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境外英文媒体涉华报道分析

来源 :国际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ale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本文以2019年境外英文媒体涉华报道为样本,从报道数量、媒体地区和关注议题等角度展开大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外媒涉华报道态势,对2019年涉华舆情进行回顾,对2020年外媒关注点进行预测。分析显示,随着中国日渐发展,外媒涉华报道展现出明显的矛盾心理,既无法无视中国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又担忧中国影响力提升冲击当前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在这种心理带动下,外媒2019年高度评价中国高层外交和主场外交,肯定中国科技突破和软实力进展,关注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但也用各种新手段抹黑中国形象。
  【关 键 词】   涉华报道;境外媒体;中国影响力;话语权;中美关系
  2019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际格局经历深刻变革与调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搅乱现有国际秩序,导致全球贸易领域乱象丛生;地缘政治领域混乱不堪,比如中东持续震荡,土耳其在美俄间摇摆不定,伊朗与美国和以色列矛盾上升,台海南海局势时有动荡;地区骚乱频频发生,比如智利因骚乱取消APEC峰会,委内瑞拉出现政治危机,玻利维亚和西班牙等多国也发生抗议事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之治。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经济影响力的提升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全面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首脑外交和主场外交成为中国外交高光时刻,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外媒报道中不可忽视、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的元素,中国的内政外交、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乃至中国对国际事务的态度,都是外媒报道和解读的重点。整体而言,2019年外媒涉华报道数量再创新高,报道态度复杂多变,既有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羡慕,又有对中国崛起冲淡西方优势的担忧。
  一、涉華报道趋势和特点
  (一)报道量稳定上升,凸显中国国际影响力
  2009年至2019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境外英文媒体涉华报道总量呈稳定上升趋势,境外舆论对中国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曝光率持续上升。对道琼斯FACTIVA专业数据库全网范围内英文媒体涉华报道情况进行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外媒涉华报道总量为2,467,235篇,较2018年(1,889,437篇)同比增长约31%。
  (二)政治外交领域最受关注
  2019年,政治议题如涉港、涉疆等话题集中涌现,成为外媒负面炒作的重点,所占比重从2018年的34%上升到41%。外交领域的报道则占全年报道量的30%,中美双边关系变化、“一带一路”进展、中俄、中欧、中澳关系等都受到境外媒体的持续关注。经济领域是境外媒体的另一大关注重点,在全年报道中所占比重从2018年的25%下降为22%;外媒较为关注中国宏观经济走向、新经济增长点、经济改革举措及效果等。
  具体来看,外媒报道话题分布变化与涉华舆论倾向存在直接联系,侧重主观和情感因素的政治类报道增多,而侧重客观和理性因素的经济类报道减少,凸显2019年境外涉华报道情绪化明显,与其标榜的所谓“客观公正”报道理念相悖。
  (三)美国媒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关注度高
  从报道媒体的国别分布来看,2019年,美国媒体高居涉华报道热度第一名,其次是英国、印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媒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亚洲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以及非洲的南非和尼日利亚对华报道量也有所上升。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同时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国家的对华态度和对华报道,对于平衡西方媒体涉华负面舆论,塑造较为正面的中国国际形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中国兴起获国内外认可,内政外交亮点频出
  与2018年相比,外媒2019年涉华报道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延伸。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美经贸摩擦是贯穿全年的两大主线。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中,外媒肯定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称赞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在中美经贸摩擦报道中,外媒分析中国政治体制、经济构成、科技发展和社会稳定相较于美国的优势。
  在国际层面上,在美国单边主义盛行、欧洲麻烦重重之际,中国的表现依旧亮眼,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更加多元、声音更加响亮。这种“西乱东治、东升西降”的景象构成2019年外媒涉华报道中的四大亮点——即外交领域硕果累累,旧雨新知扩大中国“朋友圈”;民众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凸显中国“大国自信”;非传统安全威胁领域大展拳脚,彰显中国模式优越性;中国科技突破引关注,科技兴国雄心得展现。
