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从影响评估到恰当行动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z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基金会,还有谁能接受挑战,在地方创新和世界局势的变化之间,在具体行动和思想框架的革新之间,在长期和短期效益之间建立联系?
  我曾领导一家国际基金会—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近三十年,我很高兴在《世界报》上读到一篇讨论慈善演变与活力的长文,但使我困惑的是作者轻信来自企业界的慈善观念,而没有对此提出疑议。
  担任美国基金会理事会理事的经历,使我有机会观察美国基金会在欧洲的传教士做法(它们为欧洲基金会中心提供了大量资助),其教理是:慈善高于公共行为。在柏林墙倒塌后盛行的新自由主义时代,这也是世界银行关于“良治”的说教。人们忘记指出的是世界银行推行的良治指标主要是由美国新保守主义智库制定的。在为私人管理歌功颂德而编织的桂冠中,有一顶就是企业评估其业绩的能力。
  今天,面对中国不可抗拒的崛起,世界银行不再鼓吹良治及其对发展的作用。因为按照它的标准,中国不是良治的样板。然而,这一来自企业的管理学却继续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世界银行对欧盟委员会的说教通过引进新公共管理学理论及其评估的概念而留下深深的痕迹,以至于在欧盟委员会招标使用的逻辑框架中有名目繁多的首要目标、次要目标、影响评估等要求,并且与计划和战略混为一谈。现在,又将同样的要求推广到慈善上来了。
  这种对评估的强制性要求有两个根源:一是私人企业的管理学,二是基金会内部理事会和常务机构的双向挫折感。理事会有章程规定的权力,但没有操作权;常务机构处理日常工作,但没有决策权。由于理事会担心它对项目失去控制,所以要求对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而忽略了这一要求对项目的实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1世纪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有能力承受相互依存性的世界共同体,推广联合各个社会的共同价值,重新思考经济治理,一句话,完成向可持续社会的过渡。当一家基金会参与到这个事业之中,它能把一个项目的影响隔离在一个不超过三、五年的时段中吗?显然不能。影响评估的要求将私人基金会的慈善导向有限制性的项目,慈善者可以找到一个有别于他人的领域,就像一家企业寻找一个市场的商机。
  于是人们忘记了评估的副作用:作为衡量项目有效性的主要标准,评估成为项目的目的,就像人们要求警察“完成指标”一样。受影响评估困扰的慈善变成被阿兰·苏皮欧(Alain Supiot,法兰西公学国际法讲座教授)称为《数字治理》的东西:人们不去思考社会演变和管理的框架,而是以每个项目的微观有效性的名义堆砌各种项目,这实际上使我们的社会失去了意义。
  在社会、行动层级和问题相互依存的新形势下,除了基金会,还有谁能接受挑战,在地方创新和世界局势的变化之间,在具体行动和思想框架的革新之间,在长期和短期效益之间建立联系?如果我们想很好地利用基金会的这个特性—它来自基金会的独立性和依靠永久资产长期行动的可能性—就必须放弃所有直接的影响评估,而将目标集中在寻找行动的恰当性上面:基金会的项目选题是否正确?它是否有能力辅助,甚至激发好的行动者?它是否懂得往来于创新实践和莫兰说的“思想改革”之间?它是否能够从几十年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如果基金会这一唯一能够接受过渡时期挑战的机构不去做,又有谁能代替它呢?
