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人类首次实现室温超导”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bai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刊登在《自然》封面的研究,和之前的研究思路并没有太大区别,它唯一的重要性就是把临界温度纪录又提高了。“最终总有一天,我们有希望在这一类材料里面达到室温下稳定的超导材料,而不再需要这么高的压力条件,那个时候超导研究的历史性突破就真的实现了。”
  室温超导体材料能够在无需冷却的条件下零电阻导电,一旦实现,将对我们的电网基础设施、高精尖物理科研设备、量子计算、通信设备等诸多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
  百余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超导的理论极限,据统计,通过超导研究直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已有10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美中不足的是,之前所有超导体均需要在极低的冷却温度环境下才能工作,这大大限制了它作为一项利基技术进行大范围应用的步伐。
  最近5年,室温超导作为终极冲刺目标,世界各国科研团队在实验室中展开了超级竞赛,其中一个团队终于刷新纪录。
  《自然》杂志以封面报道形式刊登了这项成果,新发现被誉为“第一个室温超导体”,论文通讯作者为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助理教授兰加迪亚斯(RangaDias),他们报告了一种含有氢、硫和碳的化合物,可在高达287.7±1.2K(约15摄氏度)的临界温度下实现室温超导性。与之对照,上一次实现的最高超导临界温度纪录是260K(约一13.15摄氏度),由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一个竞争小组在2018年实现。
  与之前的超导实验类似,这次实验需要极高的压力。罗切斯特大学的新纪录是在高达267±10吉帕(GPa,109帕斯卡)的压力条件下实现,这大约为250万个大气压,是地下4500公里深处的压力。
  这一突破是否意味着室温超导时代即将到来?

超导“升温”百年角逐


  1911年,科学家们最早观察到超导现象。第一批超导体材料只有在极冷的温度下才会失去电阻,最初实验温度接近绝对零度。零K,也即-273.15摄氏度。此后数十年,科学家经过一系列努力,缓慢地将这个温度提升至23.2K。
  到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们试图通过各类材料组合探索所谓的“高温”超导体,超导材料家族扩展到包括金属和合金、铜氧化物、重费米子、有机超导、铁基超导体以及其他氧化物超导体等,逐步把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提升上来。
  1986年,设在瑞士苏黎世的美国IBM公司研究中心报道了一种镧钡铜氧化物,具有35K的高温超导性,标志着新一类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出现。此后多个研究团队开始陆续公布进展。
  科学家麦克米兰曾根据获1972年诺贝尔奖的BCS理论计算,认为超导临界温度最高不太可能超过40K(约-233摄氏度),他的推算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同,40K因此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成为超导材料要跨越的一个标志性温度。198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报告的超导材料,其临界超导温度就达到了40K。
  极限仍未结束。1987年,中国科学家赵忠贤研究团队和美国朱经武、吴茂昆团队各自独立在钇钡铜氧系材料(Ba-Y-Cu-O)中发现超导电性,并把超导临界温度从0K迅速提升到93.2K,大大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铜氧化物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温超导家族,而赵忠贤等人的发现,也使得超导体所必须的低温环境,可由原本昂贵的液氦替代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来创造,液氮温区超导体为超导材料实用化打开了大门。
  最新的这项研究,其实是几十年前科学家们曾预测的另一个方向,即氢元素在受到充分挤压时,可能在室温下变成金属,然后变成超导体。
  2015年,德国物理学家米哈伊尔·埃雷梅茨(Mikhail Eremets)研究小组曾报告,硫化氢可在203K(约一70摄氏度)温度下出现超导电性,但需要施加高压到220万个大气压才能实现,但这个数值突破了铜氧化物超导材料保持多年的164K纪录,这意味着在极端高压下,氢元素化合物中存在高温超导可能。
  2017年,时任哈佛博士后研究员的迪亚斯(Dias)和哈佛物理教授伊萨克·席尔瓦报告说,他们已经制造出了人们长期以来所追求的氢金属形式,这种说法一直未被复制,许多业内专家对此持怀疑态度。
  但科学家们也在同步研究氢与另一些元素的混合,希望其他元素的原子间的键有助于把氢压缩在一起。
  到2018年,德国化学家发现十氢化镧在压力170GPa,临界温度250K(-23摄氏度)下有超導性出现。2019年,美国科学家马杜里·索马亚祖鲁研究组宣布,在190万个大气压下,可以在260K(约-13.15摄氏度)时实现超导电性,成为超导临界温度的最高纪录,而氢化镧也被视为迄今为止最接近室温超导的材料方向。

