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怎样上好一堂思品课?如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开展有效的学生活动?这是思品教学的参与者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充分利用领雁工程培训这个最佳平台,利用有效的课堂观察及诊断技术,课堂实录的课例分析研究,试图通过40分钟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务实的态度,严谨的技术,科学的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活动 观察及诊断 有效性
一、思品课堂活动的现状
新《思想品德》教材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为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新《思想品德》教材具体教学实施中,出现了部分教师过分刻意追求“课堂效果”,制造课堂热闹气氛的现象,让学生时而分组讨论、时而提问和回答问题,学生举手踊跃,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思品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填鸭式的枷锁中,没有真正实现使学生主体性充分展示的互动形式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改革出现形式化、低效化,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没有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很有必要思考和研究如何提高思品课堂活动有效性这个问题。
二、课堂教学改进的策略
1.活动内容要精选
首先要精选活动内容,不能重复。比如导入环节,可以直接出示新闻材料让学生猜测;材料分析部分可选用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有话说;还可以制作诚信卡和诚信宣誓两个活动,升华学生的情感。
2.设问要符合学生
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让学生看到这个问题要有话可说。比如材料分析的活动,可以直接通过分析材料来得出结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不诚信的例子,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实际中举例说明,再让学生由此铺陈开来。
3.评价要多样化
教师的过渡语和评价语需要增加点内容,不能太单一,如果花样多点,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比如有学生回答很积极时,给他鼓励,激励其他同学。
初中思品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提高,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因趣而动”,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努力把基本观点和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注重贴合社会生活实际,选取能够体现初中生感同身受的生活事例,能够反映初中生所遇到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思品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充分发挥思品课的价值引导作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实效,使学生有兴趣投入活动并感悟。同时,在活动形式上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如,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观看视频或聆听故事相交叉,或者把材料编成小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加深感悟。
二、活动应符合学生实际,使学生“自觉而动”,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活动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因此,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中。设问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因此,符合学生实际的设问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且由浅入深的设问能使学生的认识和感悟不断地提升,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活动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首先,活动的取材和设置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还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上都要做到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如,教学《诚信是金》时,老师在导入时直截了当点出主题,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认识,然后再进一步到对相关的材料分析上,这时学生不仅认识到“什么是诚信”,同时也要分析“为什么要讲诚信以及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教师在第三节课上就用“全运会兴奋剂事件和视频”“90后考生高考宣言”的材料分析、讨论和发言这样的活动来突出重点。再是到课堂大讨论:“小节无大害”活动环节,解决了学生的疑难问题,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师一定要分层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活动、新课过程中的活动及新课结束巩固的活动和主题升华的活动,各活动环节应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其次,教师精妙的语言引导使活动层层递进,当然这就需要教师语言精练、不过多重复,指向明确,适当启发,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机智应对。
四、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效的课堂活动的归宿
活动无论有多么丰富多样,活动环节有多么紧促,学生有多么活跃,最终要看课堂的三维目标完成得如何,这是课堂活动开展的落脚点也是归宿。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是预期性的,也可能是生成性的。由于教师较好的组织好了各活动环节,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是完成得相当好的。由于课堂活动参与的人数较多,每个人对活动问题的理解、自身的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所处的文化环境等各不相同,因而活动过程和结果具有生成性和非预期性,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在预期目标之外合理生成新的目标和新的结果,这种新生成的目标和结果是学生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升的表现,它比预期目标更有价值,我们不能也不应忽略这种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五、激励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是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落脚点
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我们组织课堂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在活动中不断地反思、完善和提高自我。为此,我们应注重指导和评价的及时性,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活动过程,对认知与收获及时总结反思,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比如:教师用鼓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手势,同学认同的鼓掌等,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明确的认可和鼓励,享受成功的体验。通过评价激励,更多的学生从活动中获得自信,在活动中发展技能,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和经验,提高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课堂活动的生命线,只有有效的活动才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还要注意避免一些不可取的活动,如:低思维的课堂活动、目标重复的课堂活动、矫揉造作的课堂活动、无兴奋点的课堂活动、无关主题的课堂活动、过多的课堂活动等。只有这样课堂活动的实效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借助领雁工程的平台,我利用有效的课堂观摩技术,对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做了一些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是教师所关注的,以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有效性达成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要把握好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方面来反映教师的教,通过教师的反思改进教学,加强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性和课堂活动对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真正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毛飞刚.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小学文科教学.2007.4
2.郑淑贞,盛群力.在合作学习中促进生生互动的有效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
