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应该有人生的理想,有生活的目标,有行动的目的。但是,人生的智慧在于,在考场上,在赛场上,在职场上,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名利场上,我们都需要把“目的”看淡一些,多一份感恩少一份计较,多一份勤奋少一份贪求,多一份踏实少一点浮躁。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过犹不及。就说人的行为,没有目的当然不行,目的性太强了更不行。目的性太强了,就会出现“目的颤抖”。
什么叫目的颤抖?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给小小的绣花针引线,事先激发他们不同强度的目的性,比如设置价值不同的奖品。结果发现,被试者目的性越强,越全神贯注地努力,手越颤抖得厉害,线越不容易引入。由于手的颤抖是目的性过强造成的,所以,心理学家就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目的颤抖”。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的目的性过强,反而不容易成功,而且,超过一定程度,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目的颤抖。太想写好字,你的手会颤抖!太想踢进球,你的脚会颤抖!太想做出创意,你的脑会颤抖!传说中的神射手后羿,原本百发百中的功夫,却在夏王面前表演射靶心时,失败终告。这是因为太在乎那个黄金万两的赏赐,让双手颤抖了。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丝演员瓦伦达,原本有一双在钢索上如履平地的脚,却在最后一次演出中,从钢丝上掉下来。这是因为过分在乎这个最后一次的结局,使双脚颤抖了。第47届世乒赛,世界排名第40位的中国小将邱贻,在先丢两局的不利情况下连扳4局,以4比2将世界排名第一的德国名将波尔淘汰出局。波尔为何败在了名不见经传的小将手里?究其原因,也是因为“目的颤抖”。
为什么会出现目的颤抖?
《庄子·达生篇》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从中我们也许会找到答案。
颜渊问孔子说:“有一次我经过一个深渊渡口,摆渡人撑船的技巧实在神妙。我问他:‘撑船可以学习吗?’摆渡人说:‘可以的。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撑船。假如是善于潜水的人,即使没看见过船也会熟练地撑船。’我问其中的原因,他却不告诉我。请问他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撑船,这是因为他熟悉水性而处之自然。至于那善于潜水的人没见过船就能熟练地撑船,是因为他视深渊为陆地上的小丘,视船翻为车子倒退一样。他对出现在眼前的翻船如倒车一样毫不在乎,心里若无其事,怎能不镇定自若呢!用瓦器作为赌注心里非常轻松,用带钩作为赌注心里就有点害怕,用黄金作为赌注就会心慌意乱。博弈技巧本是一样的,越到后来顾虑越重,那就是以身外之物为重了。大凡对身外之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就会笨拙。”
这最后几句的原文是:“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这个“外重者内拙”,也许是对目的颤抖根本原因的最好解释。
现代心理学进一步解释说,之所以出现目的颤抖是因为目的性越强,就越害怕达不到目的,就越害怕失败的结果。越是害怕失败的结果,大脑中反而越容易出现失败的图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把球打进水里”,这时,他的大脑里偏偏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这一情景会指挥他的神经系统,使事情不是像他希望的那样发展,而是向他害怕的方向发展,结果呢,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
由此看来,目的颤抖虽然表现不一,可说到底,不论是手颤抖,还是脚颤抖,还是脑颤抖,都是心在颤抖,都是因为心态太低,心量太小,对眼前的名利太在乎了,太看重了,乱了方寸。其结果,渴盼消磨了自信,恐惧蛀蚀了勇敢,失败吞噬了成功。追寻成功的路上,不知道多少人就是这样毁在目的颤抖面前。
怎样战胜目的颤抖?
