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热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11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妈妈给我买了一双耐克的球鞋,学校就取消了我的贫困生助学金》的文章,引起网友激烈讨论。文章讲述了一位大学贫困生,因为一双耐克球鞋被同学举报,失去了贫困生助学金。这双球鞋是他妈妈省吃俭用几个月,花了五百元钱买的。
有人认为,贫困生还高消费,容易让人质疑其贫困生的身份;有人认为,贫困生不应该总比别人低一头;也有人认为,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人们对“精准扶助”问题的焦虑。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名师题解】
角度一:这个事件背后的“贫困生”造假顽症。
我们身边造假的事件太多了,可以说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造假的情况存在,而这样的结果让许多人对于公众认为反常的情况会抱有一种本能的怀疑。因此,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此类事件背后的造假,可以想象此类的质疑与误伤是不会少的。可以写“令我们焦虑的其实是造假问题”“是什么让贫困生受到误伤”。
选材小贴士:在选择这个角度的素材时,可以想到各地都有的乞讨者,许多假的乞讨者透支了人们的同情心,结果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得不到帮助。
角度二:贫困生有一双耐克鞋,从感情上可以理解,学校方取消其贫困生资格看似简单粗暴了点,但从学校这个角度,还要兼顾一个公平的问题,毕竟穿着一双五百多元耐克鞋的贫困生很容易引起一些质疑。从这个角度,可以写学校与社会更应想一些精准帮扶的办法,既避免不贫困的人假冒贫困,又尽可能不误伤真正的贫困生。
选材小贴士:这方面的素材,可以参考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精准扶贫”思路,本质上就是一种做某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科学型转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去“落后产能”的思路,有思想的同学可以触类旁通。
角度三:人们心目中对“贫困生”有着习惯性偏见,认为“贫困生就应该有贫困生的样子”,可是这个“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还停留在衣着朴素、吃穿俭省、沉默低调等印象?家长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家庭困难而减弱,甚至许多贫困家长还会有一种自己怎么吃苦都不能亏待孩子的朴素心理。所以习惯性偏见不但对孩子,对其父母也是一种伤害。所以可以写“对贫困生的偏见可以休矣”“贫困生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选材小贴士:偏见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刻板效应,这种思维较之现实往往有相当的滞后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所以选素材时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体现情随事迁、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比如商鞅的话“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
【高分素材】
素材一: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已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已则先诈矣。
——《菜根谭》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可以用在人们对“贫困生”有偏见这个角度,因为有偏见,所以看到有一双耐克鞋就怀疑是造假,这体现了这种偏见的危害性,没有证据的怀疑人,在当今时代是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
素材二: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素材点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种群,“幸福”的具体内涵自然是不同的,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幸福的权利却是普遍的。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与我们正处于这个变化巨大的时代相适应。中国梦,说到底是无数个人的梦汇聚而成的,人人追求幸福,我们的国家、民族自然就能达到幸福!
素材三:我健康的赤足是一面清脆的鼓,在这个雨季敲打着春天的胸脯,没有华丽的鞋子又有什么关系啊,谁说此刻的我不够幸福?
——乔叶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说的是生活欲求简单会让心灵更幸福,但这是在当事人自己选择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果,如果是他人硬要以此为标准来要求别人,就有点强加于人的嫌疑了,就令人反感了。
【素材演练】
苛责道德,道德之殇
河北唐山一中 李壬婕
《菜根谭》有言: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已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已则先诈矣。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位大学贫困生,因为穿了一双妈妈省吃俭用花了五百元钱买的耐克球鞋,被同学举报,失去了贫困生助学金。
母亲省吃俭用为儿子买的耐克,成贫困生资格“造假”证据,这种“疑罪从有”的推断,是否过于片面,过于苛刻?
