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根据自身长期在一线施工项目点工作的特点及多次参与投标文件编制的经历,主要从技术及合同、经营管理角度分析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风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应对方法。
关键词:施工项目管理;风险;对策
1 投标阶段的风险
1.1 不平衡报价引发的风险
为了取得投标价格优势,同时也为工程中标后工程量变更埋下伏笔,很多施工企业在投标时往往会采用不平衡报价的办法:招标工程量不大、但估计实施过程中会明显增加工程量的项目报较高的价格;招标工程量较大、但估计实施过程中会大量减少工程量的项目报较低的价格。然而由于对地形地貌没有完全弄清楚,对工程地质情况的判断出现失误,对特殊情况的预见性不够等等原因,经常出现报高价的项目实际实施时工程量减少、报低价的项目实际实施时工程量却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使项目在实施时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甚至出现干得越多亏损越大的情况。
1.2 对地方政策、法规等不了解
如某工程招标时间为2006年6月,而在此之前当地政府发文规定:凡在其“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内资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含独资、合资企业)、个体工商户,按其销售收入或者营业收入的1‰征收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并规定于2006年4月起实行。但在工程投标时却未把该调节基金考虑在内,直接造成了近百万元的损失。
1.3 对招标文件的研读不够,应该澄清的问题未及时澄清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招标文件内的条款前后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给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程计量或申请费用制造困难。例如某地下引水发电系统工程在招标技术条款5.3.6款中表述:“经监理人批准的承包人为了施工需要(如布置施工设备、水泵、卷扬机、避车洞、回车盘等需要扩大开挖断面)增加的开挖量以及由此而增加混凝土回填单独计量,协商计费”。但同样在技术条款中,第5.17款第(5)条的内容为:“承包人因施工需要开挖的避车洞、交通道和施工设备安装间扩挖等一切附加开挖量,均应包括在《工程量清单》所列项目的每m3单价之中,不再单独计量支付”。但在投标书编制时,投标方并未对此问题进行澄清,也未在单价中考虑增加的开挖量和混凝土回填量,最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部分开挖量及混凝土回填量因存在争议迟迟不能解决,给项目实施增加了难度。
1.4 技术方案过于全面
不少企业在投标时,为了彰显自己的技术优势,喜欢把技术方案做得面面俱到,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了。其实这种做法虽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变更索赔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即使周边条件、地质情况等出现变化,也不一定能顺利获得相关费用,原因没有别的,只因为你已经在投标时有所考虑,不应再单独支付费用。
1.5 资源配置过于豪华
投标时为了展示实力或是表示对该工程项目比较重视,往往会多多地配置人员设备,甚至超过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该工程所需配置的一两倍。其实这样做有两个风险:一是招标方很可能会觉得投标方无法集中如此多的优秀人员和优质设备,只是为了中标在吹嘘,给人不诚信的形象。二是中标以后,为了不让人员、设备进场闲置,承包方肯定只会按照实际需要量配备,一旦业主要求必须按照投标承诺配置就会非常被动。
2 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
2.1 对业主、监理行文不严谨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事件备忘时,对事件的描述模糊不清,抓不住关键点,如雨季进场公路因塌方中断,施工材料无法进场造成停工需要进行备忘,某备忘录内写道“因无施工材料,造成停工……”,把最关键的下雨造成进場公路塌方未写在内。二是在陈述新增变更项目的理由时随手随意,出现例如“为方便施工,需增加……”、“为加快进度,需……”,殊不知,照此写法,造成的费用等增加是无法从业主得到补偿的。三是改变原有技术方案、措施的时候,没有把因为什么原因要改变写清楚,是因业主提供的条件发生变化还是设计提出新的要求而必须变化,又或者是其它原因?使因方案变化发生的费用没有足够申报依据。
2.2 工序分包中的风险
2.2.1 工序分包协议没有形成整体
多数施工企业逐渐向管理型企业转变,与社会力量进行合作、进行工序分包已经成为很普遍的模式,但同时也面临不少的风险。以地下工程施工为例,一般可分为开挖、喷砼及锚杆支护、混凝土衬砌、回填灌浆等工序,制定分包协议时如果不统筹考虑各工序之间的关系,不制定针对性的条款,风险就得由项目部承当。
2.2.2 项目部提供周转材料时的风险
有的项目部给工序分包队伍免费提供周转材料,并规定了材料的允许损耗率,看起来非常合理,但未约定材料领用量和材料归还时间,工序分包队伍经常出现多领并长时间占用的情况,项目部的资金被占压、部分材料甚至被白白挪走。
3 减少或消除各阶段风险的对策
3.1 应对投标阶段风险的对策
