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渗透的环境教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w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小学语文教材入手分析语文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可能性。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环境的内容分析和比例分析,语文教育中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
  【关键词】语文教育 环境教育 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30-0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人口增长、现代科技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环境教育已是势在必行。环境教育是指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现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最佳途径是与各个具体学科的教育相结合。语文是小学生主要课程之一,那么语文教育中能否渗透环境教育呢?因此,笔者对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可能性。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环境内容分析
  (一)比例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均有大量的与环境有关的文章,有的甚至占全册2/3的比例。统计的结果如下:
  第一册有9篇,占全册的69.2%,描写自然景观的89.1%,描写人文景观的11.1%;
  第二册有16篇,占全册的61.5%,描写自然景观的100%;
  第三册有16篇,占全册的69.6%,描写自然景观的100%;
  第四册有14篇,占全册的58.3%,描写自然景观的100%;
  第五册有13篇,占全册的54.2%,描写自然景观的76.9%;描写人文景观23.1%;
  第六册有19篇,占全册的67.9%,描写自然景观的78.9%;描写人文景观的21.1%
  第七册有11篇,占全册的45.8%,描写自然景观的72.7%,描写人文景观的27.3%;
  第八册有14篇,占全册的60.9%,描写自然景观的92.9%;描写人文景观的7.1%;
  第九册有10篇,占全册的38.5%,描写自然景观的90%;描写人文景观的10%;
  第十册有15篇,占全册的57.7%,描写自然景观的78.5%;描写人文景观的21.4%;
  第十一册有7篇,占全册的29.2%,描写自然景观的100%;
  第十二册有9篇占,全册的37.5%,描写自然景观的100%;
  全十二册有153篇占全册课文的58.7%。
  第一,只有少数几册中,与环境有关的文章低于50%,其余都超过50%。可见,语文教材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第二,从整体上看,与环境有关的文章占到所有课文的58.7%,超过一半。环境有关的课文构成小学教材的大部分,这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关。
  第三,小学低年级语文中,与环境有关的文章要比高年级的多。各年级所要掌握的知识有关,学习的目标有关。
  (二)分类分析
  笔者根据课文所反应的与环境密切的程度将文章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以直接描述自然环境为主,表现自然之美的文章,有40篇。如《大海睡》,描述大自然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类:以寓言、人类的活动来间接赞美自然,有56篇。如《乌鸦喝水》等寓言以动物和植物为主角,通过拟人的写法解释道理或自然规律,让学生学会以平等态度来对待生物。另外,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来赞美各种动植物,如《看菊花》通过到公园观赏菊花来描述菊花的美,此类文章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的美。
  第三类:借助自然景观来抒发人类的情怀的文章,有22篇。这样的课文是借助某一种植物或是动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如《一株紫丁香》中,就借助于紫丁香赞美老师的辛勤工作。通过将人的某种情感和生物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课文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加深对生物的感知,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
  第四类: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有21篇。在中国的传统古诗当中有着相当多的一部分是描述各种美景,借美景来表达某种情感,如《青松》,就借助于青松的某些特征赞美人的某些品质。在这类文章中,自然环境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段,但仍可以在感受作者情怀的同时,去欣赏文中悠然的环境氛围和鲜明的意象。
  第五类:书写人文景观,有14篇。人文景观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的语文课文中,有些文章描写人文的景观。如《天安门广场》一文中展示天安门巧妙的构造和精湛的建筑技术,为中华大地写下绚丽多彩的一笔。
  以上的统计对教材的分析说明,环境教育与语文教育是一致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
  二、小学语文教育和环境教育
  用现行的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可行的。首先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情感发生变化,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认同态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课文的讲解,很难涉及其他方面的的知识。
  其次,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的自然风景,以及人文景观等。景观的描写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感受周围环境中美好的事物,继而热爱美的事物,并且自愿的去保护它。但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强调人文环境方面明显没有自然环境多。
  最后,语文学科要学习多种体裁的课文,这些课文包括自然、社会、人文。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科普文章,则直接告诉学生环保的理论和知识,这些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着较大的作用。
  因此利用现行的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可行的;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也是可行的。
  三、在小学语文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途径
  虽然现行的教材能用来进行环境教育,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能引导教学的方向。教师在具体利用语文教材教学过程应当注意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转变观念,渗透环境教育。教师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教师要有进行环境教育的意识,而不只是在教授学生知识。
  第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自身做起切实做到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的效果。
  第三,教师除在利用语文教材外,还可以利用作文、活动课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作文课能引导学生亲自去观察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活动课让学生实践环保行动,通过活动课学生将各种环保的知识和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黄志成.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曾娅红.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2004.
  [3]陈继红.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M].四川职业技术院学报,2007,17(3):112-113.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31-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目标之一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怎样才能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讨论的答案丰富多彩,但笔者认为,核心是做好三环关键工作:实导、精讲和巧练;夯实一个必备基础:精编。  首先说关键工作一:实导即实施导学。  “导”指教师的指导、引导,“学”指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指纹方向图和直方图均衡的新方法——块方向增强法.它将图像增强中最简单的直方图均衡法和指纹图像的方向图结合起来,在合适的图像块内进行方向增强,能够
运用书法理论对实施具体分析,得出结论:隶书字迹是由半径可变的圆的运动形成的。在此基础上,用日本冲电气公司if800model50型微机上具有作图功能的OBASIC语言,完成了隶书书写的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29-01  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在朗读的过程中,眼、心、 口、耳、唇、舌,多种感官积极的投入活动,有视觉神经所感受到的书面文字经过传导中枢传至口,变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并且还受到耳的监视,比较输入和输入是否一致。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
图像的累积矩是图像的一个统计特性.本文利用图像的三阶累积矩,为图像建立了一种不变性描述集合,并证明了它的不变性和对高斯噪声的抑制作用.由此提出了一种印刷体汉字的识别
该文针对自然光照和复杂背景条件下的特定目标模式识别,提出了一种仿生目标搜索策略--BOES(Bionic Object Exploring Strategy)策略。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视觉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实验结果,应用在车牌识别系统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