悬而未决的神秘材料


  关于这项“首次实现室温超导”的研究,作者迪亚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份改变游戏规则的论文,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新基调。”
  但为了制造这种超导体,科学家们不得不将两颗钻石对顶砧间的物质挤压到每平方英寸近4000万磅的压力,将碳和硫按一比一的比例混合,把混合物碾成小颗粒,然后在注入氢元素的同时将这些小球挤压在两颗钻石对顶砧之间,激光照射在化合物上几个小时,以打破硫原子之间的键,从而改变该物质样品的化学性质和电子特性,由此产生了一种微小晶体,直径约为30万分之一米,虽然在低压下极不稳定,但它是超导的。   这种化合物起超导作用的研究条件极其苛刻,科学家们甚至不清楚他们到底合成了什么化合物,但他们表示正在开发新的工具来弄清楚这种新超导物质的特性,并且乐观地认为,一旦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们将能够调整组合成分,使化合物即使在较低的压力下也能保持超导稳定性。
  研究人员表示,即使压力能降低一半,比如100GPa,达到亚稳定状态,也将使工业化应用成为可能,例如更精确的磁传感器可用于矿产勘探,也可以用于检测大脑脑神经元的放电,此外还可以制造新的数据存储材料。
  未来,如果这些材料能从微小的加压晶体扩大到更大的尺寸,不仅能在室温下工作,而且能在常规环境压力下工作,那将是一个更深刻的技术转变,人类将正式迈入室温超导时代。
  新发现的“神秘”超导材料,温、压极限会达到什么程度?在如此高的临界温度下实现超导,其工作机理又是什么?真正有趣和重要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有待进一步解析。

解析人类第一次“室温超导”实验


  针对这项超导研究最新进展,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科普作家罗会仟介绍了超导研究领域的一些相关趣事和趋势。
  罗会仟表示,很明显,纪录是再次刷新了,但其研究思路其实并不具有太多颠覆性,不值得我们太过震惊。
  这一类相关研究大概是从2015年就开始了,即上文提到的德国物理学家米哈伊尔·埃雷梅茨研究小组提出的硫化氢材料,约在220万个大气压下,把超导临界温度纪录提升到了203K。
  “在高压下测出来的数据质量通常非常差,首次出现203K的纪录争议很大。大家不相信到什么程度?当时我是亲身经历的,那位德国的老教授在一场国际大会上做报告,会场下面约有100多位业内人士,没有一个人提问,什么意思?大家默认这个结果可能是假的,行业对于这种夸大的假报道已经特别疲劳,甚至懒得问了。”罗会仟回忆道。
  但后来经过验证,2015年德国团队能实现203K的超导确有其实,在此方向上,2019年美国科学家马杜里·索马亚祖鲁进一步在260K实现超导电性。今天这篇刊登在《自然》封面的研究,和此前两种材料相比很类似,研究思路并没有太大区别,它唯一的重要性就是把临界温度纪录又提高了。
  “大家总会有一种想法,就是我们要去破纪录。这项实验需要高达250万个大气压,更高的压力才能实现更高的超导临界温度,区别就是他们在原先氢、硫元素基础上,又加了碳元素进去,至于形成了什么,现在还不知道。但这篇论文从投稿到接收刊登只用了10天时间,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报告中的数据质量非常好。他们同时展示了对全新超导材料电的测量、磁的测量乃至光谱的测量分析,如此高压下测量这些数据是非常难的,全世界没几个团队能做到,而且他们刷新了一个新纪录。”罗会仟表示。
  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铜氧化物超导体为实现室温超导带来了希望,但经过30多年的研究,其在常压下134K,高压下164K的临界温度很难进一步提高,而且非常规超导机理至今仍不甚明晰。另一方面,根据BCS理论,人们预期如果在高压下能获得金属氢或高度富氢材料可能会实现高温甚至室温超导,成为了研究热门。
  其实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也有新的相关进展,他们克服了高压技术难点,通过在70微米的钻石对顶砧台面上采用氨硼烷作为氢源,利用激光加热使其分解产生氢气并与放置在金刚石对顶砧压腔内的镧(La)金属薄片反应,在165GPa压力下,得到了临界温度为240-250K的近室温超导材料。

