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模式,正受到教育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互动”就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沟通的多边交往过程。“互动式”教学即通过“互动”实现新型的课堂交往方式。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上,教师注重问题设计。使学生学中有思、思中育情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课前设计好的,提问的方式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课堂任务,不利于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克服了教材的局限性,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或者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再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没读懂的问题,或者是教师只讲课文其中的一部分,然后让学生去设想,为学生提供了质疑善思的机会。使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产物。例如,《乌塔》一课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教学时,笔者根据“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即:让学生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同学为一组。其余的在另一组。学生可运用书中的语言,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前所收集的资料阐述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一方面使学生勤于思考,多探讨、多吸收不同的意见;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受教师思维方式的影响。发挥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教师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了课堂教学,形成了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二、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上,教师注重活动设计。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悟道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互动式”教学模式正是以实践为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操作的动态教学。
例如,教学《田忌赛马》时。因为赛马情节生动、文字浅显,所以笔者没有讲解没有提问。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弄课前自制的道具“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赛马”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过程,在兴趣盎然的演练中读懂前后赛马的过程,形成深刻的印象。课文中两次赛马中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情、语气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暗藏着“转败为胜”的原因。根据课文特点,笔者采用自由读、小组分角色读、自由组织表演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入境、入情、入理,在反复的品读中,在相互的启发下,理解“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疑惑、讥讽、轻蔑”等词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悟出“转败为胜”的原因。在这一环节中,解放了学生的口,让学生读得尽兴,做到每读一回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和提高。最后,让学生以角色的身份谈学习后的感受。
这样在教学中使学生们品个够、议个透,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有师生互动,更有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形态。在课堂交流和汇报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学生在情绪上互相感染。在知识上取长补短,在行为上互相制约,感受到了协作的重要性。由此,一方面照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水平进行学习,使教学形成全员参与;另一方面发挥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活动中获得乐趣。从而形成生动的学生与学生交往关系。
三、在学生与环境的交往方式上,教师注重情境设计,使学生学中有想、想中探究
“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依据这一规律,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努力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是很重要的。这时教师应利用语言,架起师生之间的“心桥”。如有时教师可利用画面和音乐创设不同气氛;有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教材中的角色活动,把学生引入“有我之境”获得相应的体验。
“互动式”教学模式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五带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音乐带进课堂,把游戏带进课程。例如,在教《丰碑》一文时。笔者在媒体上出示一幅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并用缓慢低沉的音调导入: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冰天雪地里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经常吃不上饭,睡雪窝,一天要艰难地行走一百多里路,有时还要阻击围追的敌人。是什么力量。是什么精神使他们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走向胜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丰碑》。”这样,综合了声音渲染、图画再现、激情表述等多种艺术手段,将学生极速地带入到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诱发了学生的情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去初读课文。 “互动式”教学模式正是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形成学生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情境深化、内化的效果。
一、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上,教师注重问题设计。使学生学中有思、思中育情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课前设计好的,提问的方式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课堂任务,不利于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克服了教材的局限性,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或者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再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没读懂的问题,或者是教师只讲课文其中的一部分,然后让学生去设想,为学生提供了质疑善思的机会。使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产物。例如,《乌塔》一课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教学时,笔者根据“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即:让学生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同学为一组。其余的在另一组。学生可运用书中的语言,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前所收集的资料阐述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一方面使学生勤于思考,多探讨、多吸收不同的意见;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受教师思维方式的影响。发挥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教师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了课堂教学,形成了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二、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上,教师注重活动设计。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悟道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互动式”教学模式正是以实践为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操作的动态教学。
例如,教学《田忌赛马》时。因为赛马情节生动、文字浅显,所以笔者没有讲解没有提问。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弄课前自制的道具“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赛马”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过程,在兴趣盎然的演练中读懂前后赛马的过程,形成深刻的印象。课文中两次赛马中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情、语气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暗藏着“转败为胜”的原因。根据课文特点,笔者采用自由读、小组分角色读、自由组织表演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入境、入情、入理,在反复的品读中,在相互的启发下,理解“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疑惑、讥讽、轻蔑”等词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悟出“转败为胜”的原因。在这一环节中,解放了学生的口,让学生读得尽兴,做到每读一回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和提高。最后,让学生以角色的身份谈学习后的感受。
这样在教学中使学生们品个够、议个透,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有师生互动,更有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形态。在课堂交流和汇报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学生在情绪上互相感染。在知识上取长补短,在行为上互相制约,感受到了协作的重要性。由此,一方面照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水平进行学习,使教学形成全员参与;另一方面发挥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活动中获得乐趣。从而形成生动的学生与学生交往关系。
三、在学生与环境的交往方式上,教师注重情境设计,使学生学中有想、想中探究
“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依据这一规律,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努力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是很重要的。这时教师应利用语言,架起师生之间的“心桥”。如有时教师可利用画面和音乐创设不同气氛;有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教材中的角色活动,把学生引入“有我之境”获得相应的体验。
“互动式”教学模式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五带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音乐带进课堂,把游戏带进课程。例如,在教《丰碑》一文时。笔者在媒体上出示一幅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并用缓慢低沉的音调导入: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冰天雪地里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经常吃不上饭,睡雪窝,一天要艰难地行走一百多里路,有时还要阻击围追的敌人。是什么力量。是什么精神使他们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走向胜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丰碑》。”这样,综合了声音渲染、图画再现、激情表述等多种艺术手段,将学生极速地带入到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诱发了学生的情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去初读课文。 “互动式”教学模式正是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形成学生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情境深化、内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