  (五)西方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借新手段遏制中国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权力首次开始向非西方世界转移扩散,西方大国切身感受到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这导致外媒2019年涉华报道呈现出一种在面对中国兴起时的复杂心态:既无法忽视中国政治治理成绩和经济科技成就,羡慕中国社会稳定和万众一心的景象,又担忧中国兴起挑战西方地位,为捍卫自身优势而在舆论上抹黑中国。整体上看,外媒2019年抹黑和遏制中国的手段不断升级,给我们的国际传播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是国际化炒作中国内政问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加之技术进步和互联网发展逐渐打破物理国界和边界,这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令中国国内事务日渐流向外部世界。这在为中国吸引更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成为别有用心势力向中国施压的抓手。比如,特朗普政府在2019年重启“台湾牌”、“香港牌”和“新疆牌”,美国国会接续出台相关立法,美国政要在联合国等国际多边外交场合发表涉港、涉疆、涉藏等不实言论,试图将中国内政问题“国际化”,并联合国际舆论共同对华施压。为破解外交困局,中国通过一系列元首外交、主场外交等多边外交行动吸引国际舆论关注,阐述中国立场,争取国际支持。
  二是刻意抹黑中国全球影响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媒体“走出去”工程、文化软实力项目在2019年均取得不俗成绩:意大利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G7国家;中国媒体在海外设点布局初显成效,有效引导中美经贸摩擦和香港反修例风波等热点事件上的境外舆论;《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等一系列国产影片广受海外好评,中国电影突破得到肯定。面对中国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外媒开始高度关注、系统研究甚至主动对抗中国全球影响力战略,这在美国媒体大力宣传美国重返亚太、推出“淡蓝网络”等举措中可见一斑。   三是借大数据优势影响国际态度。美国拥有用户庞大的社交媒体应用(如脸书、推特、优兔、图享等),垄断性的巨型数据库(如律商联讯、融文集团①等),以及高可信度的民调机构(如盖洛普、皮尤和艾德曼等),其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2019年的诸多事件显示,西方尤其是美国借这种大数据优势影响全球舆论、借机抹黑中国的态势更为明显。比如,西方三大社交平台先后删除所谓传播香港抗议活动虚假信息账号;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9年10月公布全球32个国家对中国态度的调查报告① ,结果显示北美与西欧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评价是全球最负面的。
  二、涉华报道热点
  (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进入2019年后,外媒即开始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将之与中国政治形势、中美经贸摩擦、香港抗议活动和国内民生问题等热点事件进行关联炒作。监测发现,9月底和10月初的系列庆祝活动引发了外媒的集中报道,美国彭博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主流媒体对10月1日的庆祝活动进行视频和文字等形式的实时转播。国庆盛大阅兵式展现的大国自信以及中国民众真切的爱国情绪受到了外媒的高度关注。美国《纽约时报》称,到现场参加国庆庆祝活动的人群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士,他们都是自发的爱国者和参与者。
  (二)高层外交和主场外交活动
  2019年,中国继续展现大国担当,在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频频“退群”的大背景下,中国借助高层外交、双边外交、多边外交、主场外交、峰会外交等多种形式,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成为世界乱象中的中流砥柱。这一年,习近平主席先后赴欧洲、俄罗斯、中亚、朝鲜、日本、印度、尼泊尔、希腊、巴西等地区和国家访问,出席G20大阪峰会和巴西金砖峰会;中国相继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际会议和活动,这些外交活动得到外媒普遍点赞,成功打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新局面。法国《欧洲时报》称,中国在G20大阪峰会上展示出的积极对话的形象是一大亮点,树立了应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典范。
  外媒肯定中国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积极回应外界关切,提出针对性优化治理举措,展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美国《外交政策》文章称,引入开放、竞争、合作、绿色等理念和先进的治理机制将确保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双赢局面。外媒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认为习近平主席有力宣示中国改革开放决心,充分彰显中国开放自信姿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报道热情高涨,伊朗《德黑兰時报》称,进博会秉持开放合作精神,这不仅是在中国举办的展览会,更是世界各国的大合唱。
  (三)中美经贸磋商
