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依然存在课堂沉闷,效率低下的问题;部分学校教师局限于中考的考试项目,考什么就练什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主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立足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终极目标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兴趣;习惯;全面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2.007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无论在手段上,还是在理念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将体育纳入中考总成绩的政策,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我们改进。本文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评价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有关,另一个方面也跟相关教师自身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结合本人的点滴体会,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准备立足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高度,谈谈对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思考,请教于同仁。
1 问题的提出与剖析
问题1:课堂教学沉闷,效率低下。
剖析:部分教师依然沿袭陈旧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学机械、单调,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问题2:围绕中考的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内容单一,训练乏味。
剖析:急功近利,“分数至上”,置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于不顾。
小结:课堂沉闷、专练考试项目这些做法,其后果至少有两个:一,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被压抑,从而影响到锻炼习惯的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没能提高,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沦为空谈;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很受局限,难以将体育和其它科目的知识融会贯通,难以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问题的解决与建议
针对上面问题,结合学情,本文认为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2.1 深入学习新课标,提高教师的素养
教学中造成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低下,学生兴趣不高,习惯没有养成等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受教师自身素质的制约。至于存在部分教师把中考的考试项目当做指挥棒,偏执于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忽视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等现象,也和教师的素质不无关系。
新课标的出台,正是针对以上这些“病症”下药的。新课标倡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建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无疑为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开创生动活泼、丰富有效的课堂,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指明航向。新课标从理念到具体的操作,都给我们广大教师指引,有必要虚心学习。
当前,我们要摒除旧的落后观念、习惯,学习新的科学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形成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要求我们要继续深化对新课标理论的学习,让教师对科学理论形成系统的认识,同时,注意通过有效的监督制度,让教师把这些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的具体某一节课中去。
2.2 凸显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打破以往的以教材为本、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个性,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尊严感强,富有好奇心,但注意力不能持久,针对这些特点,可从以下几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1创设民主和谐课堂
所谓“尊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老师,喜欢我们的课堂。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对人格尊严很敏感的时期,教师要注意在课堂内外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多鼓励表扬,对于表现不足的学生,多点耐心和爱心。与此同时,教师自身良好的言谈举止,加上教学中规范、娴熟的动作示范,配以生动、优美的语言讲解,也会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提高课堂交流的质量。
2.2.2 注意导入的新颖性
经常采用开门见山、循规蹈矩式的导入,往往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导致他们注意力的下降。可采用故事导入、游戏导入、问题导入等形式,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如在教学短跑时,可以先抛出问题: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逐步进行练习,激发他们的兴趣。
2.2.3发挥游戏与竞赛的作用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参与,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过程中,适当把游戏和竞赛结合起来,让课堂变得既有趣,又富于刺激,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自主与合作的独特作用,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另外,由于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导致学生疲劳,因此,要注意采取适当变换游戏的方法,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
2.3 “双管齐下’,养成锻炼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育没有别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课堂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因此,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锻炼的习惯,实现终身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最终的目标。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体育锻炼的发现与培养,体育锻炼动机的确立,锻炼行为的不断重复与坚持,身体锻炼需要的产生,深刻的认识,习惯的形成。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有必要“双管齐下”,多渠道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分别是:课内规范的指导训练与课外严格的实践相结合;学校的教育要求与家庭的引导监督相结合。
教学中应该选取一些价值高、实用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通过一个或几个周期严格规范的教学、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其中的知识技能;然后再通过指导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锻炼计划,在家长的监督引导下,坚持长期实施。只要持之以恒,悉心培养,就能帮助学生发展运动的爱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3 合理定位中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级将体育“两项”考试纳入中考总成绩,主要是想通过此举,改变以往忽略体育教学,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局面,让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全面发展。
毛泽东曾说过:“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强健的体魄,是发展智力和道德的物质基础,这是不可置疑的真理。因此,初中阶段除了其它文化科目的学习,有必要重视体育的教学,让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去把学习搞好,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等等之间的互相促进。
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应试与素质的辩证关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应试是一种促进的手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素质。但不宜为了考试,将体育教学局限于某些项目的教学与训练,否则会让学生陷入枯燥的训练,扼杀学习体育的兴趣,更谈不上习惯的培养;同时,也会忽视基础内容的教学,导致学生体育基本功的欠缺。
另外,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细化到具体的教学当中,注意“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注意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从以下几点实施。
3.1 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
如通过耐力、力量等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通过对抗性的项目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通过多人参与的项目例如篮球、足球、接力跑等,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能力。
3.2 渗透德育
体育涉及面广,在德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如通过了解北京奥运、广州亚运等重大比赛,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在长跑等耐力项目运动中进行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教育;通过球类比赛和竞赛性游戏,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和公平竞争的意识。
3.3渗透美育
教师在教学中规范、娴熟的动作示范,配以生动、优美的语言讲解,以优雅的行为、朴实的生活、整洁的衣着、正派的作风,行走坐卧等外在仪表和进步的思想、创新的意识等丰富的内涵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对早操、健美操、武术等内容的学习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观摩体育赛事中,利用学生对明星的崇拜心理,进行健美教育等。
3.4 注意跨学科的融合
丰富多彩的生活有赖于不同学科、文化的相互共融,相互促进。将体育与其它学科、文化知识进行整合,不仅能极大发挥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而且能帮助学生将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发展他们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引导学生把体育和语文阅读写作联系起来,通过阅读有关体育的资料拓展视野,并将体育运动的题材运用到作文中,无疑能拓展学生作文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再如,在学校运动会中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编排体操节目,将音乐与体操结合,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进行体操表演,同时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地将新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进而帮助学生培养长期锻炼的习惯;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学科的渗透、共融,丰富教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以及知识结构的完善优化,向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终极目标人才迈出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2] 颜军.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学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
