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问的“四度”控制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2122111121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使之更加行之有效呢?下文从控制课堂设问的四个维度来阐述提问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四度;有效性
  课堂提问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和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的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 但设问过于精确就会使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学设计走,而设问过于模糊,又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那么到底该如何控制课堂设问的精确程度呢?以下从控制设问的四个维度来说明.
  [?] 控制设问的“宽度”
  课堂设问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能激发每个学生积极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设问“宽度”.
  片段一:在引入新课《简单随机抽样》时,
  教师:巴西世界杯疯狂来袭,谁会成为最终的王者?谁会扮演神秘的黑马?百度预测再现章鱼保罗的神话.
  教师:请问你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的吗?
  【探讨1】 有效的设问应该承认学生差异,要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会有思有得. 因此,设计有效设问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根据学生差异,明确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设问途径. 而本节内容的设问显然更利于男生,事实上在实施设问时,男生普遍反映强烈,女生则反映迷茫,甚至很多女生深陷“章鱼保罗”而不可拔. 所以该设问可以改为:运动会甲、乙两同学的投篮命中率估计,或热点问题飞机的失事率统计.
  【探讨2】 有效的设问大多为课堂活动中“即兴的”“生成性”问题. 生成性的设问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建构的,它与课堂设计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没有系统的课堂设计就没有精彩的设问生成,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教师在研究、挖掘教材,关注知识的同时,应该仔细研究每节课中的生成点可能会有哪些,对于设问不能过分精细,尤忌单调,应该为课堂的生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可以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让整个课堂生动而精彩起来. 例如:在本节引入后,可以追问学生你还能举出哪些问题是用统计样本的特征来研究总体的案例吗?从而可以引出用样本研究总体的前提条件.
  [?] 控制设问的“深度”
  片段二:一天,我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 临出门前,我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 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 我:“火柴能划燃吗?”儿子:“都能划燃.” 我:“你这么肯定?” 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 我:“啊!……”
  教师:如果是你去买火柴,那么你准备试几根?
  【探讨3】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为突破教学难点铺桥搭路. 如在本节设计问题时,在问了以上问题后可以追加如下问题:(1)如果是你去买50根一盒的火柴,且准备抽样试验10根,为了保证这个样本具有代表性,那么抽样之前应该先做什么?(2)样本应该具备公平性,那么这10根火柴是逐个抽取公平,还是一起抽取公平?(3)逐个抽样时,检测过的火柴是否要放回并再次参与抽样?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又要关注知识的整体结构内容,通过问题设计逐步感受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为形成知识网络搭建骨架,逐步完善知识系统.
  【探讨4】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 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 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以上面追加的几个问题为例,在实施时学生明显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我们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加以引导,如:如果我们将尝一口鸡汤理解为一次抽样,那么在尝之前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呢?还有,尝一大口鸡汤和分两小口品出来的滋味是否一致呢?最后,我们需要将第一口尝的鸡汤吐回去再尝吗?其实在设问时要控制好设问的深度,能让学生有思考的积极性,又要适当地考虑问题深度,提出学生既不是毫不知道,又不是完全知道的问题,让问题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 控制设问的“适度”
  片段三:教师:请你思考一下上面的几个设问,并初步总结出从50根火柴中抽样10根火柴的具体步骤.
  【探讨5】 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有效的设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是急于得到结果.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做出反应,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学生互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修正. 如:在引导学生回答上面三个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初步的抽样步骤,并让学生思考是否有缺陷需要改进. 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 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探讨6】 设问需要适时,教师要注意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如在学生总结出步骤:1. 将总体50根火柴放入同一箱子中,并搅拌均匀;2. 从箱中每次抽出1根火柴,连续抽取10次进行检测. 那么如果从50个同学中抽样10个同学,你还能将50个同学放入同一箱子中均匀搅拌吗?这时激发了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会有很多学生想到利用制作号签来替代学生进行搅拌;然后再设问,如果从300名学生中抽样30名学生时制签是否比较麻烦,那么是否有什么方法能优化制签方案?   [?] 控制设问的“角度”
  片段四: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的共同之处,从而抽象出“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同时提出疑问:为什么书上选择“逐个抽样”而不选择“一起抽样”?