  美国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波动变化牵动着亚太及全球其他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国际经济秩序,而以经贸争端为核心的中美关系变动也成为近两年来最重要的国际问题之一。2019年,中美多轮经贸磋商进展、中美双方官员表态、关税战对中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成为外媒报道和分析的重点。整体而言,尽管中美即将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西方舆论界和学术界对中美关系前景依然持悲观论调。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科技发展和影响力扩大挤压美国传统利益,美国政界几乎达成共识,对华战略全面转硬,对华鹰派渐成主流。
  不过,相比于特朗普政府缺乏统一和连贯的对华战略、美国国内经济衰退风险抬头等形势,外媒承认中国政府在回击手段和政策空间上拥有相对优势。美国彭博社引用经济学家分析称,若贸易战持续下去,中国领导人将能比美国领导人更善于利用各种政策工具,而这也是中国信心的来源。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到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中国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明显要强于美国。
  (四)中国全球影响力提升
  伴随着中国国力崛起而来的,是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日益提升。2019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展、中国媒体全球话语权、《流浪地球》等国产电影走红国际等相关议题得到外媒密切关注。就“一带一路”倡议,外媒一方面肯定中国项目给所在国带来的实惠,另一方面继续借债务陷阱、破坏环境等话题抹黑中国。在中国软实力方面,外媒盛赞《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影片元年,堪比好莱坞大片,成功传递中国价值观。英国《金融时报》称,这部电影的成功让中国电影人有信心挑战被好莱坞垄断多年的科幻片。在中国媒体全球话语权方面,外媒2019年尤为关注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日报》等媒体在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和巴尔干地区以及推特、脸书等海外社交平台上取得的成绩,抖音海外版等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受到热烈追捧也备受关注。
  (五)中国民众爱国热情
  2019年,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怀得到外媒关注,“大国自信”成为外媒相关报道关键词。一是制度自信。香港反修例风波成为检验“两种制度”的试验场,外媒在相关报道中对中国大陆民众的制度自信予以肯定。德国之声称,香港示威者的暴力行为,正在让不少中国内地民众相信,只有中国内地的政治制度才能让人更幸福。二是国力自信。外媒对中国70周年国庆庆典的报道不乏对中国民众国力自信的聚焦,英国《独立报》称,中国正以国庆节庆祝活动为契机,向外界宣示其在全球舞台的信心。三是文化自信。外媒在评价中国电影业发展时赞叹中国民众的文化自信。外媒认为,着眼普通人物的故事,深挖民族文化传统和内涵,中国国产电影正展示出更加自信的形象。
  (六)扶贫环保领域成绩
  脱贫减贫方面,外媒关注中国扶贫攻坚行动和创新扶贫方式,肯定中国政府的扶贫决心、举措以及成效。英国《金融时报》称,习近平主席的脱贫政策可与中国历史上各项宏伟计划比肩。印度报业托拉斯称,中国已经使几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生态环保方面,在美国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程序这一背景下,外媒盛赞中国节能减排的国际贡献,肯定中国政府的环境治理决心。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赞上海等中国城市采取的更多环保措施,比如严格的垃圾分类。   (七)中国科技突破
  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当前中美贸易争端的本质被更多认为是一场科技战,美国忌惮中国科技实力快速崛起撼动其全球霸主地位。这也反过来证明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确实取得巨大飞跃。2019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量子革命、新能源等科技领域的发展稳中有进,5G技术和太空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更是成为外媒集中报道的对象。英国路透社称,在成为科技超级大国的路上,中国迈出关键一步。与此同时,“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登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成就引发外媒点赞,外媒认为这是中国太空探索的里程碑式突破,在国际太空竞赛中跨前一步。
  (八)香港“反修例”风波
  6月以来,香港社会发生“反修例”风波。在报道中,外媒无视乱港分子的暴力行径,片面强调内地与香港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美化暴徒形象。随着香港抗议活动的愈演愈烈,中外舆论战也成为外媒关注重点。在这一方面,西方再次利用其在国际话语权领域的绝对优势打压中国声音,炒作中国海外影响力扩大、干涉美国大选等话题,抹黑中国文化“走出去”事业。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下半年,美国《纽约时报》有关香港问题等涉华政治类议题的报道量甚至超过了中美经贸摩擦,试图站在道德高地对中国施压。
  (九)非洲猪瘟导致中国猪肉价格飙升
  非洲猪瘟肆虐导致中国猪肉价格飙升,推动中国居民消费者价格上涨。中国国家统计局11月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中国CPI持续上涨,出现近8年最大涨幅。猪肉价格激增成为推动CPI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外媒认为,在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普通消费者的负担日益加重,预测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趋势或将持续至下一年。美国《纽约时报》称,除了经济下行和中美贸易战,猪肉短缺正迅速上升为中国的新挑战,猪肉价格的上升将直接影响中国民众日常生活。
