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长春:在全面准确深入上下功夫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日前强调,当前,新闻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全面准确深入上下功夫,推动全党全社会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新闻战线一定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他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水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推动新闻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生机活力;加强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坚决反对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低俗新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努力树立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媒介融合下平面媒体运营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平面媒体运营模式创新需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
1、对传播价值链的再造要有充分认识和思想准备。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传媒集团在拓展传媒品种,突破传统传播领域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2、品牌战略应该从认识品牌的核心价值入手。所谓品牌价值的核心实际上是公信力。从传播特性来看,传播本位的变化要求产品必须具有亲和力。不仅要有在本地区的权威报纸,还要有二至三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报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向相近产业拓展。
3、把竞合理论运用到传播理论的再造中。一方面,在信息海量涌现的今天,媒介竞争要求内容为王。另一方面,传播渠道制约传播效果,媒介竞争也要求渠道为王。
4、使平面媒体一次性传播变成增值性传播。
5、避免形式主义和只有某种传播模式的僵化思想。我国发展阶段不同的特质,使我们可以寻找到不同发展机会,各自在不同平台上演出精彩节目。(江作苏/《新闻前哨》)
民生新闻的发展与转型
深刻地思考当前的时代特征以及民生新闻面临的现实困境,对民生新闻的发展与转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当前时代有以下特征:1、社会的有机化,引发“危机共尝”效应:任何局部危机都有可能迅即转化为整体危机。2、世界一体化,消减着局部与个体力量,有时使人们在大势面前感到失控、无助与沮丧。3、传播技术革命带给人们更加丰富资讯的同时也造成“信息过载”的压力和困扰。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的发展要:1、从立足于信息发布权到立足于信息解释权。补充人们不对称的社会认知中的关键论据性信息,给人们一种观察社会的框架、把握事务的逻辑、判别是非的标准。2、从意见的表达者到意见的平衡者,媒体专业责任就是实现社会表达的意见平衡、关系的平衡,设置情绪的平衡。3、从“社会守望者”到“社会对话组织者”:传播领域“游戏规则”的改变。媒介要成为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实现更加开放的媒介运作的模式,实质就是实现传播权利的让渡。共赢而非共谋的媒企体系报业考核评价标准创新。
(喻国明/《新闻与写作》)
塑造全媒体化下的
学术期刊新品牌
塑造全媒体化下的学术期刊新品牌,将是学术期刊及其编辑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从目前来看,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各学术期刊的共识,各种学术信息纷纷上网,并被广泛查询应用。但是,这种信息上网,还仅仅停留在将纸质学术期刊原封不动地搬上网络,各学术期刊很少建立起独立期刊网站。建立学术期刊网站有诸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将期刊的编辑平台、质量评价体系等植入到网站中,将网站打造成为期刊发展的复合型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打造学术期刊的新品牌。在纸质期刊发展中,由于发行渠道和受众面窄,学术期刊只能凭借多年的积累和人际传播方式形成学术品牌。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在信息化浪潮和全球化的趋势下,无论是有着数十年发展的老期刊,还是新锐期刊,如果不能在网络中率先占有市场,构建独立的网站宣传平台,扩大在网民受众中的影响力,将会被湮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也难以与国外知名学术期刊抗衡。另外,全媒体化的学术期刊能够充分发挥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传媒介质的优势。一些理论性强、适合文字表述的文章可以通过文字形式展现,而一些研究文章或者理论如果通过图片、三维数字化效果,则有可能更好地体现它的独创性和学术价值。
(宋悦、陈蕊/《编辑之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日前强调,当前,新闻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全面准确深入上下功夫,推动全党全社会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新闻战线一定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他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水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推动新闻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生机活力;加强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坚决反对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低俗新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努力树立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媒介融合下平面媒体运营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平面媒体运营模式创新需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
1、对传播价值链的再造要有充分认识和思想准备。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传媒集团在拓展传媒品种,突破传统传播领域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2、品牌战略应该从认识品牌的核心价值入手。所谓品牌价值的核心实际上是公信力。从传播特性来看,传播本位的变化要求产品必须具有亲和力。不仅要有在本地区的权威报纸,还要有二至三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报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向相近产业拓展。
3、把竞合理论运用到传播理论的再造中。一方面,在信息海量涌现的今天,媒介竞争要求内容为王。另一方面,传播渠道制约传播效果,媒介竞争也要求渠道为王。
4、使平面媒体一次性传播变成增值性传播。
5、避免形式主义和只有某种传播模式的僵化思想。我国发展阶段不同的特质,使我们可以寻找到不同发展机会,各自在不同平台上演出精彩节目。(江作苏/《新闻前哨》)
民生新闻的发展与转型
深刻地思考当前的时代特征以及民生新闻面临的现实困境,对民生新闻的发展与转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当前时代有以下特征:1、社会的有机化,引发“危机共尝”效应:任何局部危机都有可能迅即转化为整体危机。2、世界一体化,消减着局部与个体力量,有时使人们在大势面前感到失控、无助与沮丧。3、传播技术革命带给人们更加丰富资讯的同时也造成“信息过载”的压力和困扰。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的发展要:1、从立足于信息发布权到立足于信息解释权。补充人们不对称的社会认知中的关键论据性信息,给人们一种观察社会的框架、把握事务的逻辑、判别是非的标准。2、从意见的表达者到意见的平衡者,媒体专业责任就是实现社会表达的意见平衡、关系的平衡,设置情绪的平衡。3、从“社会守望者”到“社会对话组织者”:传播领域“游戏规则”的改变。媒介要成为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实现更加开放的媒介运作的模式,实质就是实现传播权利的让渡。共赢而非共谋的媒企体系报业考核评价标准创新。
(喻国明/《新闻与写作》)
塑造全媒体化下的
学术期刊新品牌
塑造全媒体化下的学术期刊新品牌,将是学术期刊及其编辑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从目前来看,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各学术期刊的共识,各种学术信息纷纷上网,并被广泛查询应用。但是,这种信息上网,还仅仅停留在将纸质学术期刊原封不动地搬上网络,各学术期刊很少建立起独立期刊网站。建立学术期刊网站有诸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将期刊的编辑平台、质量评价体系等植入到网站中,将网站打造成为期刊发展的复合型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打造学术期刊的新品牌。在纸质期刊发展中,由于发行渠道和受众面窄,学术期刊只能凭借多年的积累和人际传播方式形成学术品牌。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在信息化浪潮和全球化的趋势下,无论是有着数十年发展的老期刊,还是新锐期刊,如果不能在网络中率先占有市场,构建独立的网站宣传平台,扩大在网民受众中的影响力,将会被湮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也难以与国外知名学术期刊抗衡。另外,全媒体化的学术期刊能够充分发挥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传媒介质的优势。一些理论性强、适合文字表述的文章可以通过文字形式展现,而一些研究文章或者理论如果通过图片、三维数字化效果,则有可能更好地体现它的独创性和学术价值。
(宋悦、陈蕊/《编辑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