  【探讨7】 这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的设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设计的角度来看,即随机数表法无法将样本一起抽出来,所以为了体现抽样方法的“升级优化”需要,书本上将抽签法选择了逐个抽样.
  【探讨8】 这个设问的角度是从让学生理解两种抽样方法的合理性的角度出发,但是没有体现出面对同一个总体,不同的操作可以抽取出不同的样本,每一组样本只要抽取的步骤是科学合理的,那么样本就具有代表性,不同的样本对总体做出的估计都是正确的,但是结果却不一定相同. 所以教师还是在确定性数学的思想下教不确定性数学. 因此笔者认为,在这里设问的角度应该从让学生能理解这个不确定因素出发设计,如:对于50个同学抽取10位同学进行抽样检查视力,甲同学选用抽签法,乙同学选用随机数表法,你觉得他们对50个同学的视力估计结果一样吗?若甲同学连续两次用抽签法抽样,两次所得估算结果会一样吗?你如何看待这些结果呢?请你比较两种抽样方法的异同点,并研究为什么书上选择“逐个抽样”而不选择“一起抽样”?
  [?] 总结
  高质量的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教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几个学生问是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问,互动性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课前对问题的设计是有预设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某些原因,教学往往会偏离我们的预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让学生配合我们来完成“教案剧”,而应该树立起强烈的资源意识——把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情况、学生不正确、有争议的回答也当做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让课堂活力在学生的思考、体验、讨论、争辩中迸发.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必须精心设计、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紧密配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其他文献
A psychologist1 walked around a room while teaching stress management to an audience. As she raised a glass of water, everyone expected they’d be asked the “half empty or half full” question. Instead,
摘 要:数学教学应力求自然,返璞归真. 教师要树立“教会学生思考”的教学观,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探究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依据教材,灵活施教,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关键词:自然;教学;设计;主体;体验  波利亚曾言:“数学是一所合情合理的学校”;人教A版教科书主编寄语中说道:“数学是自然的
摘 要:合作交流是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境界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有效合作交流的前提是个体先学形成自己的认识,合作交流的方式包括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生本交流、自我交流等.  关键词:合作交流;少教多学;数学教学  “少教多学”是指本着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潜能,变原来的“知识被嵌入学生”为“知识被学生积极内化”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少教”将学习变成发自学生内心的活动,将学
Step 3  Ⅰ. 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填写单词,完成句子。  1. It’s impolite to jump the q______.  2. I don’t know w______ bike this is. It has been there for several days.  3. It’s very hard to p______ everyone.  4. I like che
摘要:本人以2015年重庆市高考文科第14题为素材,首先分析了此题的考查目标、试题特点和破题思路,并在破题思路的基础上从8个方面探究了该题的具体解法.然后从教材、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等角度对该题的母题进行了溯源,最后小结了自己探究该题的几点感悟.  关键词:解题;探源;悟道  真题再现  设a,b>0,a b=5,则√a 1 √b 3的最大值为____.  试题特点与破题思路略析  此题是求双根式和
[摘 要] 助学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设计编写的,以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案,助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导航仪”.  [关键词] 高中数学;助学案;编写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以狭隘的应试教育为目的的“传授—接受”式课堂正逐步被能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助学式”课堂替代. “助学式”课堂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的
I remember her hair, bushy and brown, framing her face, high-lighting her bright eyes. I gazed at her, brow furrowed1 as I struggled to understand why my dad was lying to me.  我记得她的头发,是浓密的棕色,笼着她的脸,突显出
Fijian species planted seeds to grow food three million years before humans. Ants collect and plant seeds, and even protect them from being eaten. The insects will also fertilise1 the seedlings2 to he
A teacher is like spring, 老师就像春天,  Who nurtures new green sprouts, 滋润着新生的小苗,  Encourages and leads them, 在他们困惑的时候,  Whenever they have doubts. 鼓励并引导着他们。  A teacher is lik
在历年的中考中,出现了很多中考状元,难道他们真的是天生的神童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他们肯定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来发挥自己的智慧,以下就是“状元们”总结出来了“真知”:  一、地毯式扫荡。  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地扫荡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二、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