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用长远的教育观来培养和指导学生,并能够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素质教育;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那么如何在物理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教育目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演示实验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环节是设置问题,设置问题要讲究针对性、启发性、挑战性、趣味性和明确性。针对性是指在精选学习内容和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启发性是指设置问题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个人经验,提出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产生联想的问题;挑战性指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问题太难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趣味性是指提出的问题应该新颖、奇特而有趣;明确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小而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设计得巧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一般很少被忽视,但观察能力的培养往往不被重视。笔者仅就培养观察能力方面谈几点体会。
1.课堂观察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充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所谓充分观察,就是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分析现象,判断出本质特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由学生逐步思考,分析、讨论,并总结出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
2.课外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平时善于多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的习惯。启发他们练习应用物理规律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例如:路旁的树木、房屋向后倒,这是由于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为参照物;在平稳行驶的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后,仍落回原地,是由于惯性,即由于人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力,仍以原来的速度与车同行等等,都是物理问题。
三、用成功典例激励学生,激发其创造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物理基礎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向同学介绍一些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如何在科学崎岖的道路上攀登,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如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邓稼先,他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在物理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当选择是留在国外安逸的生活,还是回国在建一个完整的实验室的情况下艰苦奋斗时,他选择了后者,他排除万难,1950年毅然回祖国效力,参加和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科学地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潜能、智慧的充分开发。
四、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提高其创造观察能力
物理变化中常常出现许多现象,瞬息万变,因此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很是必要,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视,不要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经常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物理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做试验对其提高物理兴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以及开拓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如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在圣玛丽医院从事疫苗的治疗时,脑中就一直想着“还没有详细研究过的病例”,一次他在实验观察中偶然发现青霉素的分泌物能杀死葡萄球菌,从此开辟了使用药物治疗人类的传染病症的先例,老师在指导实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五、培养创造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因此应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
六、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傳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推行素质教育,以育人为目标,追求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就物理教学而言,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观察、实验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根据物理学科优势重在通过起因和经过,得到什么结果,为身边的生活、科学技术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王泰源. 关于素质教育指导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7,(03):366.
关键词:高中物理;素质教育;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那么如何在物理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教育目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演示实验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环节是设置问题,设置问题要讲究针对性、启发性、挑战性、趣味性和明确性。针对性是指在精选学习内容和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启发性是指设置问题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个人经验,提出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产生联想的问题;挑战性指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问题太难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趣味性是指提出的问题应该新颖、奇特而有趣;明确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小而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设计得巧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一般很少被忽视,但观察能力的培养往往不被重视。笔者仅就培养观察能力方面谈几点体会。
1.课堂观察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充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所谓充分观察,就是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分析现象,判断出本质特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由学生逐步思考,分析、讨论,并总结出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
2.课外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平时善于多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的习惯。启发他们练习应用物理规律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例如:路旁的树木、房屋向后倒,这是由于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为参照物;在平稳行驶的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后,仍落回原地,是由于惯性,即由于人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力,仍以原来的速度与车同行等等,都是物理问题。
三、用成功典例激励学生,激发其创造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物理基礎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向同学介绍一些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如何在科学崎岖的道路上攀登,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如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邓稼先,他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在物理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当选择是留在国外安逸的生活,还是回国在建一个完整的实验室的情况下艰苦奋斗时,他选择了后者,他排除万难,1950年毅然回祖国效力,参加和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科学地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潜能、智慧的充分开发。
四、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提高其创造观察能力
物理变化中常常出现许多现象,瞬息万变,因此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很是必要,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视,不要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经常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物理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做试验对其提高物理兴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以及开拓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如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在圣玛丽医院从事疫苗的治疗时,脑中就一直想着“还没有详细研究过的病例”,一次他在实验观察中偶然发现青霉素的分泌物能杀死葡萄球菌,从此开辟了使用药物治疗人类的传染病症的先例,老师在指导实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五、培养创造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因此应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
六、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傳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推行素质教育,以育人为目标,追求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就物理教学而言,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观察、实验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根据物理学科优势重在通过起因和经过,得到什么结果,为身边的生活、科学技术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王泰源. 关于素质教育指导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7,(0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