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冷淡:疏离还是回归?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过激的行为问题、扰乱集体的破坏行为和哗众取宠的捣蛋行为,用一下集体冷淡也未尝不可,但并不适用所有的情境,比如,孩子本身就有人际交往退缩的倾向,集体的冷淡会使问题更严重。这种方法不能被滥用。
  被集体冷落排斥,会让人孤独焦虑,甚至恐惧,有的还会引发攻击性行为。同伴团体能满足儿童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在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儿童独立性的逐渐增强和社会性的不断增加,儿童在团体中的地位、儿童是否被同伴团体接纳等因素就开始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失去集体的接纳,暂时不再得到他人的注意时,会产生孤独焦虑,甚至恐惧。这种被冷落的感觉在心理学上叫“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具体来说,社会排斥是个体由于缺乏对团体必要和足够的贡献,或违反团体的行为规则,或自身形象不佳,或带有某些不受他人欢迎的人格特征而缺少人际吸引力,不被这一重要团体所接纳,从而遭到排斥、驱逐的人际互动现象。美国心理学教授Nathan DeWall等人的心理学实验显示,“在所有的实验中,那些事先经历了社会拒绝的被试,即被评价为个性孤独、难与他人相融的人,都会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模式,这意味着,那些感到被别人抛弃的人,他们会将他人的中性行为视为敌对,也将在人际互动中更具攻击性。”先遭他人排斥,然后对他人充满敌意,最后以暴力面对人际困境,可以说,这是许多校园杀手共有的心理历程。
  社会排斥对被排斥者的自我人格易造成伤害。研究表明,受排斥的被试更多表现出失控行为,更易气馁,更难于抵制干扰,而且,被排斥者还会产生一些无意识的自我损害行为(self-defeating behavior),如选择具有高风险的行为,选择不健康的行为等等。
  社会排斥可导致人际关系的重构行为。有研究表明,并非人一旦被社会排斥后,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不可救药。心理研究者从社会关系需求的角度提出这样一个假设:社会排斥导致人际关系的重构行为。按照该假设,社会排斥激励了个体的人际关系重构动机,可以导致被排斥的个体更积极地与新的关系资源进行交流、互动,进而形成密切的关系。社会排斥增强了与新的潜在关系资源进行社会联系,并与其形成亲密人际关系的动机。暂时的隔离将使学生对这种“不一样”的待遇非常敏感,心理上产生的大震动,可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会被集体冷淡?到底犯了什么错误?错在哪里?从而期待新关系来临。
  重建新的形象需要技术与关系的支持。被排斥、被冷落的个体,能否重新建构自己新的人际关系,不仅与他们的动机、态度有关,更与他们是否懂得如何去建构,以及周围人是否会给予接纳有关。在这个节点上,集体是否给予其软着陆的机会,至关重要。
  策略提升:
  1.要事先制定规则。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被集体冷淡,“隔离”的措施也要向学生讲清楚。
  2.要有时间限制。当孩子明白集体冷淡的方式和时限时,不会只把目光聚焦于孤独恐惧本身,而会思考为什么受到如此的境遇。
  3.在规则制定之后,当学生违反规定时,要先平静地预先警告,给他一个自我补救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一个将受冷淡的心理准备,降低其心理恐惧感。
  4.在警告无果的情况下,执行规则时,要明确地告知集体行动的原因和期待。明确暂时冷淡的目的,保持集体行为,而非私下个体间的排挤。要从学生的主观感受去理解当事人,注意各类学生中可能具有过度敏感的倾向,避免引发不良的互动,诱发积极的互动。集体要保持一致,并坚持原则。如果大家的态度不坚定,就可能使原先所制定的规则失去约束力。
  5.当约定的时间到了,要趁热打铁地引导,询问学生是否明白自己受到冷遇的原因,引导其规范后续行为。
  6.不可滥用,否则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排斥,常用此招,也会失去威慑的效果。
  7.集体冷淡的情境中,教师忌大声严厉指责呵斥,否则会成为压倒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8.要激发学生内在需要满足的动机。珍惜、激活、发掘其内在的积极性。
  9.群体的氛围至关重要。否则,易产生同学排挤等不良后果。
其他文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子飘香的夜晚,浓淡不匀的桂花香雾在熟悉的校园悠闲地弥漫着。仰头望去,教学楼四楼的高三(10)班,却因初进高三的气氛紧张着,激动着,灯光如昼。埋首自习的学生们,有没有也嗅到这醉人的花香?  这学期,我们班新加盟了历史张老师和地理吴老师,这两位老师也曾是我这个班主任的黄金搭档,我们曾联手创下了赫赫战绩,可学生们对他们还不够了解,还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而包括我在内的四位元老级
期刊
“老班,不好了,不好了,教室全淹了!”一大早,几个早到校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簇拥到我身边。  “教室,全淹了?”我一脸疑惑。  “真的,真的,教室里全是水!”晓晓急切地说道。  我快步走到教室,教室前后门都已打开,所有桌子腿和椅子腿,无一例外地浸泡在约10厘米高的水里,整个教室水汪汪一片。我站在教室后门口,尽量往前伸长胳膊,手尖好不容易碰到后黑板旁的日光灯开关,“啪——”,居然没反应——停电了,真是
