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松的棉质白衬衫搭配米色的西装外套,过长的袖口流露出几分随意感,Romeo Gigli离开数十载后,风清云淡地归来。来北京的第一个行程安排,是在清华美术学院为大家讲课,蓝色的九分阔腿裤搭配黑色的Converse帆布鞋,丝毫看不出伯爵后裔的贵族姿态。花白的头发、偶尔低垂的双目和慢条斯理的一字一句,让人霎时忘记了他的回归是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造势下,最值得期待的年度时尚大事。彼时彼刻,他就仅仅像一位上了年纪的导师而已。
宽松的棉质白衬衫搭配米色的西装外套,过长的袖口流露出几分随意感,Romeo Gigli离开数十载后,风清云淡地归来。来北京的第一个行程安排,是在清华美术学院为大家讲课,蓝色的九分阔腿裤搭配黑色的Converse帆布鞋,丝毫看不出伯爵后裔的贵族姿态。花白的头发、偶尔低垂的双目和慢条斯理的一字一句,让人霎时忘记了他的回归是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造势下,最值得期待的年度时尚大事。彼时彼刻,他就仅仅像一位上了年纪的导师而已。
服装道出的 “靡靡之音”
近年来时尚界老牌复兴的例子数不胜数,Nicola Formichetti率先带领上世纪的时装品牌Thierry Mugler回归大众视野,大师诸如Jil Sander也频频回头,而此时Romeo Gigli的返回更是印证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时装经典品牌的集体凯旋。那是中国大陆穿着仍十分保守的年代,用Romeo的话来说:“几乎每人都穿着素色的套装。”所以在当时,Romeo的衣装犹如视觉世界里的“靡靡之音”——色彩宛若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浓烈:暗紫、铁锈红、青绿和许多无法命名的宝石色泽精巧又不失张扬;随手可及的异族风情则犹如刚刚出落好的贵族少女:落落大方的美丽下涌动着爱与忧愁。
尤其是香港时装人的共同回忆,多少装点了我们青少年时期对时装的模糊定义,林青霞穿着全套系列拍摄《惊魂记》;梅艳芳和张曼玉登上杂志封面差点撞衫;张国荣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这个牌子的男装是他此生至爱;词人黄伟文甚至把对它绝妙色彩的赞美写入歌词。自从2004年设计师本人离开品牌,其间近10年属于Romeo Gigli的浪漫与气质便失了根据,然而始终馨香犹在。
东方情结
作为伯爵后裔,Romeo 5岁起便开始穿着定制服装,他的服装品位,全源于自身对女性之美的探寻。童年在意大利16世纪的别墅中孤独度日,陪伴他的是父亲收集来的两万多册书籍,Romeo形容自己的脑中是一座立体的图像库,从古至今,由远至近的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都爆炸式地被他装进脑子里。而每一次新的设计系列都像是从这些故事里抽离出的部分,自成一体却又不失连贯性。
17岁时,东游印度成为改变他人生的旅途,他开始真实地接触书本里描述的“神秘东方”,并通过对当地风俗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做衣服的步骤,“这里的服装如此简约,布料跟随着身体的行动产生变化,与此同时却又紧贴身体,这是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裁剪方式。”他毫不掩盖自己如信徒般崇尚东方美学,“东方服装中所选用的材质、颜色与廓形中,有女性的柔软、宁静和宽容,这些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获益匪浅。”
不同于同辈西方设计师们对东方符号化的套用, Romeo从文化的本源之中感受着印度纱丽的缠绕技巧或日本和服的对襟开领。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设计师们作为典型东方一派,在巴黎十分活跃。Romeo笑称自己“或许是与他们最没有隔阂的西方设计师”,三宅一生(Issey Miyake)是他的至交好友,Romeo压褶布料的宽松衬衫和平裁的散摆裙显然成为这段友谊的见证;90年代初,在一场“当东方遇到西方”的展览上,彼时在时装圈颇受争议的“异类”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与Romeo一见如故,通宵达旦地畅谈着日本空禅与服装的神通之处。
Romeo创造的东方之美毫无造作之感:没有飞扬跋扈的 “恨天高” 高跟鞋,模特们穿着平底鞋宛若虔诚而又淡定的少女;露出锁骨的标志性外套与裸露整条肩线的晚装凸显着低眉顺目的温柔。“女性脖颈到肩膀的线条,有种隐约的性感之美,可爱到让人忍不住想要亲吻”,不同于西方设计中强调“S”形的胸腰和臀部曲线,Romeo更倾向于这种间接的表达。
跨界的鼻祖
Romeo与前些日子造访中国的传奇时尚摄影师Paolo Roversi,曾于上世纪80年代缔造过一段风靡时装界、摄影界与艺术界的经典佳话,那是一张少女侧像:她身着黑纱裙装,裸露背部肌肤,挽着光洁发髻,头微微前倾,照片的朦胧浪漫几乎可以与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油画相媲美——谁也想不到这是Romeo品牌创立之初的第一本Lookbook。时至今日,关于如何寻找到这位灵感缪斯,Romeo依然津津乐道:他和Paolo走在大街上,发现了这位只有14岁,正抱着吉他弹唱的少女,这位停留在传奇作品中的少女,后来也出落成今日的超模Kristen Owen。
很显然,对艺术的执著让Romeo在各种跨界合作中享受着别样的创作快乐。精品时装店10 corso como曾经是他与旧情人Carla Sozzani的先锋商业试水之作;时下颇为吸引眼球的摩登时装短片,20年前就已经为Romeo所用。穿梭在时尚、艺术和商业间来去自如的Romeo怕也并不在乎这鼻祖或传奇的称谓,周游世界或是回归时尚,结束或是再次开始,不过是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自然过程而已。
S=surface R=Romeo Gigli
S:是什么让您 “拿得起” 回归,又是什么让您当年“放得下”离开?
