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转移能力、企业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en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转移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并逐渐成为推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因此,如何提升知识转移绩效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课题,引起了学术界、企业界与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保障知识由知识源向吸收方顺利转移,一方面知识源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转移能力,另一方面吸收方应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国内外学者已从母子公司、企业联盟、企业内部各部门等角度对知识转移能力和吸收能力进行了整合研究。然而,校企间的知识转移作为知识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有学者对其知识转移能力和企业吸收能力进行过专门研究。校企间知识转移在诸多方面有别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有着鲜明的自身特征(例如,高校相对于企业来说拥有更多高素质的研发人才、高校更注重于理论研究而缺乏实践经验等),因而现有研究成果无法直接用于指导校企间知识转移实践工作。在中国由工业“生产大国”向“创新型国家”过渡的关键时期,亟需提升中国高校与企业知识转移效率。因此,明晰高校知识转移能力、企业吸收能力与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揭示它们之间的作用过程和机理,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高校知识转移能力由哪些维度构成,与企业吸收能力有着怎样的相互关系?(2)高校知识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是通过何种路径来施加这些影响?(3)企业吸收能力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变化的同时又如何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影响?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从高校知识转移能力和企业吸收能力入手展开分析,通过对现有知识转移、吸收能力、知识转移能力以及校企知识转移相关文献进的回顾分析,以及对一个医药行业的校企知识转移案例的深入研究,初步构建了高校知识转移能力、企业吸收能力与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的构念模型。针对上述理论构念模型,本文提出了11个研究假设,并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全国的985、211高校及其它普通高校选取了50所作为调查对象,最终取得306份调查问卷。运用SPSS16.0对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统计结果验证了知识转移能力由知识存量、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整合能力五个维度构成;对问卷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在11个假设中,仅1个假设未通过验证,即知识存量对知识转移绩效没有显著影响。最终通过理论分析、案例研究以及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高校知识转移能力主要由知识存量、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整合能力五个维度构成。五个维度中的某几个维度可根据情况进行搭配使用,构成了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能力组合,主要包括:松散型知识转移能力组合、半松散型知识转移能力组合以及紧密型知识转移能力组合。2、高校知识转移能力属于一种动态能力,会根据吸收能力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吸收方企业吸收能力较弱时,高校应当采取紧密型的知识转移能力组合;当企业吸收能力较强时,高校应当采取松散型的知识转移能力组合。3、高校知识转移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知识转移是一个长期工程,当企业吸收能力较低时,高校可代替企业直接对被转移知识进行应用。在高校代替企业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企业获得了近距离跟随高校进行学习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类似于“干中学”或者“互动中学”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使企业吸收能力得以快速提升。4、知识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知识转移能力通过两个渠道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影响。一种是直接影响,即知识转移能力作为吸收能力替代能力直接对新知识进行应用,从而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影响;一种是间接影响,即通过影响吸收能力来提升知识转移绩效。5、企业吸收能力在高校知识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高校知识转移能力在直接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的同时,还通过第二条路径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影响。高校知识转移能力首先对企业吸收能力产生影响,然后再通过企业吸收能力影响知识转移绩效。在这一路径中,企业吸收能力起到了中介的作用。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高校知识转移能力维度进行了准确划分根据校企知识转移特点,对高校知识转移能力维度进行了更为准确的划分,深化了原有知识转移能力的研究。以往知识转移能力的研究都以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为研究对象,尽管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和校企之间的知识转移存在一些共性,但校企知识转移有很多自己特点。例如,高校知识以理论知识为主,高校进行知识转移的目的可能更为复杂等。这些特性塑造了高校知识转移能力独有的维度特性。和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设置了“学习能力”这一维度。