期刊
常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不改正自己的某个问题,你将出现……结果”,尽管“苦口婆心”,尽管“爱心满怀”,但效果总是乏善可陈。曾以为是自己“口才”不够,是学生们“不可教诲”,直到见到这份跟踪统计的数据:从“原因”发展到“结果”大约需要6 10年的时间。学生在我们身边一般是3年,最多6年。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说的“将出现”的结果,学生难以见到。所以,老师的推论又有何相信的理由?尤其是那些易
期刊
我认为,处理女生之间鸡毛蒜皮的矛盾,有两个基本原则: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做“和事佬”,少涉入,超然一点,而在那些矛盾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要深入具体地予以面上的指导,不可忽视。我感觉朱老师第一点做得不错,第二点做得不够。  有些女生之间的矛盾真的是鸡毛蒜皮,而且无穷无尽,教师如果过于热心,深入其中费心思费唇舌,企图一个一个化解那些矛盾,那就可能会陷进去,做大量的无用功,最后还里外不是人。比较
期刊
学生时代,我是一个目空一切的桀骜少年,而老班则年富力强,身怀多种“镇妖法宝”,两人十多年前在某个海边小城的农村普通中学相遇。他这个“60后”,在我的印象里,具备“60后”人的普遍特点:讲原则,重规矩,说一不二,厉行禁止,像个封建家长。由于师生出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交往中总有许多不愉快,有那么几件事从上高中时就在我心里疙疙瘩瘩的,有几年一直耿耿于怀。  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第一,
期刊
不可企及的职称  说实在话,作为一名教师,谁不希望自己是一名优秀教师?然而,以一定的尺度来衡量教师,毕竟优秀的教师只能是少数,因此,许多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教师群体中的“中等教师”,成为了教师群体中的大多数,我的朋友老张就跟我谈到了作为一名中等教师的心酸:  我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至今还是中级职称,我的同学有的工作分配在城里,有的在发达地区,早就是高级职称了,想到这,心里就觉得酸酸的。说心里话,我
期刊
在挣扎中寻觅自己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曾怀揣美好走上了教育之路,当我被分配回母校,心中很是失望,环境的恶劣、资源的短缺,让我对教育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向往。  昔日的同学想方设法挤进了大中小城市,往日的朋友或是转行,或是下海,而我却一直生活在农村。交通不便,物质匮乏,平淡如水。时间久了,养成了不争不抢,乐于现状,安于境遇的性子。在学校里,变成了“中等教师”——领导不关注,同事不谈论。  刚
期刊
“积极管理”,是用积极的眼光,用发展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和班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以后,往往会发现这个班级的问题很多,如果只将目光聚焦在问题上,就会摁下葫芦浮起瓢,这个班级永远都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如果班主任被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绑架,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不说,还会给外界和自己都留下这样的心理暗示:这个班问题很多,是个差班。  “积极管理”的工作思路是:把目光聚焦在利好的一面,将不紧迫的
期刊
中等教师专业成长“五线谱”  社会经济学领域有个著名的原理: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其结构便开始由“稳定型金字塔形”向“和谐型纺锤形”(亦称橄榄形或菱形)发展,即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极少数,而中等收入阶层占绝大多数。  教师队伍的结构也是如此。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教育人才只占少数,良知泯灭、品行败坏的“害群之马”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教师处于队伍的中流,没有显赫的头衔,也没有耀眼的光
期刊
辅导理念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人生转折点。校园环境是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个性、脾气、习惯千差万别,难免会在人际交往方面发生矛盾冲突。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学校适应困难等问题。而在一个班集体中,同学间彼此的信任是一个班集体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只有团体成员间有信任感,个体才能感受到安全感。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提高学生人际适应能力是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