R:对我来说这真的不是难事,一直以来我只是跟着我的想法去做而已,人生永远是有起有落的。当我这份设计师的工作处于一个低谷期让我并没有那么开心时,我又何必执著于它?执著能带来什么?我能做的只是顺其自然地让它停下来,我并不想为工作失去我的生活,世界上还有很多事可以做:看戏剧、听歌剧、去旅游,与人们交朋友。当我觉得状态不错,可以回来了,就又顺其自然地再次开始。 S:似乎旅行一直影响着您的生活和设计?
R:当我旅行时可以放慢我的脚步,时尚界的一切都是这么快,身为设计师每年要发布2到3个系列,在这样快节奏中我丢失了很多东西,甚至是一些新的灵感。当你放松身心,环顾四周,你会重新以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什么才是你真正应该去做的;时尚并不只是对自己的表达,你同样还需要知道他人的需要,当我在旅行中与他人交谈,会更明白什么是人们真正需要的。
S:近年来很多在上世纪90年代消失的老品牌又重新回归了,您觉得老牌最重要的是保持传统还是大胆革新?
R:无论曾经消失与否,抓住品牌的核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今天来说,品牌或许只是符号,并不代表什么。现在许多品牌发布新系列时都像一个全新的品牌,不管是Dior还是Chanel,都做了不小的革新。当然也有一些品牌或许还延续着原有的风貌,但也顺应市场与时间的需求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我想老牌回归后也该同样如此。所以人们总是在寻找受市场欢迎的设计师,保持或延续传统反而已经不再重要。
S:在您回归后,设计师还是以前的设计师,时尚还是以前的时尚吗?
R:对我闪烁不停的快门更多了,设计师在现在这个年代,被“明星化”了。可我真的不爱照相,印度人相信每照一次相人的灵魂就会跑走几分,我可不希望我的灵魂都被闪光灯带走。当年在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时尚是一个充满魔力又相对纯粹的世界。但是现在呢?在权力和金钱的支配下,处于时尚产业的人们更注重的是经营与市场,单纯的审美在消失,人们更看重的是品牌Logo。过去的时尚更注重激情,当然,现在这种激情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依然会为一件美的衣服而雀跃,这点不会变。但对于品牌来说,得到商业价值的承认才是最重要的。
S:您在过去总爱不停尝试新事物,此次您与Joyce的合作系列也会同时在线上销售,您如何看待这种方式?会有计划经营自己的网络店铺吗?
R:我喜欢这种新方式。固有的服装贩卖模式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从上世纪80年代人们往各个地方派发商品目录到今天为止,网络使人们的距离更加接近,你可以碰触到每一个人的设计,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从来不考虑我的未来,比起未来我更看重我的家庭和目前的工作,只想一天天这样过去。我不爱制订计划,这样的生活方式太累了。
S:时尚短片越来越受品牌和设计师的欢迎,甚至取代了每一季的Lookbook,包括您这一次也拍摄了一部宣传短片,您如何看待这种宣传方式?
R: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拍过此类短片。因为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更有趣的表达方式。我不喜欢在大街上看到十分相似的时装秀片段,更愿意以故事的方式告诉人们我的特点和服装的风格,这样的表达更加美好也更加持久。
S:作为时装界的大师,众多设计明星,如Alexander McQueen、Norio Surikabe还有Ivana Omazic均出自于您门下,您认为是什么特质成就了他们?