高校的知识是由实验室创造的理论知识,多数未经过实践检验,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实践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来消除这些问题,以不断完善知识。2、剖析了高校知识转移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动态作用过程与机理已有对知识转移能力和吸收能力研究的多数文献仅仅运用时点数据(例如问卷调查)进行研究或运用纯理论推理进行研究。显然这些研究方法无法反映出变量之间的真实动态联系,更无法揭示变量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已有文献均认为知识转移能力是静态的,无论外界条件如何变化,知识转移能力的组合是固定不变的。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缺憾,本文采用了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更为全面系统的揭示了两者的关系。通过研究后认为,知识转移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会根据吸收方吸收能力的变化而变化,调整其维度组合来应对吸收能力的变化。这一发现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知识转移能力,将知识转移能力由一种静态能力延伸为动态能力,动态揭示了高校知识转移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影响过程,为更为深入研究理解知识转移能力和吸收能力提供了重要参考。3、构建了高校知识转移能力组合体系本文提出的高校知识转移能力组合思想,为高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转移能力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吸收方企业的吸收能力偏低而无法有效运用新知识时,高校应该采用紧密型知识转移能力组合;当吸收方企业吸收能力较强时,高校应该采用松散型知识转移能力组合。同时,这一思想也为更深入研究知识转移能力的动态性提供了重要参考。4、拓展了知识转移能力与吸收能力之间关系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知识转移能力仅仅作为吸收能力的补充能力而存在。但本文的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均证实,知识转移能力作为吸收能力的补充能力存在的同时,还对吸收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这一研究结论拓展了已有文献关于知识转移能力是吸收能力补充能力的结论,还原了知识转移能力在知识转移中的真正作用,为更全面认识两者关系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一结论也拓宽了吸收能力的提升渠道。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吸收能力的提升方法局限于企业研发、培训等几种方式。而这一结论启示我们存在另外一种提升吸收能力的渠道,即通过知识源的知识转移能力可以提升吸收能力。5、拓展了知识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渠道现有关于知识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影响的研究,均从知识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直接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有文献研究母公司的知识转移能力在向海外子公司进行知识转移时对绩效的直接影响;也有文献研究在汽车行业联盟内部知识源的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直接影响。而本文则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知识转移能力影响吸收能力进而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的角度进行研究,结果验证了该路径的存在。
其他文献
一、目前集体土地上房屋权属登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组织机构和人员缺乏保障,权利人申请权属登记积极性不够。中央实施农民减负政策后,对集体土地上房屋权
随着慕课的快速发展,相应的著作权问题也随之而来.通过本文选择的九份慕课服务协议研究样本可以看出,慕课平台提供的服务协议皆为格式合同,包括点击合同与浏览合同两类,其版
小产权房的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尤其是在房价高涨的一线城市。据统计,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国小产权房面积就已超过66亿平方米。如何解决小产权房问题,不仅考量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
目的尿瘘修补术后伤口及管道的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在为2017年1月~2018年3月所收治的88例尿道下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儿伤口及管理
研究猪肝来自某肉厂1000例屠宰猪。根据颜色梯度分为四组,即:A组,深褐色;B组,红褐;C组,黄褐色;D组,土黄色。分别进行品质、风味、组织化学、营养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揭示猪肝颜色梯度与其品质
在“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的“大数据与智慧校园”分论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济济一堂,共商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校园发展之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Learning部门主席丹尼尔·布尔戈斯教授是拉里奥哈省国际大学(UNIR,www.unir.net)的工程总监、研究与科技(UNIR研究)学院副院长.此外,他还领导网络学习和
青岛市近日出台2011年至2013年的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将降低经济适用房申请“门槛”,未来3年,经济适用住房的收入线标准由上一规划期月均1277元调整至月均1864元;住房线标准由上一
在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开展了以课题研究式教学为主的改革探索.该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调动了研究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一、宅基地用地现状与管理困境1.一户多宅据调查,由于建旧不拆新、继承房屋等原因,湖北省约15%的农户"一户多宅",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甚至高达40%以上。2.超标建房《湖北省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