转化为智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文明积淀为人格。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点
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源泉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生力军,该从哪几个方面转变呢?
(一)从教育观念方面转变
著名教改实践家李元昌曾说过:“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才会有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注重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凭借书本间接地认识书本上的知识,掌握系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把教学过程简化为教师讲授、学生以记忆和练习为主的被动接受过程,学生只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必然是“灌输法”。而有了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教师教学时,注重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算理;注重学生计算时的自我反馈和对计算练习次数的自由选择,让学生在自评、自改中掌握计算方法,激起对计算的喜爱。因此,要适应课程改革,要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向拥有先进教学思想、观念、超前意识的角色转变。
(二)从教师自身的信息意识转变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处在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意识,那么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就差。而且,由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信息分散等因素,会造成信息吸收困难。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使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效应。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学生的建构主义式的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为了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确定学习某种主题所需要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从师生关系方面转变
作为教师,要想和学生成为朋友,只有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这一角色中走出来,“蹲”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聊天。只有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喜同悲,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站在合作者的平等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获得理解、支持、帮助、鼓励的同时和教师一道走出学习和心灵的“困境”,获取更多的欢乐。
总之,在当今信息化、学习化社会里,教师已不再是一种职业而应是一种专业,教师应做一个学习者,做一个反思者、做一个创新者、做一个开发者、做一个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幸福者,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知识结构,力求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中走出不平凡的人生路迹。
一、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将可能代替学校教师进行教学。其实,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再先进也无法代替教师。教师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任何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不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毕竟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提出了挑战。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挑战不是教师职业的消亡,而是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教师大可不必在现代新技术面前惶惶不可终日,但也不可固守传统从一而终,应该理智地、勇敢地面对这个“第三者”的挑战。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
(一)教师应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时代要求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教师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师即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和与他人(教师)共同提高的合作者
未来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这给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角色上,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没有研究,教师就不能对教学文本进行深刻解读;没有研究,教师就不能提供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没有研究,教师就没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特色。这说明教师不仅是有效的经验行为者,还是有理性的思考者。
(三)教师即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就需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因此教师应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格的促进者、催化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使知识转化为智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文明积淀为人格。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点
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源泉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生力军,该从哪几个方面转变呢?
(一)从教育观念方面转变
著名教改实践家李元昌曾说过:“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才会有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注重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凭借书本间接地认识书本上的知识,掌握系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把教学过程简化为教师讲授、学生以记忆和练习为主的被动接受过程,学生只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必然是“灌输法”。而有了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教师教学时,注重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算理;注重学生计算时的自我反馈和对计算练习次数的自由选择,让学生在自评、自改中掌握计算方法,激起对计算的喜爱。因此,要适应课程改革,要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向拥有先进教学思想、观念、超前意识的角色转变。
(二)从教师自身的信息意识转变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处在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意识,那么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就差。而且,由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信息分散等因素,会造成信息吸收困难。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使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效应。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学生的建构主义式的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为了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确定学习某种主题所需要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从师生关系方面转变
作为教师,要想和学生成为朋友,只有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这一角色中走出来,“蹲”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聊天。只有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喜同悲,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站在合作者的平等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获得理解、支持、帮助、鼓励的同时和教师一道走出学习和心灵的“困境”,获取更多的欢乐。
总之,在当今信息化、学习化社会里,教师已不再是一种职业而应是一种专业,教师应做一个学习者,做一个反思者、做一个创新者、做一个开发者、做一个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幸福者,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知识结构,力求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中走出不平凡的人生路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