许多苛责的观点是这样的——
“贫困生别这么自不量力了”“难道不应该换成钱补贴家用?“贫困生还这么消费,他们的思想道德也太低了”……满屏的人身攻击,在没有了解来龙去脉的情况下恶语相加,在他们的观念中,贫困生就应该衣着朴素甚至衣衫褴褛,就应该光着脚走路时也高唱“没有舒适的鞋子又有什么关系啊,谁说此刻的我不够幸福?”——这样去苛责“贫困生”,算得上哪门子道德?
确实,社会上频频出现骗取补助金和家庭困难却大肆挥霍等类似事件,但我们就可以如同思想上的“肌肉记忆”一样先入为主地断定“这一个”也一定是“骗补”吗?恕我直言,习惯性地以“推测”替代“证据”的人,正应了“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已则先诈矣”这句话。尽管他们的初衷是为了让贫困生补助更公平,是出于正义的热肠,但这样的做法,真的能有善的结果吗?当无数“吃瓜群众”受到他们的影响而将矛头指向“不知节俭的贫困生”,造成了“众人皆骂”的局面,真的是他们愿意看到的吗?
还有一种隐性的社会根源,就是许多人虽然同情“贫困者”,但在潜意识中依然认为贫困生就应该低人一等,不应该与他们过相同的生活,看到“贫困生”竟然也穿“耐克”,内心未免会隐隐有一种酸酸的复杂心理。在我看来,社会应该大力普及“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条,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因此,只要这个大学生不是不考虑家里情况硬要父母去买这双鞋,他确实不应该承受那样的苛责。相信真,相信善,尊重每一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宽容每一个家庭对儿女的爱心。
若是如此,这世界必是大同的世界!
【教师评点】
综观本文,其亮点有二:
1.素材精当到位。本文开头引用了《菜根谭》的名言,非常清晰地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还引用了美国《独立宣言》的部分内容,巧妙地借此表现了幸福生活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普遍情感。
2.创意新巧深刻。本文使用诗人乔叶的诗句时,不是常规地用于淡泊名利,而是以讽刺性的笔调,用于“偏见”强行要求“贫困生”这样生活,这就让那种“贫困生要有贫困生的样子”的论调令人反感,非常好地体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编辑/于智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11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妈妈给我买了一双耐克的球鞋,学校就取消了我的贫困生助学金》的文章,引起网友激烈讨论。文章讲述了一位大学贫困生,因为一双耐克球鞋被同学举报,失去了贫困生助学金。这双球鞋是他妈妈省吃俭用几个月,花了五百元钱买的。
有人认为,贫困生还高消费,容易让人质疑其贫困生的身份;有人认为,贫困生不应该总比别人低一头;也有人认为,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人们对“精准扶助”问题的焦虑。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名师题解】
角度一:这个事件背后的“贫困生”造假顽症。
我们身边造假的事件太多了,可以说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造假的情况存在,而这样的结果让许多人对于公众认为反常的情况会抱有一种本能的怀疑。因此,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此类事件背后的造假,可以想象此类的质疑与误伤是不会少的。可以写“令我们焦虑的其实是造假问题”“是什么让贫困生受到误伤”。
选材小贴士:在选择这个角度的素材时,可以想到各地都有的乞讨者,许多假的乞讨者透支了人们的同情心,结果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得不到帮助。
角度二:贫困生有一双耐克鞋,从感情上可以理解,学校方取消其贫困生资格看似简单粗暴了点,但从学校这个角度,还要兼顾一个公平的问题,毕竟穿着一双五百多元耐克鞋的贫困生很容易引起一些质疑。从这个角度,可以写学校与社会更应想一些精准帮扶的办法,既避免不贫困的人假冒贫困,又尽可能不误伤真正的贫困生。
选材小贴士:这方面的素材,可以参考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精准扶贫”思路,本质上就是一种做某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科学型转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去“落后产能”的思路,有思想的同学可以触类旁通。
角度三:人们心目中对“贫困生”有着习惯性偏见,认为“贫困生就应该有贫困生的样子”,可是这个“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还停留在衣着朴素、吃穿俭省、沉默低调等印象?家长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家庭困难而减弱,甚至许多贫困家长还会有一种自己怎么吃苦都不能亏待孩子的朴素心理。所以习惯性偏见不但对孩子,对其父母也是一种伤害。所以可以写“对贫困生的偏见可以休矣”“贫困生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选材小贴士:偏见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刻板效应,这种思维较之现实往往有相当的滞后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所以选素材时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体现情随事迁、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比如商鞅的话“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
【高分素材】
素材一: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已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已则先诈矣。
——《菜根谭》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可以用在人们对“贫困生”有偏见这个角度,因为有偏见,所以看到有一双耐克鞋就怀疑是造假,这体现了这种偏见的危害性,没有证据的怀疑人,在当今时代是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
素材二: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素材点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种群,“幸福”的具体内涵自然是不同的,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幸福的权利却是普遍的。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与我们正处于这个变化巨大的时代相适应。中国梦,说到底是无数个人的梦汇聚而成的,人人追求幸福,我们的国家、民族自然就能达到幸福!