从下面很平常的故事里,我们也许会找到答案。
他是小镇上最早开肉摊的,多年经营,练出一手过硬的砍肉本领。不管你要买多少,他一刀下去,保准丝毫不差。因此,他有了“神一刀”的美名,他的肉摊也名声远扬,生意自然红火。
那天,一个不服气的包工头来了,把3000元钱拍到桌子上,说要3.3斤带骨的,6.6斤全瘦的,9.9斤肥瘦两来的,如果一两不差这钱就全归你了。有人在一旁鼓动他:“那就快砍吧!”而他转过身去,一遍又一遍地磨刀,似乎在想些什么。过了好久,他抬头瞅瞅包工头:“这三份肉我给你砍了,你按斤按两付钱,额外的我一分不收。”只见他说话间手起刀落,三份肉很快就割好了,上秤一称,果真份份丝毫不差,围观的人赞不绝口。
有人问他:“一口猪也卖不上3000元,你咋不收下那3000元呢?”他憨厚地笑了:“见钱眼开,心里就会长草,长草就会心慌,心慌就会手抖。如果我心里想着那3000元,十有八九会下刀没了准,那就不仅丢了手艺,还叫人家笑话。”
这“神一刀”师傅的手没有颤抖,是因为心没有颤抖,没把那3000元放在心上,也就是没把那个目的放在心上。战胜目的颤抖,就是战胜自己的心。
人生岂能没有目的?目的性,是人的行为所独有的特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这样那样的目的。由于人的行为有目的性,就能根据预见到的结果来行动。然而,目的本是引领我们前进的,如果太看重那个目的,如果将目的变成赤裸裸的功名利禄,当作重压背负在身,每前进一步心里总计较着这个“目的”,那么,巨大的牵累与莫名的恐惧,就会惊扰我们的心灵,羁绊我们的手脚。如此,我们如何去约见那个成功的自我?
有句话说得好:“大体则有,具体则无。”我们应该有人生的理想,有生活的目标,有行动的目的。但是,人生的智慧在于,在考场上,在赛场上,在职场上,在商场上,在官场上,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名利场上,我们都需要把“目的”看淡一些,多一份感恩少一份计较,多一份勤奋少一份贪求,多一份踏实少一点浮躁。在做事情的具体过程中,更应该把羁绊心灵的“目的”扔得远远的,让自己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平心静气,气定神闲。如此心境,哪里还有什么目的颤抖?如此人生,岂能不多那么一筹胜算?
(编辑 王诗园)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过犹不及。就说人的行为,没有目的当然不行,目的性太强了更不行。目的性太强了,就会出现“目的颤抖”。
什么叫目的颤抖?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给小小的绣花针引线,事先激发他们不同强度的目的性,比如设置价值不同的奖品。结果发现,被试者目的性越强,越全神贯注地努力,手越颤抖得厉害,线越不容易引入。由于手的颤抖是目的性过强造成的,所以,心理学家就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目的颤抖”。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的目的性过强,反而不容易成功,而且,超过一定程度,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目的颤抖。太想写好字,你的手会颤抖!太想踢进球,你的脚会颤抖!太想做出创意,你的脑会颤抖!传说中的神射手后羿,原本百发百中的功夫,却在夏王面前表演射靶心时,失败终告。这是因为太在乎那个黄金万两的赏赐,让双手颤抖了。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丝演员瓦伦达,原本有一双在钢索上如履平地的脚,却在最后一次演出中,从钢丝上掉下来。这是因为过分在乎这个最后一次的结局,使双脚颤抖了。第47届世乒赛,世界排名第40位的中国小将邱贻,在先丢两局的不利情况下连扳4局,以4比2将世界排名第一的德国名将波尔淘汰出局。波尔为何败在了名不见经传的小将手里?究其原因,也是因为“目的颤抖”。
为什么会出现目的颤抖?
