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课堂和谐”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fIT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课插嘴、喝水、上厕所、随心所欲选择同桌……这些多被传统课堂视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去年,在上海市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翻身”成了学生的课堂“权益”。对此,教育界迄今仍有不同看法,争议很大,在此笔者不想妄下结论,只想谈谈一孔之见,以飨读者。
  “尊重”、“民主”和“以人为本”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对传统课堂的某些要求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审视。建设新型课堂文化、构建“和谐课堂”是今后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此乃人所共识,大势所趋。近期,上海市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实行的旨在“尊重学生权益”的课堂改革之所以备受关注,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在看到其进步意义和正面影响的同时,有些问题也很值得我们商榷和思考。
  什么是真正的“和谐课堂”?强调“尊重学生”、由此允许学生上课插嘴、喝水、入厕、自选同桌,如此等等——这就一定能带来“和谐”吗? “和谐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之间达成一种相对平衡、谐调、稳定的状态,这样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为此,课堂活动本身必须形成一定的基本规范,对教师如此,对学生亦然。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获取必要的表达自我生理、心理需求之“权益”(如喝水、入厕等)本无可厚非,这在所谓的“传统课堂”上,也并非完全被予以否定和禁止,问题在于一些规则和纪律在具体的操作实施过程中强调过死过严、缺乏灵活性和实效性,加之传统课堂教学中积存的某些弊症,导致部分学生身处课堂感觉受到了太多的身心束缚,由此对课堂活动的整体效果或多或少产生了不良影响。现在我们搞课堂改革,要改的就是那些过统过死的习惯性、机械性思维与行为。但是,对课堂纪律和规则的改革,决不能脱离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行事。“和谐课堂”呼唤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学生作为“活力因子”的“单极解放”。“和谐课堂”要求我们破旧布新,赋予学生自由、自主的空间,但其终极目的更在于以此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在课堂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更多的受益。我们常说“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这表明课堂终究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教育场所和教育活动。教育是干什么的,学生应该养成什么素质,这是推进课堂改革始终不能忘却的根本,无论何时何地教育教学的基本“义理”必须一以贯之。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课堂上获取一些基本“权益”是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而遵守行为规范和学校管理制度、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也是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尽的义务,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这又是教育教学中基本的“法理”所在。二理相加,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取的“权益”绝非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延伸。学校、教师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同时必须结合实际、加强引导、把握尺度,做到“因地因时因课因人制宜”,决不能一概而论、盲目迁就。只有从这一前提和情境出发,我们的课堂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现在一些地方搞课堂改革,一提到“以人为本”马上就想到“尊重学生课堂权益”,一提到“尊重学生课堂权益”就会高喊“破除师道尊严”,对于上海某小学实行的一些举措,有些人士在未做深入探究、“不求甚解”的前提下就敲定结论,甚而断言“学生在课堂上有表达他们内心对外部世界真实感受的权力(睡觉),在这些权力面前老师的权威无效。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孩子真正意义的成长”(引自《中国教师报》2004年4月21日“对话”版)——可以想象,如果在课堂上学生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教师对此又束手无策,我们的课堂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到头来,这绝不是课堂改革的庆幸,而只能说是一种闹剧。其结果恐怕很大程度上不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是与此背道而驰。保护学生权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默许、纵容学生任己所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绝对不能划等号。自觉不自觉地“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随心所欲”,其趋向和行为本身就是对课堂的亵渎、对教师的漠视。在课堂活动的互动过程中,如果只是强调保护学生课堂权益、忽视教师组织有效教学的权利,就很可能把问题从一种弊端引入另一个极端。我们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难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存在了吗?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呼唤“生本教育”、“尊重学生”的同时决不能弃教师权益于不顾,我们更需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确立教师之“新师道”、树立教师之“新尊严”。课堂活动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离开师与生双方任何一方的“和谐”,这种平衡与谐调即不复存在,以此要建构“和谐课堂”也是不可能的。在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认识任何教育问题在触及表象的背后更需深究实质,一些举措行为的提出及其可行与否,更需经过教育逻辑的充分论证、辩证分析和教育实践的反复总结,方能得出最后的结论。我们既要正视现实、锐意革新,也要力戒浮躁、避免盲目吹风。只有按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从“高”处着眼、“细”处入手、“实”处落脚,在反思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我们的改革才会不断奏响“和谐”的心声!
其他文献
<正> 我们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而勤奋地工作着、无私地奉献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少人身上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思想问题,比如,思想政治上不够成熟和坚定,思想
严重而长期低血糖发作,可引起广泛的神经系统病变。其临床表现复杂,常给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易误诊为寤病、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及脑炎等。临床上多见功能性低血糖和胰岛
国家的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活动被教师广泛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作为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受到广
低钠血症的癫痫发作后常发生永久性脑损害,故应及时治疗,控制癫痫发作,去除脑多余的水分,以降低不可逆性神经损害的发生率。作者报告5例严重低钠血症且有癫痫样发作的病人,
本文将1978年以来45例癫痫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男39例,女6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13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4天。按我国癫痫发作分类法,全身性强直-
肾素主要是由肾脏近球细胞分泌,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催化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刺激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Ⅰ在通过血流经
遗传性神经变性疾病是各自独立的疾病,存在各种不全型及移行型。1926年Roussy和Levy首先报告一家族病例,主要表现有四肢远端限局性肌萎缩、弓形足、深反射消失和步态不稳。
近年来,随着医学进展,临床心肺复苏应用有效以及器官移植的开展,人的生命中枢性器官和死亡确定已经发生规范性转化,由心脏转化为脑,由心脏死转化为脑死亡。脑死亡可继发于心
本文采用淀粉凝胶电泳,研究分析了孕早期绒毛膜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的多态性及西安汉族人的表型频率。结果表明:6-PGD在孕早期绒毛膜组织中亦具遗传多态性, In this pa
我院自1983年开展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以来,对7例脊髓占位病变进行造影,除1例因肿瘤压迫使脊髓前动脉未显影外,余6例脊髓前动脉均有移位改变,现将此6例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