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建水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距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紫砂、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榮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的特点源于其陶泥取自建水五彩山,陶泥中含铁量高,高温烧制之后可以得到硬度较高的陶器。在高硬度的基础之上利用无釉磨光工艺将陶器打磨出光泽。建水紫陶呈现出的质感不同于其它陶类产品,更接近于瓷器的感觉。正因为这样的特点,建水紫陶工艺在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现在的建水紫陶较08年之前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依然还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光存在于建水紫陶上面,在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大同小异。今天我们以建水紫陶为例,分析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我们都有哪些不足。同时也运用现在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手段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42-01
一、建水紫陶的现状
建水紫陶的发展离不开建水这个文献名邦,正是由于建水历代以来,文教兴盛,诸多文人墨客聚集使得建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水的文化很独特它不仅仅是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而是边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从古建筑风格,街街巷巷的名字,陶瓷器等等都可以看出。因为建水现在的汉族多数是从古代中原江浙等地迁徙过来,从那边带来了文化,科技,而经过这么多年岁月的蹉跎,已经完美的搓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而当今的建水少了原本的兴盛,甚至在岁月的痕迹中多了一丝萧瑟。如今建水的紫陶业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在经过了一段大萧条之后又重新燃起了热度。据了解,十年前的建水碗窑村只有不到10家的紫陶企业在制作紫陶,而到了2014年,登记注册的紫陶企业就有300多家。现在再去碗窑村,进村以后的主干道上,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做紫陶,显得十分热闹。
但是这些景象都是表面的现象,在去碗窑村调研之后,建水紫陶这个行业还是暴露出了一些弊端。这些问题也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普遍存在的。
二、分析建水紫陶产业中的问题
(一)创造力不足。在走访了许多家紫陶的作坊,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每家每户都在做紫陶生意。但是基本上每家店铺里的商品都是大同小异的,甚至有许多产品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产业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在这个追逐利益的时代里,什么样的器物可以挣钱,那么大家就都去做这一样东西。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一个单一产品的制作,而越来越多的工艺就会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流逝了。产品的单一,缺乏创新使得建水紫陶在全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低下,与此同时本地市场上同样因为产品雷同而造成了恶性的竞争。这样的状态使得原本潜力无穷的市场变得举步维艰。这就是创造力不足的问题。
(二)影响力不足。说起陶器可能大部分只能说出来一个紫砂壶,在没有接触紫陶之前我也是完全不知道还有紫陶这个东西。由此可见建水紫陶的影响力仅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影响力不足所带来的坏处就是虽然我有很好的产品,很棒的工艺,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没有人知道就意味着没有人买。那么它就不能给从业者带来价值,从而影响建水紫陶的发展。现今就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高速获取信息的同时,那些弱势信息就很难被人们记住,从而逐渐的边缘化、小众化。建水紫陶就是这样的一种尴尬局面。
(三)传承问题。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大部分都是一代一代手把手的教出来的,很少有系统的资料整理。信息全球化的当今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沦为一种弱势的文化,这种弱势的文化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入侵下显得不堪一击,越来越多的工艺传承因为民间工艺没有外来文化那么有吸引力而被抛弃。建水紫陶也是这些式微的手工艺之一,虽然在建水本地的从业中越来越多,可是单纯的为了谋取利益而去制作的紫陶产品是没有灵魂的,工艺的传承除了保留原本的制作技法之外,还要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向前发展。停留在原地的手工艺意味着终将被世界淘汰。
三、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创造力的不足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紫陶手艺人本身的文化水平、人生阅历等都会限制手艺人的创造力。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国家、社会、个人长久的努力。而在现阶段我认为可以用一种资源互补的形式提高紫陶产业的创造力。比如,紫陶产业联合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利用高校设计学生的理论优势进行创新设计,将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手工艺人的手艺相结合,制作出更多新颖的紫陶产品。紫陶公司也可以聘请专业设计师对现有产品进行设计提高,使工人在制作新型产品的过程中开拓视野得到提高。政府部门也可以面向全国举办相关的紫陶设计比赛,在得到好的设计创意的同时又能对建水紫陶进行宣传推广。从事紫陶相关产业的艺术家们也可以与本地小从业者进行交流,以个人带动整体进步。这些措施都可以让紫陶产业的创造力得到提高,制作出更多样性的产品。让更多的人知道建水紫陶,更好的去发展紫陶产业。而当下社会对于信息的传播已经不再限制于传统的媒体方式。扩大影响力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只要把握好机会,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用记录片的形式将建水紫陶的完整工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嘴讲述给所有人听。我们还可以在纪录片中进行众筹活动,将手工艺人的作品通过众筹的方式销售出去。使传承人名利双收。
四、总结
民间手工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千百年来总结的精华。我们应该正视手工艺的价值以掌握一门手工艺为荣。与此同时,手工艺的传承应该系统的去整理相关的资料,让这些手工艺形成完整的体系,让更多的人去学习。近年来,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渐渐受到更多的人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手工艺的发展也在曲折的实践中向前发展起来,虽说还是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但是也相对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家设立国家级、省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保证技艺不被生活因素所限制。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获得了非物质文化传承培训的资格,让这些传承人接触和学习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开阔传承人们的视野。虽说民族手工艺的发展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可是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投入到这些优秀文化的发展中,我坚信中国的民族民间工艺会迎来一个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陈劲松,张勇,彭瑶.云南特色民间工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3](日)柳宗悦.日本手工艺[M].2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4]柳宗悦.工艺文化[M].2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关键词: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42-01