针对投标阶段常见的风险,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成本进行摸底,最好能形成自己的企业定额,真实掌握自己的施工水平、管理水平,在投标时按照合理的利润报价,而不是采取赌博式的报价方式。
企业设置法律顾问小组和税务顾问小组,有条件的还可以延伸设置到各个施工项目部,不但能够避免在投标阶段因对各地的法规不清楚而造成失误,更能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合理规避一些法律风险以及合理避税。
对招标文件要逐字逐句仔细研读,招标文件之间有相互关联的内容一定要逐一对照,以便及时发现其前后不一致或者出现错漏的地方,最好由专门的小组在整个投标过程中都反复研读,同时该小组还可以顺便核对已经编制的投标文件是否是在充分理解招标文件的基础上完成的。
对投标技术方案认真比较、仔细斟酌,不必要追求全面和完美,而应该为投标报价服务、为项目实施阶段预留可变化的余地。报价也要严格按照技术方案来进行,加强技术方案与商务报价的相关性,要能做到方案变化价格跟着变化,这样既能验证技术方案的合理性,也能为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方案变化申报费用提供依据。
3.2 应对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的对策
从现在项目管理的特点看,项目管理其实是一个全面的合同管理,项目部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熟悉合同、理解合同,清楚合同各方的责任和义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合同意识的培养要随时进行,合同学习、合同交底应该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样才能避免再出现诸如“为方便施工……”之类的新增变更理由。
各工序分包协议拟定时,除了要考虑工序内容外,还要注意其前后工序与该工序之间的相互影响。仍然以前文提到的地下工程施工为例,拟定开挖协议时就要考虑超挖带来的混凝土超填,约定好超挖责任和混凝土费用如何承担;拟定喷混凝土协议也要考虑到喷厚偏小带来的混凝土超填,同样要约定好由此引起的超填混凝土费用如何承担;拟定混凝土浇筑协议时应对混凝土浇筑欠饱满造成的回填灌浆超耗约定责任和费用;以此类推。
对免费周转材料的风险控制则需要从多个环节入手:协议上应规定材料只能用于哪个工程,工程结束后多长时间内必须归还,逾期不还的收取高于市场价格的租赁费;明确材料允许损耗率的同时,要约定允许的最大领用量,最大允许领用量可以按技术措施计算量为准,当然这样就要求技术措施编制时要细致,对材料用量不能简单估算,而是应该仔细计算;还应把好材料领用的审批关,并及时清理到期应还材料。
4 结语
各个项目都有自身的不同特点,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面对的风险也会多种多样,本文所列风险及对策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对项目管理同行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施工项目管理;风险;对策
1 投标阶段的风险
1.1 不平衡报价引发的风险
为了取得投标价格优势,同时也为工程中标后工程量变更埋下伏笔,很多施工企业在投标时往往会采用不平衡报价的办法:招标工程量不大、但估计实施过程中会明显增加工程量的项目报较高的价格;招标工程量较大、但估计实施过程中会大量减少工程量的项目报较低的价格。然而由于对地形地貌没有完全弄清楚,对工程地质情况的判断出现失误,对特殊情况的预见性不够等等原因,经常出现报高价的项目实际实施时工程量减少、报低价的项目实际实施时工程量却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使项目在实施时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甚至出现干得越多亏损越大的情况。
1.2 对地方政策、法规等不了解
如某工程招标时间为2006年6月,而在此之前当地政府发文规定:凡在其“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内资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含独资、合资企业)、个体工商户,按其销售收入或者营业收入的1‰征收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并规定于2006年4月起实行。但在工程投标时却未把该调节基金考虑在内,直接造成了近百万元的损失。
1.3 对招标文件的研读不够,应该澄清的问题未及时澄清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招标文件内的条款前后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给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程计量或申请费用制造困难。例如某地下引水发电系统工程在招标技术条款5.3.6款中表述:“经监理人批准的承包人为了施工需要(如布置施工设备、水泵、卷扬机、避车洞、回车盘等需要扩大开挖断面)增加的开挖量以及由此而增加混凝土回填单独计量,协商计费”。但同样在技术条款中,第5.17款第(5)条的内容为:“承包人因施工需要开挖的避车洞、交通道和施工设备安装间扩挖等一切附加开挖量,均应包括在《工程量清单》所列项目的每m3单价之中,不再单独计量支付”。但在投标书编制时,投标方并未对此问题进行澄清,也未在单价中考虑增加的开挖量和混凝土回填量,最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部分开挖量及混凝土回填量因存在争议迟迟不能解决,给项目实施增加了难度。
1.4 技术方案过于全面