(广东省开平市东河中学)
关键词:兴趣;习惯;全面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2.007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无论在手段上,还是在理念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将体育纳入中考总成绩的政策,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我们改进。本文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评价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有关,另一个方面也跟相关教师自身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结合本人的点滴体会,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准备立足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高度,谈谈对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思考,请教于同仁。
1 问题的提出与剖析
问题1:课堂教学沉闷,效率低下。
剖析:部分教师依然沿袭陈旧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学机械、单调,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问题2:围绕中考的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内容单一,训练乏味。
剖析:急功近利,“分数至上”,置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于不顾。
小结:课堂沉闷、专练考试项目这些做法,其后果至少有两个:一,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被压抑,从而影响到锻炼习惯的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没能提高,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沦为空谈;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很受局限,难以将体育和其它科目的知识融会贯通,难以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问题的解决与建议
针对上面问题,结合学情,本文认为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2.1 深入学习新课标,提高教师的素养
教学中造成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低下,学生兴趣不高,习惯没有养成等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受教师自身素质的制约。至于存在部分教师把中考的考试项目当做指挥棒,偏执于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忽视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等现象,也和教师的素质不无关系。
新课标的出台,正是针对以上这些“病症”下药的。新课标倡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建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无疑为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开创生动活泼、丰富有效的课堂,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指明航向。新课标从理念到具体的操作,都给我们广大教师指引,有必要虚心学习。
当前,我们要摒除旧的落后观念、习惯,学习新的科学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形成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要求我们要继续深化对新课标理论的学习,让教师对科学理论形成系统的认识,同时,注意通过有效的监督制度,让教师把这些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的具体某一节课中去。
2.2 凸显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打破以往的以教材为本、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个性,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尊严感强,富有好奇心,但注意力不能持久,针对这些特点,可从以下几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1创设民主和谐课堂
所谓“尊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老师,喜欢我们的课堂。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对人格尊严很敏感的时期,教师要注意在课堂内外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多鼓励表扬,对于表现不足的学生,多点耐心和爱心。与此同时,教师自身良好的言谈举止,加上教学中规范、娴熟的动作示范,配以生动、优美的语言讲解,也会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提高课堂交流的质量。
2.2.2 注意导入的新颖性
经常采用开门见山、循规蹈矩式的导入,往往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导致他们注意力的下降。可采用故事导入、游戏导入、问题导入等形式,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如在教学短跑时,可以先抛出问题: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逐步进行练习,激发他们的兴趣。
2.2.3发挥游戏与竞赛的作用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参与,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过程中,适当把游戏和竞赛结合起来,让课堂变得既有趣,又富于刺激,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自主与合作的独特作用,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另外,由于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导致学生疲劳,因此,要注意采取适当变换游戏的方法,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
2.3 “双管齐下’,养成锻炼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育没有别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课堂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因此,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锻炼的习惯,实现终身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最终的目标。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体育锻炼的发现与培养,体育锻炼动机的确立,锻炼行为的不断重复与坚持,身体锻炼需要的产生,深刻的认识,习惯的形成。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有必要“双管齐下”,多渠道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分别是:课内规范的指导训练与课外严格的实践相结合;学校的教育要求与家庭的引导监督相结合。
教学中应该选取一些价值高、实用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通过一个或几个周期严格规范的教学、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其中的知识技能;然后再通过指导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锻炼计划,在家长的监督引导下,坚持长期实施。只要持之以恒,悉心培养,就能帮助学生发展运动的爱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3 合理定位中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级将体育“两项”考试纳入中考总成绩,主要是想通过此举,改变以往忽略体育教学,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局面,让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全面发展。
毛泽东曾说过:“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强健的体魄,是发展智力和道德的物质基础,这是不可置疑的真理。因此,初中阶段除了其它文化科目的学习,有必要重视体育的教学,让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去把学习搞好,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等等之间的互相促进。
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应试与素质的辩证关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应试是一种促进的手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素质。但不宜为了考试,将体育教学局限于某些项目的教学与训练,否则会让学生陷入枯燥的训练,扼杀学习体育的兴趣,更谈不上习惯的培养;同时,也会忽视基础内容的教学,导致学生体育基本功的欠缺。
另外,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细化到具体的教学当中,注意“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注意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从以下几点实施。
3.1 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
如通过耐力、力量等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通过对抗性的项目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通过多人参与的项目例如篮球、足球、接力跑等,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能力。
3.2 渗透德育
体育涉及面广,在德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如通过了解北京奥运、广州亚运等重大比赛,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在长跑等耐力项目运动中进行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教育;通过球类比赛和竞赛性游戏,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和公平竞争的意识。
3.3渗透美育
教师在教学中规范、娴熟的动作示范,配以生动、优美的语言讲解,以优雅的行为、朴实的生活、整洁的衣着、正派的作风,行走坐卧等外在仪表和进步的思想、创新的意识等丰富的内涵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对早操、健美操、武术等内容的学习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观摩体育赛事中,利用学生对明星的崇拜心理,进行健美教育等。
3.4 注意跨学科的融合
丰富多彩的生活有赖于不同学科、文化的相互共融,相互促进。将体育与其它学科、文化知识进行整合,不仅能极大发挥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而且能帮助学生将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发展他们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引导学生把体育和语文阅读写作联系起来,通过阅读有关体育的资料拓展视野,并将体育运动的题材运用到作文中,无疑能拓展学生作文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再如,在学校运动会中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编排体操节目,将音乐与体操结合,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进行体操表演,同时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地将新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进而帮助学生培养长期锻炼的习惯;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学科的渗透、共融,丰富教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以及知识结构的完善优化,向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终极目标人才迈出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2] 颜军.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学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
(广东省开平市东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