一、建水紫陶的现状
建水紫陶的发展离不开建水这个文献名邦,正是由于建水历代以来,文教兴盛,诸多文人墨客聚集使得建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水的文化很独特它不仅仅是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而是边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从古建筑风格,街街巷巷的名字,陶瓷器等等都可以看出。因为建水现在的汉族多数是从古代中原江浙等地迁徙过来,从那边带来了文化,科技,而经过这么多年岁月的蹉跎,已经完美的搓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而当今的建水少了原本的兴盛,甚至在岁月的痕迹中多了一丝萧瑟。如今建水的紫陶业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在经过了一段大萧条之后又重新燃起了热度。据了解,十年前的建水碗窑村只有不到10家的紫陶企业在制作紫陶,而到了2014年,登记注册的紫陶企业就有300多家。现在再去碗窑村,进村以后的主干道上,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做紫陶,显得十分热闹。
但是这些景象都是表面的现象,在去碗窑村调研之后,建水紫陶这个行业还是暴露出了一些弊端。这些问题也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普遍存在的。
二、分析建水紫陶产业中的问题
(一)创造力不足。在走访了许多家紫陶的作坊,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每家每户都在做紫陶生意。但是基本上每家店铺里的商品都是大同小异的,甚至有许多产品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产业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在这个追逐利益的时代里,什么样的器物可以挣钱,那么大家就都去做这一样东西。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一个单一产品的制作,而越来越多的工艺就会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流逝了。产品的单一,缺乏创新使得建水紫陶在全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低下,与此同时本地市场上同样因为产品雷同而造成了恶性的竞争。这样的状态使得原本潜力无穷的市场变得举步维艰。这就是创造力不足的问题。
(二)影响力不足。说起陶器可能大部分只能说出来一个紫砂壶,在没有接触紫陶之前我也是完全不知道还有紫陶这个东西。由此可见建水紫陶的影响力仅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影响力不足所带来的坏处就是虽然我有很好的产品,很棒的工艺,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没有人知道就意味着没有人买。那么它就不能给从业者带来价值,从而影响建水紫陶的发展。现今就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高速获取信息的同时,那些弱势信息就很难被人们记住,从而逐渐的边缘化、小众化。建水紫陶就是这样的一种尴尬局面。
(三)传承问题。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大部分都是一代一代手把手的教出来的,很少有系统的资料整理。信息全球化的当今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沦为一种弱势的文化,这种弱势的文化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入侵下显得不堪一击,越来越多的工艺传承因为民间工艺没有外来文化那么有吸引力而被抛弃。建水紫陶也是这些式微的手工艺之一,虽然在建水本地的从业中越来越多,可是单纯的为了谋取利益而去制作的紫陶产品是没有灵魂的,工艺的传承除了保留原本的制作技法之外,还要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向前发展。停留在原地的手工艺意味着终将被世界淘汰。
三、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创造力的不足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紫陶手艺人本身的文化水平、人生阅历等都会限制手艺人的创造力。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国家、社会、个人长久的努力。而在现阶段我认为可以用一种资源互补的形式提高紫陶产业的创造力。比如,紫陶产业联合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利用高校设计学生的理论优势进行创新设计,将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手工艺人的手艺相结合,制作出更多新颖的紫陶产品。紫陶公司也可以聘请专业设计师对现有产品进行设计提高,使工人在制作新型产品的过程中开拓视野得到提高。政府部门也可以面向全国举办相关的紫陶设计比赛,在得到好的设计创意的同时又能对建水紫陶进行宣传推广。从事紫陶相关产业的艺术家们也可以与本地小从业者进行交流,以个人带动整体进步。这些措施都可以让紫陶产业的创造力得到提高,制作出更多样性的产品。让更多的人知道建水紫陶,更好的去发展紫陶产业。而当下社会对于信息的传播已经不再限制于传统的媒体方式。扩大影响力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只要把握好机会,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用记录片的形式将建水紫陶的完整工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嘴讲述给所有人听。我们还可以在纪录片中进行众筹活动,将手工艺人的作品通过众筹的方式销售出去。使传承人名利双收。
四、总结
民间手工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千百年来总结的精华。我们应该正视手工艺的价值以掌握一门手工艺为荣。与此同时,手工艺的传承应该系统的去整理相关的资料,让这些手工艺形成完整的体系,让更多的人去学习。近年来,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渐渐受到更多的人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手工艺的发展也在曲折的实践中向前发展起来,虽说还是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但是也相对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家设立国家级、省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保证技艺不被生活因素所限制。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获得了非物质文化传承培训的资格,让这些传承人接触和学习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开阔传承人们的视野。虽说民族手工艺的发展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可是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投入到这些优秀文化的发展中,我坚信中国的民族民间工艺会迎来一个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陈劲松,张勇,彭瑶.云南特色民间工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3](日)柳宗悦.日本手工艺[M].2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4]柳宗悦.工艺文化[M].2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