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双相陶瓷样生物骨(biphasic ceramic-like biologic bone,BCBB)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方法 取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股骨、胫骨骨髓,分离培养第3代BMSCs,将密度为1×107个/mL细胞悬液20μL接种至15 mm×5 mm×5 mm BCBB骨块,复合培养8 d构建组织工程BCBB.另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8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 kg,随机分成A、B、C、D 4组(n=12),制备兔双侧桡骨1.5 cm骨缺损模型.各组骨缺损处分别植入不同材料,A组:植入复合有BMSCs的组织工程BCBB:B组:单纯植入BCBB;C组:植入自体髂骨;D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12、24周取材,经大体观察、X线片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组织工程BCBB的成骨作用.结果 X线片观察:A、B组术后4周,材料密度较宿主骨高,材料与宿主骨分界清楚;8周A、B组材料与宿主骨分界模糊;12周A组材料边缘部分密度接近桡骨,中份有部分高密度影,B组大部分材料呈高密度影;24周A组髓腔再通,少量未吸收的材料密度增高,B组材料仍有部分高密度影;C组术后4周植骨与宿主骨分界模糊,8周形成髓腔,12周完成髓腔改建,24周植骨部位密度与宿主骨一致,未见残余高密度影;D组各时间点均未见骨连接或髓腔再通.X线片评分:A组术后12、24周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各时间点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A组材料内有新骨形成及新骨贴附材料生长,而B组见新骨贴附材料生长,随时间推移材料逐渐降解吸收,新骨形成增多.A组术后12、24周新骨形成面积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在各时间点均少于C组(P<0.05).结论 组织工程BCBB成骨能力强于单纯BCBB,BCBB可用作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比较p-y曲线法和m法在桩基础设计中的应用,指出了地震作用下桥梁桩基础m法近似求解地震响应存在的不足.
目的对兔不同部位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体外成肌诱导能力进行比较,观察部位来源是否与干细胞分化能力有关,以便为尿路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提取
本文利用BP网络模型在解决砂土液化评价这类非线性问题方面的优势,选取不同的参数组合,建立不同的砂土液化判别BP神经网络模型,并根据现场实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
本文设计实现了液化土-结相互作用的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中建筑物模型和地基土均匀布置,输入水平正弦波加速度时程,得到了建筑物对称基底动应力、孔隙水压力及震陷时程.结果
会议
目的 总结以远端蒂腓动脉穿支-踝关节血管网为血供的逆行筋膜皮瓣修复前足背部大面积软组织创面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6年4月-2008年12月,应用这一皮瓣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6
本文阐述砂土地震液化大变形的试验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对液化大变形的微观机理及本构模型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目的 探讨在去抗原牛松质骨中利用动静脉袢诱导轴向血管化的方法及血管化效果.方法 取新鲜牛股骨采用常规方法制备去抗原牛松质骨支架,并将其加工成带环状侧槽的圆柱形.健康3
本文分析了粉粒含量对砂土抗液化能力的影响.美国学者Carmine和James最近用非塑性粉土含量在0~100﹪之间的两种砂及其不同的组合做了将近300次循环三轴试验.试验后,循环阻力分别
会议
本文针对南水北调中线穿黄(河)工程处于Ⅶ度地震区,过河隧洞和北岸明渠的地基液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外试验和地震反应分析.介绍了研究的内容、方法和主要的研究结论.
本文回顾了砂土液化判别指标的发展过程,比较了国内外规范中基于标贯击数判别方法的异同,特别阐述了我国抗震规范中液化判别公式的起源、发展,同时介绍了基于CPT、Vs的液化判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