  (十)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增长呈放缓趋势,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多边规则和国际秩序受到冲击。这一背景下,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促进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全球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健康发展书写应对方案。一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呼之欲出,东亚共同体更进一步。二是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第16轮谈判正式启动,三国将重点讨论有效促进区域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的方案,谋求互利共赢,为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与繁荣奠定坚实基础。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乔纳森·希尔曼表示,“RCEP是在提醒我们,世界不是在等着美国的指令行事,而是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继续前行”。《华尔街日报》文章称,分析人士表示,美中贸易战导致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突出了达成协议以降低关税、缓解地区贸易压力的紧迫性。
  三、2020年涉华报道热点前瞻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表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脱貧攻坚战决胜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因此,对2020年涉华报道热点的预判很重要。
  本文认为2020年涉华报道热点将集中在政治、经济、外交三个方面。
  (一)中国之制
  在政治方面,中国政府和民众表现出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将提高外媒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情况的关注和解读。民法典草案等法律草案审议进展、反腐倡廉和脱贫减贫进展、公共卫生管理改革等将是外媒重点关注议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推进以及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模式”“中国方案”越来越受到西方重视,全国两会等重大会议将成为外媒解读中国政策走向的重要着力点和入手点。
  (二)中国之韧
  在经济方面,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努里尔·鲁比尼曾作出全球经济衰退的预测。①面对这一态势,外媒对中国经济表现、企业发展、营商环境的关注度将持续上升。同时,中国各地新自由贸易实验区发展状况、电子支付等创新经济模式、加密货币推进情况、放宽金融准入条件等有关中国经济转型、开放创新的议题将继续得到外媒关注,相关议题将成为经济领域中的报道亮点。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将受到外媒的持续关注,中国如何克服疫情困难,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全面意义上的小康,将成为外媒评判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之治
  在外交方面,全球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单边保护主义不断蔓延、大国竞争博弈日趋激烈,这都将加剧并复杂化中国面临的外部舆论环境。其中,2020年美国大选带来的不确定性将给中国整体外交环境笼上阴影,中美关系和中美经贸摩擦动态将影响甚至决定中国全方位外交走势。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将如何突破美西方遏制,推进各项外交议程,如“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等,将受到外媒密切关注。
  同时,联合国第二届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届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大会等重头主场外交活动,以及中国领导人的客场外交活动,中国与美欧等西方大国、日韩朝越印等周边国家关系进展,将是外媒持续关注对象。此外,东京奥运会、世界体育大会等体育赛事的相继举办,也将引起外媒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关注力度。
  (责任编辑:江璐)
  作者简介:沈斌,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研究室主任;张睿,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研究室舆情
  分析师。
  ① 编者注:律商联讯(LexisNexis),是世界领先的法律和商业资讯服务商。融文集团(Meltwater Group),是网络媒体监测软件服务商。
  ①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stly Welcomed in Emerging Markets, but Neighbors Wary of Its Influence, 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19/12/05/chinas-economic-growth-mostly-welcomed-in-emerging-markets-but-neighbors-wary-of-its-influence/.