其他文献
不顾真实,漠视验证;不讲道理,自相矛盾。这种心态是信徒诠释经书的特征,不论诠释的是《圣经》、《可兰经》,还是《论语》、《语录》  自从孟子不耻谈论春秋五霸齐桓晋文以后,王霸之辨与更普遍的义利之辨,成为儒家道统的一大教条。从孟子到宋明道学,皆强调“义利分明,绝不两立”,持仁义而鞭挞功利。  汉宣帝坚持“霸王道杂之”,显然他不同意儒家道统,而同意法家,认为仁义与富强并无本质上的冲突,功利和法律平等也是
期刊
与其他类型基金会的秘书长相比,做好家族基金会秘书长,其难度主要在于兼顾和平衡好家族、基金会以及社会三方面的权益  2004年底,牛根生先生发起成立老牛基金会之时,我即当选兼任秘书长一职。主要因为我在其麾下兼任董事会秘书,出于对我专业能力和品行的了解与信任,牛先生做出了这一决定,并将我推荐到理事会,而后由理事会决议通过。直至2008年下半年,我才专职担任这一职务。  后来,他曾对我说:“我觉得你做秘
期刊
在传承企业时传递爱,通过爱传承企业  家族企业传承的核心在于“传”与“承”。传什么?传爱心。承什么?承接责任。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德国汉高公司。汉高公司创办于1876年,创始人为弗里茨·汉高(Fritz Henkel)。140年里,其业务遍及欧洲、北美洲、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有4.7万名员工,为世界500强。公司的知名品牌包括“妥善”、“赛力特”、“美德兰”、“汉高百得”、“汉高霸力”、“百特”、“
期刊
卢德之先生的《资本精神》从正面的角度为市场经济的基本伦理立论。资本精神可以说是站在了我国市场经济伦理体系特别是社会伦理的制高点,具有统揽理论全局的穿透力量  读亚当·斯密《国富论》,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往往感慨西方学者从人的普通需求出发,深度分析,从而探索人类经济与社会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感慨我国社会缺乏此类治学传统。当反复阅读卢德之先生全面修订后的新版《资本精神》,发现其论证方法,竟然
期刊
郑功成说,如果全面深化改革出现失误,或者重大失误,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可能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导火索。这里包含两层含义:现行社保体制严重滞后、当前社会矛盾不容乐观。两个因素并存,摩擦更剧烈。  假设模型:改革失误是火源,落后体制是导火索,社会矛盾是火药桶。如果再叠加经济增速这个变量,情况会怎么样?恐怕是雪上加霜—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压力大,一些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别忘了,社保体制改革不仅
期刊
胡海泉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说的是过程。  他做过助学项目、扶贫项目,还有一些环保项目,他说每一次体验都很重要。他谈到一次去青海的经历,当时他带了一些乐器送给当地的贫困儿童。孩子们没见过那些物件,不知该如何摆弄。胡海泉说,他发现真正的快乐是教孩子们如何用那些乐器,至于那些乐器值多少钱,根本不重要了。他坐在草地上,吃孩子们平常吃的饭,看孩子们的笑脸,觉得万事“都不如当时那一次的感受”。  北极科考行
期刊
三十余载倥偬,半生守望,以公益发展为志业,倡联合、促自律、育新人、拓行业空间,他未有停歇。今虽隐退,但心念犹在,一如当初  商玉生在等一场关于民间非营利部门的大讨论。在他的想象中,它与1978年三中全会掀起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非常相似。  对于民间非营利部门究竟是什么,他觉得中国想得还不够清楚。“我一直期待中央高层对非营利部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跟支持,现在看起来还没有。”对于非营利机构的思想境界
期刊
现在主要的慈善家,基本是“40后”、“50后”和“60后”三个年龄段的人。不过,最近一位更年轻的企业家已转型为慈善家,就是“70后”的陈一丹  100年前,美国“钢铁大王”、著名企业家卡内基提出过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家、富豪是不是要等到去世之后再捐出财富?一番分析之后,他认为在生前捐出财富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卡内基就是这么做的,他大量地捐赠,创建一系列公益机构和平台,甚至出售了自己一手打造的钢铁公司
期刊
唐立新的梦想是办一所最好的大学和最好的中学。他曾想亲力亲为,后来意识到大学需要沉淀,并非钱之可及,转而资助最优秀的学子持续成长,以及支持中国顶尖学府与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国际合作  电梯门开了。  唐立新热情地走过来,带我参观他的办公室。位于成都数码广场高层的新尚集团办公场地装修于五年前,如今看起来依然时尚、活力,充满科技感。  打开董事长办公室的密码锁,十字嵌圆造型顶灯,黑白格地毯,简洁呼应。真皮博
期刊
36岁的时候,老天帮崔峤纠正了有生以来唯一的一个错误决定。  那一年,她意外怀孕。之前,她和男朋友—现在的老公—决定不要小孩,因为那样更自由。  “但那时候追求的所谓自由现在看起来太肤浅了。”采访当天,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崔峤披散着及腰的黑发,一袭宝蓝棉麻长裙,脚穿及踝黑色短靴。她音调不高,但语速很快,笑声爽朗。  第二年,临盆在即,医生力劝37岁高龄的她剖腹产。她说不,“我要自然产,坚持要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