3.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第22卷(12)55
4.《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树兰实验学校
关键词:课堂活动 观察及诊断 有效性
一、思品课堂活动的现状
新《思想品德》教材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为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新《思想品德》教材具体教学实施中,出现了部分教师过分刻意追求“课堂效果”,制造课堂热闹气氛的现象,让学生时而分组讨论、时而提问和回答问题,学生举手踊跃,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思品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填鸭式的枷锁中,没有真正实现使学生主体性充分展示的互动形式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改革出现形式化、低效化,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没有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很有必要思考和研究如何提高思品课堂活动有效性这个问题。
二、课堂教学改进的策略
1.活动内容要精选
首先要精选活动内容,不能重复。比如导入环节,可以直接出示新闻材料让学生猜测;材料分析部分可选用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有话说;还可以制作诚信卡和诚信宣誓两个活动,升华学生的情感。
2.设问要符合学生
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让学生看到这个问题要有话可说。比如材料分析的活动,可以直接通过分析材料来得出结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不诚信的例子,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实际中举例说明,再让学生由此铺陈开来。
3.评价要多样化
教师的过渡语和评价语需要增加点内容,不能太单一,如果花样多点,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比如有学生回答很积极时,给他鼓励,激励其他同学。
初中思品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提高,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因趣而动”,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努力把基本观点和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注重贴合社会生活实际,选取能够体现初中生感同身受的生活事例,能够反映初中生所遇到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思品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充分发挥思品课的价值引导作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实效,使学生有兴趣投入活动并感悟。同时,在活动形式上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如,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观看视频或聆听故事相交叉,或者把材料编成小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加深感悟。
二、活动应符合学生实际,使学生“自觉而动”,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活动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因此,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中。设问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因此,符合学生实际的设问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且由浅入深的设问能使学生的认识和感悟不断地提升,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活动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首先,活动的取材和设置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还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上都要做到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如,教学《诚信是金》时,老师在导入时直截了当点出主题,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认识,然后再进一步到对相关的材料分析上,这时学生不仅认识到“什么是诚信”,同时也要分析“为什么要讲诚信以及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教师在第三节课上就用“全运会兴奋剂事件和视频”“90后考生高考宣言”的材料分析、讨论和发言这样的活动来突出重点。再是到课堂大讨论:“小节无大害”活动环节,解决了学生的疑难问题,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师一定要分层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活动、新课过程中的活动及新课结束巩固的活动和主题升华的活动,各活动环节应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其次,教师精妙的语言引导使活动层层递进,当然这就需要教师语言精练、不过多重复,指向明确,适当启发,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机智应对。
四、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效的课堂活动的归宿
活动无论有多么丰富多样,活动环节有多么紧促,学生有多么活跃,最终要看课堂的三维目标完成得如何,这是课堂活动开展的落脚点也是归宿。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是预期性的,也可能是生成性的。由于教师较好的组织好了各活动环节,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是完成得相当好的。由于课堂活动参与的人数较多,每个人对活动问题的理解、自身的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所处的文化环境等各不相同,因而活动过程和结果具有生成性和非预期性,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在预期目标之外合理生成新的目标和新的结果,这种新生成的目标和结果是学生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升的表现,它比预期目标更有价值,我们不能也不应忽略这种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五、激励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是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落脚点
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我们组织课堂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在活动中不断地反思、完善和提高自我。为此,我们应注重指导和评价的及时性,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活动过程,对认知与收获及时总结反思,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比如:教师用鼓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手势,同学认同的鼓掌等,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明确的认可和鼓励,享受成功的体验。通过评价激励,更多的学生从活动中获得自信,在活动中发展技能,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和经验,提高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课堂活动的生命线,只有有效的活动才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还要注意避免一些不可取的活动,如:低思维的课堂活动、目标重复的课堂活动、矫揉造作的课堂活动、无兴奋点的课堂活动、无关主题的课堂活动、过多的课堂活动等。只有这样课堂活动的实效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借助领雁工程的平台,我利用有效的课堂观摩技术,对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做了一些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是教师所关注的,以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有效性达成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要把握好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方面来反映教师的教,通过教师的反思改进教学,加强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性和课堂活动对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真正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毛飞刚.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小学文科教学.2007.4
2.郑淑贞,盛群力.在合作学习中促进生生互动的有效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
3.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第22卷(12)55
4.《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树兰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