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学术精神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9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联大为何人才辈出?哈佛何以成就世界一流?答案只有两个字:自由!可以说,人类最伟大,最辉煌的成就即来自于“自由”!如果从自由角度出发,我们便不难理解,我国人才何以稀缺。
  ——摘自读思墨涌P63
  联大三个学校以前都是北方的,北京、天津不属于国民党直接控制的地区,本来就有自由散漫的传统,到了云南又有地方势力的保护,保持了原有的作风,个人行为绝对自由。没有点名,没有排队唱歌,也不用呼口号,早起晚睡没人管,不上课没人管,甚至人不见了也没有人过问。自由有一个好处,可以做你喜欢做的事,比如自己喜欢看的书才看,喜欢听的课才听,不喜欢的就不看、不听。这种作风非常符合我的胃口。
  ——何兆武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胡适
  得知列强把德国在中国占领的权力送给了日本后,在北京的学生们便进行了抗议活动,将驻日公使章宗祥直接抓住,并展开围殴,还放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为此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但在天津、上海的罢市压力之下不得已释放学生,而学生们则认为运动需要对峙氛围,因此纷纷拒绝出狱,直到军警来哀求才罢休。这样大胆的举动在现在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而当时北京、天津等地区的学生接受的是西方比较先进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非常开放、自由的教学方式,这使得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見并且采取一些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才有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这之中自由精神的功劳不可小觑。

  确实,我们如今的教育也需要一种自由的风气,现在,我们的顶尖学府已经较为开放,但是与国外的哈佛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定差距,在那些大学中,处处都充满着自由的学术气息,随处都有桌椅供学生们或学生同老师讨论问题,在听一些名人和教授的演讲的时候,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是对于那些人的质疑,他们的演讲时间往往只有二三十分钟,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留给学生们提问和讨论。
  我国的学术氛围不自由还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丧失了对自由的渴望,甚至当自由就在我们眼前,我们都不愿意去抓住,这还是源于从小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不断地被教导要听老师的话,跟着老师的思维走,长此以往,我们就会习惯于接受老师所教导的知识,而不太愿意去自己思考,不愿意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甚至连自己有疑问都因为害怕老师而不愿提出。
  不过我们班在欧阳老师的带领下也逐渐有了自由的气息,现在已经有不少同学能够在上课时或者在课间与老师讨论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我们应当拥有一颗追求自由的心,并努力去创造自由的环境,这样才能够成就一些真正的大师。
其他文献
熊莺  1月23日(农历庚子年腊月二十九),凌晨一点过,孩子从北京回成都。进家门,她戴着口罩。  也就是说,从机场到家,约半小时车程,再从小区的车库到家里——出车库、走上院内小径、上电梯、到家,长长的一段路,孩子一直严实地戴着口罩。  我愣在门前,有那么严重吗?  那时我的家里,一只口罩没备。街上的行人,单位的同事,邻里巷陌,也不多见戴口罩的人。孩子从行李箱里取出几只来,那是在北京仅余的几只。白色
期刊
散文理论的被贬低,散文研究者的被指责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造成这种局面有多种多样的原因:这其中既有文体自身的局限性,也有以往我们疏于建构散文理论体系的惰性,此外还有来自小说和诗歌理论的压力,更有散文研究者自身的不自信甚至是自我贬低。上述种种虽不至于使散文致命却极大影响了散文的发展,更把散文理论和散文研究者逼到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一些有志于散文理论革命的理论家便纷纷为散文理论
期刊
南北朝时期的骈文美得不像话,美到连劝降信都让人钦羡不已,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叫丘迟的人,虽然有人说他才追江淹,虽然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将其定为中品,可给他留下赫赫声名的却是一篇短小的书信体骈文《与陈伯之书》。  丘迟生于吴地一个书香之家,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读书人普遍都不那么靠谱,这里面也包括他的父亲丘灵鞠,丘灵鞠是南朝著名文学家,但性格倔强,看不惯的事情一定要张口说
期刊
我努力回想着自己对70年代的印象。  身处这个年代的我的母亲,她经历过贫穷,经历过饥饿,懂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她总是小心翼翼,不舍得用好东西,永远要用到最后一点价值也没有了才肯丢弃。  妈妈说,那时外公不希望她上大学,甚至高中都是勉勉强强答应的。她說,如果不是外婆,她可能连村都出不去,仍留在那里,守着一方土地,遇不到爸爸,更不可能有我。  美君说:“她如果不读大学,以后就会和我一样。”不知道外婆是
期刊
一踏进耶路撒冷,先生就说我像打了鸡血似的。  当约旦境内那连绵不绝、接天蔽日的土黄色渐渐退去,远处隐约浮现出一抹绿色,一抹久违的青翠时,不由得欣喜雀跃。我知道,这按捺不住的欢喜,不仅是因为这悦目的绿,更是因了它身后的那座城。  耶路撒冷,一个闻之令人动容的名字。  在我的课堂上,它年年被提及、被讲述,一部西方文学史,耶路撒冷是它不可或缺的底色,是它的精魂所在。我随身的背包里,装有一本厚达600多页
期刊
你明天早点来。   好,几点?   4点半出门,5点半到位。   有点超乎想象,但也只能咬牙答应。想想,于我最多只是一两日而已,于他们而言,却是日复一日,我怎能不答应?更何况,是我要采访阿姐。   阿姐是上海的一位反扒警花,反扒十年,抓贼上千,接连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桂冠,一边忙着抓贼,一边忙着接受访谈。警队历来是男人的天下,那些个羞答答的玫瑰,只能静悄悄地开。能像她
期刊
春日随想  图尔的春天已经来了,比我想象中的要早,还没来得急等待,白色、粉色的小花就已经开满了整个街道两旁。  回想两周前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还带着一丝丝寒意,凉到皮肤底层。  Grandmont离市中心要坐半小时几乎没人的公交,窗子推开就是小树林。虽然春天已经来到,却依旧能听到留在树上的黄叶因风起而沙沙作响,朝西的窗口看得到傍晚有时火红,有时又透着淡粉的云彩,却从没见过远处太阳是如何西下,如何沉睡
期刊
你站在山头,往回看是零岁到六十四岁的波涛汹涌,滚滚红尘;往前看,似乎大道朝天,豁然开朗,却又觉得它光影明灭,幽微不定,若是极目凝视那长日深处,更仿佛看见无尽的暮霭苍茫。  ——《天长地久》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了妈妈。  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下自己的朋友圈。我发现,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妈妈。在“最亲近的朋友”那一层,我只写了母亲,然后补上父亲。我对别人笑笑说:“别人想进入我的心,好難啊
期刊
向来,我记不住什么节日,除了有名的传统节日外,国际上的节日是不怎么知晓的。  然而,今日偶然在与同学的谈话中,我发现今天竟是母亲节。我长这么大,似乎一次也未主动掏腰包赠送母亲礼物。想到这,我决定今日给母亲一个惊喜。  下课后,刚好要到书店等母亲来接,我正好順便看看礼物。  其实,我是不知道要买什么礼物的。太贵的,我也并没带够钱。但我似乎曾听说母亲想练字,心念一动间,扫过一支玻璃笔,四色琉璃勾勒出笔
期刊
韩小蕙  好了,本章要说说协和大院中的杰出女性了,以林巧稚、劳远琇、胡懋华三位最杰出,她们也是全中国最高端的知识女性代表,可以说是中国女性中光芒四射的“女神”。( 一 ) 林巧稚(1901—1983)  林巧稚大夫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是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一位女性副院长,被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