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有目共睹的进展,但是也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即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无效问题。其影响因素有教师欠缺教学热情,教学能力偏低;学生体能素质下降,意志力薄弱;学校对体育重视不够,体育教学管理不力。切实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建议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目前,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有目共睹的实质性进展,但是体育课程改革也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无效问题。切实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当前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1.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涵义
我国学者对体育教学有效性作出目前最全面的概括:体育教学有效性是指体育教师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体育教学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手段成功引起学生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技能的提高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获得,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在身体素质、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以及进步或发展的程度是体育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
2.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对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并积极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 教师欠缺教学热情,教学能力偏低
体育教学工作是复杂的,它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和引导。由于体育普遍不受重视、教师待遇偏低、学校体育设施不完备、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领悟不透彻等现实问题,一些体育教师产生教学倦怠,责任心不强,效益意识较低,没有把促进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
2.2 学生体能素质下降,意志力薄弱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导致“肥胖儿童”的问题凸显出来;学生常常以车代步,又不从事家务劳动,使体力消耗很少;升学的压力使文化课程的学习负担加重,学生整日坐着,缺乏运动的时间,身体比较虚弱。体育课上,学生无精打采,懒得动弹,甚至稍有一点儿运动量就会头晕、摔倒,运动不能让学生感受快乐,感受更多的是苦和累,学生主动学习的劲头不足,学习效率低下。
2.3 学校对体育重视不够,体育教学管理不力
学校对体育的忽视,导致学校对体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不严,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一方面削弱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管理意识和态度,致使体育课堂教学纪律涣散,教师与学生上课时随意性较强;另一方面,学校除了体育课外,没有固定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不能通过运动感受快乐,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致使学生上课目标不明确、自由散漫,谈不上学习收获,使体育教学陷于恶性循环。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3.1强化教学目标意识
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根据体育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要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便于实施,易于掌握。在教学程序中要落实教学目标,要落实到位,不能教学与目标脱离。体育教育应树立“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的三维健康理念。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3.2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程度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学习维持性长短的内部因素,是学生对学习产生高层次需求的根本动力。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练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①巧妙导入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学生多把体育理解为“玩的运动和游戏”,爱玩好动是青少年的天性,本无可厚非,更不易人为遏制。所以,在课的开始部分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课堂导入阶段,例如: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发展快速奔跑能力,就不必跑几组50米加速跑就了事,而用游戏“大鱼网”等相关活动,达到师生目标的统一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合理开发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大力开发体育教学资源,使体育教学活动丰富多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场所,群体训练、小组合作练习、同学互相帮助、个人自觉练习、师生相互磋商,应成为当前普遍的教学形式。
③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练习兴趣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可以安排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在安排练习时,也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3实施分层教学
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从而逐渐缩短学生之间在身体综合素质方面的过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身的身体素质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达到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赵俊.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与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
【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目前,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有目共睹的实质性进展,但是体育课程改革也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无效问题。切实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当前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1.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涵义
我国学者对体育教学有效性作出目前最全面的概括:体育教学有效性是指体育教师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体育教学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手段成功引起学生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技能的提高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获得,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在身体素质、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以及进步或发展的程度是体育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
2.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对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并积极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 教师欠缺教学热情,教学能力偏低
体育教学工作是复杂的,它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和引导。由于体育普遍不受重视、教师待遇偏低、学校体育设施不完备、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领悟不透彻等现实问题,一些体育教师产生教学倦怠,责任心不强,效益意识较低,没有把促进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
2.2 学生体能素质下降,意志力薄弱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导致“肥胖儿童”的问题凸显出来;学生常常以车代步,又不从事家务劳动,使体力消耗很少;升学的压力使文化课程的学习负担加重,学生整日坐着,缺乏运动的时间,身体比较虚弱。体育课上,学生无精打采,懒得动弹,甚至稍有一点儿运动量就会头晕、摔倒,运动不能让学生感受快乐,感受更多的是苦和累,学生主动学习的劲头不足,学习效率低下。
2.3 学校对体育重视不够,体育教学管理不力
学校对体育的忽视,导致学校对体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不严,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一方面削弱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管理意识和态度,致使体育课堂教学纪律涣散,教师与学生上课时随意性较强;另一方面,学校除了体育课外,没有固定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不能通过运动感受快乐,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致使学生上课目标不明确、自由散漫,谈不上学习收获,使体育教学陷于恶性循环。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3.1强化教学目标意识
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根据体育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要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便于实施,易于掌握。在教学程序中要落实教学目标,要落实到位,不能教学与目标脱离。体育教育应树立“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的三维健康理念。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3.2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程度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学习维持性长短的内部因素,是学生对学习产生高层次需求的根本动力。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练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①巧妙导入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学生多把体育理解为“玩的运动和游戏”,爱玩好动是青少年的天性,本无可厚非,更不易人为遏制。所以,在课的开始部分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课堂导入阶段,例如: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发展快速奔跑能力,就不必跑几组50米加速跑就了事,而用游戏“大鱼网”等相关活动,达到师生目标的统一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合理开发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大力开发体育教学资源,使体育教学活动丰富多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场所,群体训练、小组合作练习、同学互相帮助、个人自觉练习、师生相互磋商,应成为当前普遍的教学形式。
③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练习兴趣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可以安排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在安排练习时,也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3实施分层教学
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从而逐渐缩短学生之间在身体综合素质方面的过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身的身体素质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达到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赵俊.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与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