R:好学和勤奋。当然,也或许因为我是一个好老师!我会独立构思每一个新系列,但我会向我的助手们解释许多遍我所把控的所有细节:为何会使用这块布料?为什么是这个颜色?他们知道我构思中的每一部分。了解这种思维过程后,学习就会很快。我总是在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而不只是让他们跟进工作,更接近一种精神交流,我希望在我强烈的表达下,他们会对服装本身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宽松的棉质白衬衫搭配米色的西装外套,过长的袖口流露出几分随意感,Romeo Gigli离开数十载后,风清云淡地归来。来北京的第一个行程安排,是在清华美术学院为大家讲课,蓝色的九分阔腿裤搭配黑色的Converse帆布鞋,丝毫看不出伯爵后裔的贵族姿态。花白的头发、偶尔低垂的双目和慢条斯理的一字一句,让人霎时忘记了他的回归是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造势下,最值得期待的年度时尚大事。彼时彼刻,他就仅仅像一位上了年纪的导师而已。
服装道出的 “靡靡之音”
近年来时尚界老牌复兴的例子数不胜数,Nicola Formichetti率先带领上世纪的时装品牌Thierry Mugler回归大众视野,大师诸如Jil Sander也频频回头,而此时Romeo Gigli的返回更是印证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时装经典品牌的集体凯旋。那是中国大陆穿着仍十分保守的年代,用Romeo的话来说:“几乎每人都穿着素色的套装。”所以在当时,Romeo的衣装犹如视觉世界里的“靡靡之音”——色彩宛若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浓烈:暗紫、铁锈红、青绿和许多无法命名的宝石色泽精巧又不失张扬;随手可及的异族风情则犹如刚刚出落好的贵族少女:落落大方的美丽下涌动着爱与忧愁。
尤其是香港时装人的共同回忆,多少装点了我们青少年时期对时装的模糊定义,林青霞穿着全套系列拍摄《惊魂记》;梅艳芳和张曼玉登上杂志封面差点撞衫;张国荣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这个牌子的男装是他此生至爱;词人黄伟文甚至把对它绝妙色彩的赞美写入歌词。自从2004年设计师本人离开品牌,其间近10年属于Romeo Gigli的浪漫与气质便失了根据,然而始终馨香犹在。
东方情结
作为伯爵后裔,Romeo 5岁起便开始穿着定制服装,他的服装品位,全源于自身对女性之美的探寻。童年在意大利16世纪的别墅中孤独度日,陪伴他的是父亲收集来的两万多册书籍,Romeo形容自己的脑中是一座立体的图像库,从古至今,由远至近的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都爆炸式地被他装进脑子里。而每一次新的设计系列都像是从这些故事里抽离出的部分,自成一体却又不失连贯性。
17岁时,东游印度成为改变他人生的旅途,他开始真实地接触书本里描述的“神秘东方”,并通过对当地风俗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做衣服的步骤,“这里的服装如此简约,布料跟随着身体的行动产生变化,与此同时却又紧贴身体,这是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裁剪方式。”他毫不掩盖自己如信徒般崇尚东方美学,“东方服装中所选用的材质、颜色与廓形中,有女性的柔软、宁静和宽容,这些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获益匪浅。”
不同于同辈西方设计师们对东方符号化的套用, Romeo从文化的本源之中感受着印度纱丽的缠绕技巧或日本和服的对襟开领。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设计师们作为典型东方一派,在巴黎十分活跃。Romeo笑称自己“或许是与他们最没有隔阂的西方设计师”,三宅一生(Issey Miyake)是他的至交好友,Romeo压褶布料的宽松衬衫和平裁的散摆裙显然成为这段友谊的见证;90年代初,在一场“当东方遇到西方”的展览上,彼时在时装圈颇受争议的“异类”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与Romeo一见如故,通宵达旦地畅谈着日本空禅与服装的神通之处。
Romeo创造的东方之美毫无造作之感:没有飞扬跋扈的 “恨天高” 高跟鞋,模特们穿着平底鞋宛若虔诚而又淡定的少女;露出锁骨的标志性外套与裸露整条肩线的晚装凸显着低眉顺目的温柔。“女性脖颈到肩膀的线条,有种隐约的性感之美,可爱到让人忍不住想要亲吻”,不同于西方设计中强调“S”形的胸腰和臀部曲线,Romeo更倾向于这种间接的表达。
跨界的鼻祖
Romeo与前些日子造访中国的传奇时尚摄影师Paolo Roversi,曾于上世纪80年代缔造过一段风靡时装界、摄影界与艺术界的经典佳话,那是一张少女侧像:她身着黑纱裙装,裸露背部肌肤,挽着光洁发髻,头微微前倾,照片的朦胧浪漫几乎可以与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油画相媲美——谁也想不到这是Romeo品牌创立之初的第一本Lookbook。时至今日,关于如何寻找到这位灵感缪斯,Romeo依然津津乐道:他和Paolo走在大街上,发现了这位只有14岁,正抱着吉他弹唱的少女,这位停留在传奇作品中的少女,后来也出落成今日的超模Kristen Owen。
很显然,对艺术的执著让Romeo在各种跨界合作中享受着别样的创作快乐。精品时装店10 corso como曾经是他与旧情人Carla Sozzani的先锋商业试水之作;时下颇为吸引眼球的摩登时装短片,20年前就已经为Romeo所用。穿梭在时尚、艺术和商业间来去自如的Romeo怕也并不在乎这鼻祖或传奇的称谓,周游世界或是回归时尚,结束或是再次开始,不过是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自然过程而已。
S=surface R=Romeo Gigli
S:是什么让您 “拿得起” 回归,又是什么让您当年“放得下”离开?