  这个实验不仅成功重复了之前德国和美国研究组发现的氢化镧高温超导体,而且还发展了利用金刚石对顶砧开展百万大气压高压下的原位激光加热与标准四电极电阻测试技术。
  “这个研究方向的竞争是很激烈的。”罗会仟介绍,这类金属氢或高度富氢材料超导研究的挑战非常多,要克服的第一关就是元素的结合,比如实验中提到的碳、氢、硫,氢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要冷却到很低的温度变成液体,这种状态还要装进样品里面去,而且金刚石顶砧平台尺寸是微米量级的,操作精确度和难度可想而知,且稍有不慎氢元素容易造成爆炸,損毁实验设备。
  其次,是合成样品的过程,这些元素并不是单纯的用高压压一下就出来了,这个过程又不能直接用火焰什么的加热,需要用激光透过金刚石折射对样本进行加热,在高压下同步掌控温度变化进行合成观察。
  第三,合成之后其实还不知道有没有成功出现超导材料,需要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进行全面的检测实验,以测出数据证明这个材料是合成了,且具备超导体特性。
  “尽管失败率非常高,在这项实验中,他们最终确实合成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超导材料。这类实验,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大概只有三、五家实验室能够做到。在这条室温超导材料里面继续探索,未来有望把压力逐步降低,最终总有一天,我们有希望在这一类材料里面,利用这个材料本身内部的化学压力,或者这个材料本身的结构特殊性,就能够达到室温下稳定的超导材料,不再需要这么高的压力条件,那个时候超导研究的历史性突破就真的实现了。”
  罗会仟认为,从实际意义上考虑,我们对于超导材料的研究,并不只局限于提高超导的临界温度,这只是一个指标,例如这项实验中如此高的特定压力条件,在现实中几乎是无法使用的。其实过去数十年的研究重点,科学家们最希望找到的是实用化的超导体。
  最理想的结果,这个材料在常温常压下能用,或者在一定低温下也无所谓,关键是得好用,例如在液氮环境下工作,是可以接受的。而之所以超导材料目前的应用依然十分有限,一个原因是我们光提高这个多少K的超导临界温度是不够的,涉及到产业使用还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要做成电缆线,需要各种弯曲拉伸,或者做成线圈,金属材料可以随便用,但高温超导材料可能折一下就碎了。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把超导材料变得好用,以及能够跟金属材料复合,物理学家做了很多的事情来提升它的物理特性。