不少企业在投标时,为了彰显自己的技术优势,喜欢把技术方案做得面面俱到,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了。其实这种做法虽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变更索赔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即使周边条件、地质情况等出现变化,也不一定能顺利获得相关费用,原因没有别的,只因为你已经在投标时有所考虑,不应再单独支付费用。
1.5 资源配置过于豪华
投标时为了展示实力或是表示对该工程项目比较重视,往往会多多地配置人员设备,甚至超过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该工程所需配置的一两倍。其实这样做有两个风险:一是招标方很可能会觉得投标方无法集中如此多的优秀人员和优质设备,只是为了中标在吹嘘,给人不诚信的形象。二是中标以后,为了不让人员、设备进场闲置,承包方肯定只会按照实际需要量配备,一旦业主要求必须按照投标承诺配置就会非常被动。
2 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
2.1 对业主、监理行文不严谨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事件备忘时,对事件的描述模糊不清,抓不住关键点,如雨季进场公路因塌方中断,施工材料无法进场造成停工需要进行备忘,某备忘录内写道“因无施工材料,造成停工……”,把最关键的下雨造成进場公路塌方未写在内。二是在陈述新增变更项目的理由时随手随意,出现例如“为方便施工,需增加……”、“为加快进度,需……”,殊不知,照此写法,造成的费用等增加是无法从业主得到补偿的。三是改变原有技术方案、措施的时候,没有把因为什么原因要改变写清楚,是因业主提供的条件发生变化还是设计提出新的要求而必须变化,又或者是其它原因?使因方案变化发生的费用没有足够申报依据。
2.2 工序分包中的风险
2.2.1 工序分包协议没有形成整体
多数施工企业逐渐向管理型企业转变,与社会力量进行合作、进行工序分包已经成为很普遍的模式,但同时也面临不少的风险。以地下工程施工为例,一般可分为开挖、喷砼及锚杆支护、混凝土衬砌、回填灌浆等工序,制定分包协议时如果不统筹考虑各工序之间的关系,不制定针对性的条款,风险就得由项目部承当。
2.2.2 项目部提供周转材料时的风险
有的项目部给工序分包队伍免费提供周转材料,并规定了材料的允许损耗率,看起来非常合理,但未约定材料领用量和材料归还时间,工序分包队伍经常出现多领并长时间占用的情况,项目部的资金被占压、部分材料甚至被白白挪走。
3 减少或消除各阶段风险的对策
3.1 应对投标阶段风险的对策
针对投标阶段常见的风险,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成本进行摸底,最好能形成自己的企业定额,真实掌握自己的施工水平、管理水平,在投标时按照合理的利润报价,而不是采取赌博式的报价方式。
企业设置法律顾问小组和税务顾问小组,有条件的还可以延伸设置到各个施工项目部,不但能够避免在投标阶段因对各地的法规不清楚而造成失误,更能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合理规避一些法律风险以及合理避税。
对招标文件要逐字逐句仔细研读,招标文件之间有相互关联的内容一定要逐一对照,以便及时发现其前后不一致或者出现错漏的地方,最好由专门的小组在整个投标过程中都反复研读,同时该小组还可以顺便核对已经编制的投标文件是否是在充分理解招标文件的基础上完成的。
对投标技术方案认真比较、仔细斟酌,不必要追求全面和完美,而应该为投标报价服务、为项目实施阶段预留可变化的余地。报价也要严格按照技术方案来进行,加强技术方案与商务报价的相关性,要能做到方案变化价格跟着变化,这样既能验证技术方案的合理性,也能为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方案变化申报费用提供依据。
3.2 应对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的对策
从现在项目管理的特点看,项目管理其实是一个全面的合同管理,项目部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熟悉合同、理解合同,清楚合同各方的责任和义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合同意识的培养要随时进行,合同学习、合同交底应该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样才能避免再出现诸如“为方便施工……”之类的新增变更理由。
各工序分包协议拟定时,除了要考虑工序内容外,还要注意其前后工序与该工序之间的相互影响。仍然以前文提到的地下工程施工为例,拟定开挖协议时就要考虑超挖带来的混凝土超填,约定好超挖责任和混凝土费用如何承担;拟定喷混凝土协议也要考虑到喷厚偏小带来的混凝土超填,同样要约定好由此引起的超填混凝土费用如何承担;拟定混凝土浇筑协议时应对混凝土浇筑欠饱满造成的回填灌浆超耗约定责任和费用;以此类推。
对免费周转材料的风险控制则需要从多个环节入手:协议上应规定材料只能用于哪个工程,工程结束后多长时间内必须归还,逾期不还的收取高于市场价格的租赁费;明确材料允许损耗率的同时,要约定允许的最大领用量,最大允许领用量可以按技术措施计算量为准,当然这样就要求技术措施编制时要细致,对材料用量不能简单估算,而是应该仔细计算;还应把好材料领用的审批关,并及时清理到期应还材料。
4 结语
各个项目都有自身的不同特点,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面对的风险也会多种多样,本文所列风险及对策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对项目管理同行有所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