  ① Nouriel Roubini,The Anatomy of the Coming Recession, 2019-08-22,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global-recession-us-china-trade-war-by-nouriel-roubini-2019-08?barrier=accesspaylog.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 在全球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增强的环境下,彭博集团有效面对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实现蓬勃发展,这离不开其“不走中间路线”的策略选择。本文从受众定位、内容生产、业务经营三个角度,对彭博集团的运营策略和具体做法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彭博集团;“哑铃策略”;内容生产;人工智能  彭博集团(Bloomberg L.P.)成立于1981年,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进入21世纪,面
期刊
【内容摘要】 作为危机传播的重要内容,跨国性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引起国际传播学界的高度重视。2019年年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扩散,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国媒体对疫情的报道及时有效,国际传播效果显著。同时,本次疫情引发的国际舆情也十分复杂,需要加强研究,科学应对。本文通过跟踪疫情报道与舆情变化,总结疫情报道国际传播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提炼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希望对中国媒体积极引导国际舆论
期刊
【内容摘要】 中俄两国关系已迈入“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本文从中俄关系两个发展阶段出发——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俄罗斯主流媒体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发现伴随着中俄关系进入新阶段,俄主流媒体对这一理念的报道出现了跃升。俄罗斯各界基本认同这一理念的内涵,而且愿同中方共同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但与此同时,相
期刊
【内容摘要】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际社会对此保持高度关注。本研究使用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从传播强度、传播速度、传播热度以及传播广度四个维度建构国际传播力分析框架,对CGTN、CNN和BBC涉及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国际传播能力和效力展开对比分析。研究认为,CGTN在报道的速度和内容生产能力上体现出了较大的优势,但仍需加强传播平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
期刊
【内容摘要】近年来,美国政府部门以“干涉美国总统大选”为借口,通过行政、法律、行业监督等手段对俄罗斯“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美国的传播进行了全方位遏制,使该媒体在美的收视率、广告利润下滑。从中可见,美国政府将“今日俄罗斯”的传播活动定性为“宣传”,管理手段日益政治化。就中国的对外传播而言,也必须提高应对相关国家媒体管制措施的前瞻性。  【关 键 词】 境外媒体管理;政治化;“今日俄罗斯”;外国代理人
期刊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国外生活、学习并获得永久居住权的华人新侨民越来越多。本研究以四位年龄在22~24岁、在英国生活时间超过8年的华人女性为对象,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考察她们的互联网使用经验,以“地方性知识”理论为理解框架,分析互联网对她们在移民后的不同阶段发生的影响,以便为理解这一群体奠定基础。  【关 键 词】青少年移民;互联网;地方性知识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传播技术促进了个人与虚拟全球社会
期刊
【内容摘要】 高端智库在国家话语权建构、对外传播等方面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新时代构建高质量国际传播体系的目标,国家应鼓励具备国际化优势的高端智库融入国家对外传播工作格局,探索“智库+外宣”深度融合,创新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理念,让“智库+外宣”融合产生“1+1>2”的效果,更好地服务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  【关 键 词】 高端智库;对外传播;话语权;融合  智库在
期刊
【内容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在国际社会引发的關注也逐渐升温。本研究对2020年3~5月国际专业期刊、知名智库官网和西方主流媒体所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剖析,发现其观点包括:疫情可能会引发“一带一路”国家的债务危机;疫情加剧了中美两国围绕“一带一路”的政治博弈;对所谓“中国中心”建设模式的质疑更加严重。但新冠肺炎疫情给“一带一路”
期刊
【内容摘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AI技术广泛应用、5G网络技术持续推广,社交平台的视频化趋势愈发显著。YouTube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社交平台,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YouTube账号纷纷走红海外,2016年以来,“李子柒 Liziqi”账号在海外广受欢迎,这显示出多元传播主体在国际传播中大有可为,为开展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从YouTube平台影
期刊
【内容摘要】 2019年12月~2020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CGTN陆续推出三部新疆反恐纪录片,回应国际舆论场上对新疆反恐问题的不实言论和报道。本文以该系列纪录片,特别是第三部《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为例,分析其创作理念、策划架构、拍摄制作、叙事方式、表现手法,以期对涉疆问题外宣作品的创作和更多题材时政类作品的国际传播有所借鉴。  【关 键 词】 新疆;反恐;纪录片;国际传播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