素材三:我健康的赤足是一面清脆的鼓,在这个雨季敲打着春天的胸脯,没有华丽的鞋子又有什么关系啊,谁说此刻的我不够幸福?
——乔叶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说的是生活欲求简单会让心灵更幸福,但这是在当事人自己选择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果,如果是他人硬要以此为标准来要求别人,就有点强加于人的嫌疑了,就令人反感了。
【素材演练】
苛责道德,道德之殇
河北唐山一中 李壬婕
《菜根谭》有言: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已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已则先诈矣。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位大学贫困生,因为穿了一双妈妈省吃俭用花了五百元钱买的耐克球鞋,被同学举报,失去了贫困生助学金。
母亲省吃俭用为儿子买的耐克,成贫困生资格“造假”证据,这种“疑罪从有”的推断,是否过于片面,过于苛刻?
许多苛责的观点是这样的——
“贫困生别这么自不量力了”“难道不应该换成钱补贴家用?“贫困生还这么消费,他们的思想道德也太低了”……满屏的人身攻击,在没有了解来龙去脉的情况下恶语相加,在他们的观念中,贫困生就应该衣着朴素甚至衣衫褴褛,就应该光着脚走路时也高唱“没有舒适的鞋子又有什么关系啊,谁说此刻的我不够幸福?”——这样去苛责“贫困生”,算得上哪门子道德?
确实,社会上频频出现骗取补助金和家庭困难却大肆挥霍等类似事件,但我们就可以如同思想上的“肌肉记忆”一样先入为主地断定“这一个”也一定是“骗补”吗?恕我直言,习惯性地以“推测”替代“证据”的人,正应了“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已则先诈矣”这句话。尽管他们的初衷是为了让贫困生补助更公平,是出于正义的热肠,但这样的做法,真的能有善的结果吗?当无数“吃瓜群众”受到他们的影响而将矛头指向“不知节俭的贫困生”,造成了“众人皆骂”的局面,真的是他们愿意看到的吗?
还有一种隐性的社会根源,就是许多人虽然同情“贫困者”,但在潜意识中依然认为贫困生就应该低人一等,不应该与他们过相同的生活,看到“贫困生”竟然也穿“耐克”,内心未免会隐隐有一种酸酸的复杂心理。在我看来,社会应该大力普及“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条,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因此,只要这个大学生不是不考虑家里情况硬要父母去买这双鞋,他确实不应该承受那样的苛责。相信真,相信善,尊重每一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宽容每一个家庭对儿女的爱心。
若是如此,这世界必是大同的世界!
【教师评点】
综观本文,其亮点有二:
1.素材精当到位。本文开头引用了《菜根谭》的名言,非常清晰地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还引用了美国《独立宣言》的部分内容,巧妙地借此表现了幸福生活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普遍情感。
2.创意新巧深刻。本文使用诗人乔叶的诗句时,不是常规地用于淡泊名利,而是以讽刺性的笔调,用于“偏见”强行要求“贫困生”这样生活,这就让那种“贫困生要有贫困生的样子”的论调令人反感,非常好地体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