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有序化发展的三个阻力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qian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按照马克思的原先设想,社会主义应当在发达工业国家产生。但是,历史进程却出现了扭向,即社会主义制度主要不是在发达工业国,而是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产生。如表《社会形态发展序例图》
其他文献
<正> 我有幸读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何炼成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深受启发。现在我以欣喜的心情将这本专著推给学术界,特别是推荐给企业界和一切从事经济管理、经济学教学及有志于研究经济管理的同志们。 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中国数千年来经济管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就其研究对象和包含的内容来说,它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历史科学。但是,长期以来,它的丰富内容隐没在浩翰的中国古籍文献中,混杂在哲学、政治、军事、文学等论著之中,以致被人们所忽视。真正开始
<正>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置身于世界交往的密切联系之外,而应该在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资金和人力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国际经济交往,实行博采天下之众长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加速本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加入到整个国际经济大循环体系中去,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这样,国际市场上的每一重大变化,既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会有可能给我们带来较大的风险。如何在世经界济形势的变化中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一方面要求我们按照对外开放的要
<正> 价值评价是不是一种认识?如果是一种认识,它与事实认识或科学认识的关系怎样?自本世纪初以来,这个问题始终是西方哲学探讨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又颇多争议的问题,而争议的症结和焦点又集中在评价判断或价值判断的性质问题上。价值判断是不是认识判断?它有没有(真假)意义?如果价值判断是有意义的认识判断,那么它的根据是什
<正> 思维的创造性是当前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思维的创造性是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管理学、科学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共同课题。每一学科因其研究的对象不同,所选择的视角或参考系也不同。哲学认识论对思维创造性的研究,既要立足于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
<正> 在哲学的性质、对象、功能等问题的讨论中,有一派观点认为“哲学的对象是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本体论是哲学的核心部分”(《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以下引文来注明者,均见此文)。在这里,我们姑称这种观点为“本体论”哲学吧。本文主要想就这种哲学观点的失误做一点简要的分析。
<正> 乾陵在陕西省乾县城北梁山上,东距西安市80公里,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为唐陵中规模最宏大的一座陵墓。墓建于梁山主峰下,南有二小峰,峰顶各建阙楼一座,造成以山为阙的雄伟气势。墓道两旁分列许多大型石刻:华表、朱雀、翼马、石马以及戴冠束带握剑的侍卫将军十对。近朱雀门处竖有两座通高6.3米的巨碑,西为颂扬唐高
<正> 从1935年12月5日至1936年12月5日西安事变前夕,毛泽东在争取东北军与十七路军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过程中,3次致书杨虎城将军。特别是1936年12月5日,西安事变爆发前夕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最后一次致书杨虎城,敦促杨虎城旗帜鲜明地站在中华民族联合抗日战线上。这封信内容丰富,态度恳切,对促进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西安事变的爆发,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就当时毛泽东致书杨虎城的形势、内容及意义,作简略的分析。
<正> 5.结构、功能与选择 一切事物和过程都有自己的结构,结构反映着事物的时空特性,如果没有一定的相对稳定和固定的结构方式,就不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存在。然而,结构不能完全归结为构造,它包含着元素之间有选择的相互作用,因而含有信息往来。生物结构的进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选择实现的。“超循环”理论表明,在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化学阶段和生物学进化阶段之间,有个分子自组织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一种超循环式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一旦建立就永存下去”的选择机制,选择破译、解释及传递信息,将复杂
<正> 通常人们认为,符号的认识功能仅只在于它是人类借以传递、存贮和加工信息的主要手段。符号的认识功能无疑是包含这一方面的。但是,符号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认识关系和本身得以确立和实现的中介,因而符号的主要认识功能应是分化功能、内化功能、社会化功能与信息化功能。 一、符号的分化功能 主、客体之间认识关系的确立是以主、客体二者的分化为先决条件的。主、客体的分化不是与人类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同步发生的。外部世界客观存在着这个经验事实并不构成主、客体分化的前提条件。事实上,原始人所感知的外部世界与我们所感
<正>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进行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什么是主体意识?它是人们对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的地位、作用、趋向、关系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人的主体意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向前发展,而社会历史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三十多年来,封建道德的幽灵始终在中国大地上游荡。它的流毒极大地压抑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其主要表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