  “在超导应用中最贵的部分并不是超导材料本身,而是因为高温超导材料本身机械性能、力学特性等不太好的地方,我们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投入进行弥补,其附属的材料与合成工艺可能比超导材料本身还要贵,超导仅有一个指标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罗会仟解释道。
  如果更先进的室温超导材料得以实现,其对各行业的颠覆性十分值得期待,罗会仟简要介绍了几个相关的重要领域。
  比如,医院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在强磁场下可以实现对大脑中单个神经元级别的超高分辨率;实现无能量损耗的超导输电和储能系统;发展能量更高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在移动通讯领域用性能更好的滤波器;促进太赫兹侦测技术发展;研发新一代的超导量子计算机;人们出行能甚至可能乘坐达到600公里以上时速的超导磁悬浮列车。
  自1911年,荷兰科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用液氦冷却汞发现超导电性,至今已跨越109年,科学家们为追逐“室温超导”梦一直孜孜不倦。以今天为起点,下一个百年或许将愈发激动人心。
其他文献
多吃色彩鲜艳的各种果蔬、豆类、纤维食品让肠道的有益细菌饱餐一顿  古埃及人有专门保护肠道的神灵。他们在制作木乃伊过程中,需要把肠道取出来,把它装在特制的罐子中,由一个叫Qebhesenuef的神灵来保护,以供来世。  而古希腊人早就知道人的情绪是由肠道来主宰,而不是心脏。他们知道人的一切情绪其实都是来自肠道。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肠道中有着庞大的神经网络,直接与大脑相通。肠道中的神经元大约有一亿。
公元1996年,丽江古城613岁。古城石桥流水,小院人家,水轩窗棂下赋诗作画,天井竹梅间抚琴吹笛,一幅空谷飘逸又不脱世俗的小城画卷……这一年的2月3日,突然袭来的七级大地震撕碎了画卷。然而,灾难面前,古城、文化、纳西人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升华。现在的丽江与大地震前的丽江面目全非,经济和旅游的繁华已经掩盖了纳西古城真实的一面。  一个民族和一个人一样,最能反映其心灵世界、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是突发事件。民
众所周知,人类大脑的海马区主要负责短期记忆和学习功能,比如反复记忆一个单词或某件事,海马体就会将这些信息转存入大脑皮层,成为永久记忆里的一部分。  美国著名国家实验室之一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LLNL)研发的薄膜电极,现已投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
中华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全球化的今天,其卓异独具的审美价值日益为全世界所认同。系统呈现5000年(裴李岗和河姆渡文化遗存已有七八千年)中华艺术的精彩内容,弘扬中华艺术的恢宏精神,总结中华艺术的基本规律,传承中华艺术的宝贵财富,开启21世纪中华艺术新的锦绣篇章,应该说是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当时的院长李希凡先生牵头,集院内及全国各艺术门类数
进入2020年,饱受制裁的伊朗经济再次出现动荡,本币里亚尔兑美元跌至270000:1,进入2020年以来对美元汇率贬值累计至100%。而2019年,我在伊朗和卢彦祖见面时,里亚尔对美元汇率还是120000:1,货币贬值惨不忍睹。因伊朗媒体也传出政府禁止本国民众购汇的消息,一时间,西方再次传出“伊朗要不行了”的声音。不过自2018年特朗普重启对伊制裁后,伊朗要垮的声音就没停过,可伊朗从政权到民众都活
人形机器人Tesla Bot  马斯克也要造双足机器人了!在特斯拉AI日上,人形机器人Tesla Bot正式面世。  “相比波士顿动力的Atlas等主要围绕硬件做突破,特斯拉机器人在AI和芯片上,又做出了新的突破。未来不排除软硬合一,直接诞生下一代产品。等那时中国再去追赶,或许为时已晚,因此国内机器人产学研和有力部门还需尽快行动。”浙江之江实验室PI研究员、前本田技研先端中心研究员、大阪大学博士、
位于馬达加斯加的3D打印学校  “当初我从中国农村被美国家庭收养,并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现在我也希望更多人可以接受到好教育。”  这是 21 岁的湖北女孩吴楚慧建设世界上首个 3D 打印学校的初衷,她的英文名字叫玛姬格鲁特,目前是非营利组织 Thinking Huts 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商业管理专业大四生。  本次她建设的 3D 打印学校,位于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设计面积为
穆巴拉克  埃及前總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在开罗去世,终年91岁。  他曾在埃及执政长达30年,2011年2月11日辞职。当初很少有人料到他能在埃及政坛驰骋如此之久。  1981年埃及总统萨达特遭到暗杀后,当时并不特别著名的穆巴拉克继任总统。  萨达特在开罗阅兵时被伊斯兰激进分子开枪打死。当时穆巴拉克就坐在萨达特旁边,但是他侥幸逃脱。  自穆巴拉克担任总统后,他经历过6次对他的未遂刺杀。最惊
新闻出版总署公布违规出版物发行单位    据新闻出版总署消息,9家出版物发行单位因销售盗版等非法出版物被记入违规发行档案并公之于众。2005年6月,针对各地出版物发行场所时有违规经营,贩卖非法出版物等痼疾,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建立出版物发行单位违规档案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今后每季度末,各省级新闻出版局向总署集中报送一次违规发行单位名单,总署据此建立专项档案,并将违规者在媒体上进行曝光。  
上次是馬斯克Neuralink公司实现了猴子用意念控制光标打游戏。这次,斯坦福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布朗大学等团队用BCI实现了瘫痪患者将脑中的“笔迹”转化成屏幕字句。  “这项研究代表了BCI和机器学习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相关研究正在揭示人脑如何控制像通讯这样复杂的过程,为改善神经损伤和瘫痪者的生活提供了重要基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科学计划主任约翰恩盖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