R:对我来说这真的不是难事,一直以来我只是跟着我的想法去做而已,人生永远是有起有落的。当我这份设计师的工作处于一个低谷期让我并没有那么开心时,我又何必执著于它?执著能带来什么?我能做的只是顺其自然地让它停下来,我并不想为工作失去我的生活,世界上还有很多事可以做:看戏剧、听歌剧、去旅游,与人们交朋友。当我觉得状态不错,可以回来了,就又顺其自然地再次开始。 S:似乎旅行一直影响着您的生活和设计?
R:当我旅行时可以放慢我的脚步,时尚界的一切都是这么快,身为设计师每年要发布2到3个系列,在这样快节奏中我丢失了很多东西,甚至是一些新的灵感。当你放松身心,环顾四周,你会重新以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什么才是你真正应该去做的;时尚并不只是对自己的表达,你同样还需要知道他人的需要,当我在旅行中与他人交谈,会更明白什么是人们真正需要的。
S:近年来很多在上世纪90年代消失的老品牌又重新回归了,您觉得老牌最重要的是保持传统还是大胆革新?
R:无论曾经消失与否,抓住品牌的核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今天来说,品牌或许只是符号,并不代表什么。现在许多品牌发布新系列时都像一个全新的品牌,不管是Dior还是Chanel,都做了不小的革新。当然也有一些品牌或许还延续着原有的风貌,但也顺应市场与时间的需求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我想老牌回归后也该同样如此。所以人们总是在寻找受市场欢迎的设计师,保持或延续传统反而已经不再重要。
S:在您回归后,设计师还是以前的设计师,时尚还是以前的时尚吗?
R:对我闪烁不停的快门更多了,设计师在现在这个年代,被“明星化”了。可我真的不爱照相,印度人相信每照一次相人的灵魂就会跑走几分,我可不希望我的灵魂都被闪光灯带走。当年在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时尚是一个充满魔力又相对纯粹的世界。但是现在呢?在权力和金钱的支配下,处于时尚产业的人们更注重的是经营与市场,单纯的审美在消失,人们更看重的是品牌Logo。过去的时尚更注重激情,当然,现在这种激情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依然会为一件美的衣服而雀跃,这点不会变。但对于品牌来说,得到商业价值的承认才是最重要的。
S:您在过去总爱不停尝试新事物,此次您与Joyce的合作系列也会同时在线上销售,您如何看待这种方式?会有计划经营自己的网络店铺吗?
R:我喜欢这种新方式。固有的服装贩卖模式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从上世纪80年代人们往各个地方派发商品目录到今天为止,网络使人们的距离更加接近,你可以碰触到每一个人的设计,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从来不考虑我的未来,比起未来我更看重我的家庭和目前的工作,只想一天天这样过去。我不爱制订计划,这样的生活方式太累了。
S:时尚短片越来越受品牌和设计师的欢迎,甚至取代了每一季的Lookbook,包括您这一次也拍摄了一部宣传短片,您如何看待这种宣传方式?
R: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拍过此类短片。因为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更有趣的表达方式。我不喜欢在大街上看到十分相似的时装秀片段,更愿意以故事的方式告诉人们我的特点和服装的风格,这样的表达更加美好也更加持久。
S:作为时装界的大师,众多设计明星,如Alexander McQueen、Norio Surikabe还有Ivana Omazic均出自于您门下,您认为是什么特质成就了他们?
R:好学和勤奋。当然,也或许因为我是一个好老师!我会独立构思每一个新系列,但我会向我的助手们解释许多遍我所把控的所有细节:为何会使用这块布料?为什么是这个颜色?他们知道我构思中的每一部分。了解这种思维过程后,学习就会很快。我总是在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而不只是让他们跟进工作,更接近一种精神交流,我希望在我强烈的表达下,他们会对服装本身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