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与青年职业地位

来源 :青年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00934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特质分类中的开放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尽责性、外向性以及亲和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没有显著影响;开放性人格特质对青年女性职业地位的影响更大,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质只对青年女性职业地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开放性人格特质可通过个体社会资本的积累对青年职业地位产生正向影响.要重视对青年的人格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其他文献
2021年在全党全国喜迎建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时刻,中共青海省委党校迎来了建校70周年。70年党校事业的发展进步同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事业密不可分。70年来,省委党校秉承党的宗旨,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为青海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理论骨干和建设人才;以“科研强基”“科研强校”大力加强党的理论研究与决策咨询工作,实现跻身全国党校系统“第一方阵”的跨越式发展;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党校事业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了大批优秀人
作为关注突发外生性嵌入变量影响系统内已有点的学说,社会作用力理论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社会诚信的微观运行机理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解析性。然而在完成理论逻辑起点的勘定后,实现这种解析性还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着力。静态层面主要探求构建社会诚信相关问题所需的概念、观念、理念;动态层面则实证分析社会诚信运行的几种变动情形。上述两个层面的微观解构,不但凸显了研究的范式传承与机理的实践转换,还折射出一种融合的研究范式。
区域作为国家宏观政策落实的主要载体,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塑造新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关键影响。基于区域经济的视角,认为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发展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绿色为发展载体,以区域协调为发展途径,以全面开放扩大发展空间,以促进要素流动激发发展活力,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发展保障的经济运行集合体。而区域属性则通过主观能动性、空间要素性、空间叠加性及空间级差性来作用于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对区域系统造成影响。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评价指标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绿色发展体系、现
定向帮扶“责任人”模式在结合了制度韧性和目标考评导向的灵活性后,利用资源整合的方式实现了对贫困村的有效治理,解决了科层化治理带来的边际“惰化效应”。乡村振兴即将成为农村治理与发展新的发力面,帮扶“责任人”也必然根据现实变化重新定义其角色特性与职能特征。所以,阐明后扶贫时代定向帮扶“责任人”模式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农村发展、农村治理中职能重塑和效用提升的转型方向,对于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基于对38名青年的深度访谈,以价值观产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路径为分析框架,探讨青年群体理想取向工作价值观的产生机制.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理想取向的工作价值观产生于个体主观意愿和社会文化结构力量的协同作用,其本质是对工作的价值赋予.年轻人通过理想取向价值观对持续性的工作进行自我合理化;而社会文化通过二元符码的话语叙事创造出典型形象框定工作的“理想价值”.在此框架下,当年轻人能够认可社会文化赋予其工作的理想价值并感知到通过工作可以实现个人价值时,理想取向的工作价值观得以建立和维持,这为引导和保护年轻人的理想取向工
运用文化社会学的“工具箱”视角,通过对京沪两地70位“双一流”大学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阐释受过优质高等教育的“90后”群体如何调用其所掌握的图式资源建构自身工作的意义感.研究发现:“地位获得/家庭责任”“家国理想/社会价值”以及“个体趣味/自我表达”是受访者最常用以制造工作意义的文化图式,三者来源各异、各有其理,组成一个意义角力场.受访者在择业过程中对上述图式的使用大体分两种情形:深度内化的图式通常被直接激活作为择业的目的 和动机,而行动者也会临时调用特定图式为毕业去向提供事后解释.不同成长背景的受访者
作为热贡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热贡堆绣有悠久的传承历史、独特的审美意蕴和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但当前,热贡堆秀产业文化发展面临着营销渠道狭窄、转型升级缓慢、传承体系断裂、乡土价值消失等困境。在保持自身传统和特质的基础上,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挖掘当地独特的乡土文化品牌价值,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寻找乡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结合点,找到乡村经济的新生长点,是热贡传统堆绣工艺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对黄南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三区建设”(1)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相关数据,探讨居住空间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空间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从居住区位看,在城区居住的流动儿童比在郊区居住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从居住环境看,住房品质和社区品质越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越好;从人口构成看,与父母同住、生活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居住空间对“乡—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城—城”流动儿童;对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不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建议进一步改善流动
基于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大学生求职行为中“颜值”认知对预期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颜值”认知对预期收入具有积极有效的影响,其中对女大学生的影响大于对男大学生的影响;对男大学生来说,“颜值”认知和预期收入大体上成正比,男大学生“颜值”的溢出效应主要来自企业的人员挑选标准;对女大学生来说,“颜值”认知最低和最高对预期收入没有明显影响,女大学生“颜值”的溢出效应原因更加复杂.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劳动力市场上过于看重外貌的行为.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两期“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提升程度更大.研究结果表明,“灾害社会脆弱性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对理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及其影响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