《庄子·达生篇》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从中我们也许会找到答案。
颜渊问孔子说:“有一次我经过一个深渊渡口,摆渡人撑船的技巧实在神妙。我问他:‘撑船可以学习吗?’摆渡人说:‘可以的。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撑船。假如是善于潜水的人,即使没看见过船也会熟练地撑船。’我问其中的原因,他却不告诉我。请问他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撑船,这是因为他熟悉水性而处之自然。至于那善于潜水的人没见过船就能熟练地撑船,是因为他视深渊为陆地上的小丘,视船翻为车子倒退一样。他对出现在眼前的翻船如倒车一样毫不在乎,心里若无其事,怎能不镇定自若呢!用瓦器作为赌注心里非常轻松,用带钩作为赌注心里就有点害怕,用黄金作为赌注就会心慌意乱。博弈技巧本是一样的,越到后来顾虑越重,那就是以身外之物为重了。大凡对身外之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就会笨拙。”
这最后几句的原文是:“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这个“外重者内拙”,也许是对目的颤抖根本原因的最好解释。
现代心理学进一步解释说,之所以出现目的颤抖是因为目的性越强,就越害怕达不到目的,就越害怕失败的结果。越是害怕失败的结果,大脑中反而越容易出现失败的图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把球打进水里”,这时,他的大脑里偏偏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这一情景会指挥他的神经系统,使事情不是像他希望的那样发展,而是向他害怕的方向发展,结果呢,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
由此看来,目的颤抖虽然表现不一,可说到底,不论是手颤抖,还是脚颤抖,还是脑颤抖,都是心在颤抖,都是因为心态太低,心量太小,对眼前的名利太在乎了,太看重了,乱了方寸。其结果,渴盼消磨了自信,恐惧蛀蚀了勇敢,失败吞噬了成功。追寻成功的路上,不知道多少人就是这样毁在目的颤抖面前。
怎样战胜目的颤抖?
从下面很平常的故事里,我们也许会找到答案。
他是小镇上最早开肉摊的,多年经营,练出一手过硬的砍肉本领。不管你要买多少,他一刀下去,保准丝毫不差。因此,他有了“神一刀”的美名,他的肉摊也名声远扬,生意自然红火。
那天,一个不服气的包工头来了,把3000元钱拍到桌子上,说要3.3斤带骨的,6.6斤全瘦的,9.9斤肥瘦两来的,如果一两不差这钱就全归你了。有人在一旁鼓动他:“那就快砍吧!”而他转过身去,一遍又一遍地磨刀,似乎在想些什么。过了好久,他抬头瞅瞅包工头:“这三份肉我给你砍了,你按斤按两付钱,额外的我一分不收。”只见他说话间手起刀落,三份肉很快就割好了,上秤一称,果真份份丝毫不差,围观的人赞不绝口。
有人问他:“一口猪也卖不上3000元,你咋不收下那3000元呢?”他憨厚地笑了:“见钱眼开,心里就会长草,长草就会心慌,心慌就会手抖。如果我心里想着那3000元,十有八九会下刀没了准,那就不仅丢了手艺,还叫人家笑话。”
这“神一刀”师傅的手没有颤抖,是因为心没有颤抖,没把那3000元放在心上,也就是没把那个目的放在心上。战胜目的颤抖,就是战胜自己的心。
人生岂能没有目的?目的性,是人的行为所独有的特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这样那样的目的。由于人的行为有目的性,就能根据预见到的结果来行动。然而,目的本是引领我们前进的,如果太看重那个目的,如果将目的变成赤裸裸的功名利禄,当作重压背负在身,每前进一步心里总计较着这个“目的”,那么,巨大的牵累与莫名的恐惧,就会惊扰我们的心灵,羁绊我们的手脚。如此,我们如何去约见那个成功的自我?
有句话说得好:“大体则有,具体则无。”我们应该有人生的理想,有生活的目标,有行动的目的。但是,人生的智慧在于,在考场上,在赛场上,在职场上,在商场上,在官场上,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名利场上,我们都需要把“目的”看淡一些,多一份感恩少一份计较,多一份勤奋少一份贪求,多一份踏实少一点浮躁。在做事情的具体过程中,更应该把羁绊心灵的“目的”扔得远远的,让自己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平心静气,气定神闲。如此心境,哪里还有什么目的颤抖?如此人生,岂能不多那么一筹胜算?
(编辑 王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