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思想政治课的思辨教学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p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思辨教学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思辨教学,对于我们适应知识经济、终身学习、信息社会等时代新需要,以及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中政治特級教师的教学片段为基础,探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理性思维的思辨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深度教学 思辨教学 反证 理性精神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重智轻德、分数至上、优先考虑升学率等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重视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首要问题。本文在“深度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片段为例展开分析,通过对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实践范式“思辨教学”的研究,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思辨教学策略。
  一、深度教学内涵
  “深度教学”源于深度学习理论,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深度学习立足于学习者的发展需要,涉及学习者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对学习者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深度教学指能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是相对于仅侧重于机械背诵的填鸭式教学而言的。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1]。
  二、思辨教学理论
  (一)思辨教学内涵。
  思辨,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独立思考,在自主判断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逻辑表述观点,能够引导学生勇于打破常规、追求真理,培养理性思维。无论是学习还是教学,有思辨才有深度。古人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思辨教学,即教育实施者以探究性活动为主题,通过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的方式,运用思考、辨析等手段,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一种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批判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思辨教学适用范围。
  政治课教学尤其是哲学教学之魅力就在于思辨[2]。就今天的政治学科而言,思辨也是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理性精神的重要手段。但思辨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搜集知识、整合知识、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这一教学模式相对较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三)研究思辨教学的理论意义。
  一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辨、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能够发挥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批判、质疑探究性问题中的矛盾冲突,教师加以引导,使得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以发挥,从而打破思维定式,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思辨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一例贯之,以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建构。
  教师以一个主题、多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根据教师设置好的问题,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探讨研究。这是一种以问题为运作机制,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通过生生、师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主要观点,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社交技能,提高思想认识的教学运作模式[3]。
  教学片段1: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具体探究。
  材料一:西红柿曾经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一位画家在冒险时品尝“狼桃”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材料二:西红柿采摘后,时间一长,就会腐烂变质,促使人们开始研究西红柿等食品的防腐储存。铁罐式瓶子的发明,促进了密封杀菌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防腐技术的研究还在继续。
  材料三:欧洲一些国家曾爆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法国媒体称与生食西红柿、黄瓜有关。但很多专家认为需要进一步验证。
  材料四:对西红柿的研究让我们有了新的发现,每100克西红柿含糖2.2克、维生素B10.03毫克、胡萝卜素0.31毫克、钙8毫克、磷37毫克、钛0.3毫克,还有苹果酸、柠檬酸等。现代生物学和生理学表明,人体获得一定量的维生素C,是提高机体抗癌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关于西红柿的新发现对我们的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本课时的内容,形成感性认识;其次从学生最熟悉的蔬菜“西红柿”入手,通过四段材料,将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三个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以一例贯之,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本探究活动要求小组讨论完成,目的在于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直至达成共识。该探究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在切磋中得到启发,加之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得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联想更加丰富、思维更加缜密的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政治课教学要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极思考,使他们自己做出结论,自觉地形成观点。只有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的熏陶,从而收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的效果。
  教学片段2: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讲解。
  师: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指的是根据什么来判明认识是真理还是谬误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在哲学界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上帝的命令、神的启示”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有人认为,“圣人、伟人的话”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有人主张,“多数人的意见”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有人认为,“有用就是真理”,也就是“是否对人们有用”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上这些能否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什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回答。   生:(略)
  师:以上列举了四种,其实还可以列举很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是说,应该以“公”、“婆”说的话为标准喽!这实际上是以“我的意见”为标准,每个人均以“我的意见”为标准,就等于没标准!种种标准,说法不一,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家想一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他们都是从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找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是主观标准[5]。
  “于无疑处生疑”,即能够引导学生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客观观点中,从过去已经有的、现成的结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在你问我答的形式中获得真知。上面片段,教师运用比较和鉴别的方法,把古往今来人们对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各种设想,比如将“圣人、伟人的话”、“多数人的意见”、“是否对人们有用”等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引导学生思考以上这些能否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及原因。学生通过思考、辨析得出以上观点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然后,教师提出了现实生活当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俗语和历史上“强权就是真理”等反面的真理标准,从正反两个方面的主观性评判标准,启示学生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思考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三)逆向思维,反向验证。
  “逆向思维”是一种使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结论逆向思考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反向验证的教学法,培养学生“反其道而思之”的思辨意识。“反向验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探索,由结论推导出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片段3:对“为什么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的讲解。
  师:要弄清楚“为什么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首先要了解真理的本性是什么?
  生: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师:根据真理的本性,作为真理的标准,要判定的是什么?
  生:【看书】要判定的是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相符合。
  师:怎样判定?怎样检验?
  生:【看书】所谓检验真理,就是要把某一认识和客观事物相对照、比较,从而判明这一认识是否正确,正确的程度怎样。
  师:这就要求作为真理标准的东西必须具有什么特性呢?
  生:【看书】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性。
  师:究竟什么东西具备这个特性呢?在人的意识范围内有没有具备这个特性的东西?
  生:【齐】没有。
  师:对,单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兜圈子,不同客观事物打交道,就无法判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客观事物本身是否具备这种特性?
  生:【齐】也不具备。
  师:对。客观事物本身对于认识是否与自己一致也不能直接做出回答。例如,西瓜是甜的,还是酸的?他本身能否直接做出回答?
  生:【齐】不能。
  师:所以,它们都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究竟什么东西具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结起来的特性呢?只有社会实践[5]。
  哲学是富有智慧的学问,具有晦涩难懂的特性。从学情方面讲,哲学知识相对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理解。上面教学片段中,王老师借“要想知道西瓜是甜的还是酸的,需要尝一尝”的实例,指出“单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兜圈子,不同客观事物打交道,就无法判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验证“只有社会实践,具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结起来的特性”的结论,以此反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参考文献:
  [1]貢和法.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J].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6(9).
  [2]朱开群.“深度学习”观映照下的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29-30.
  [3]谢树平.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及案例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17.
  [4]邢方方.生本·设计·反思——观摩《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有感[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33-34.
  [5]吴铎.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政治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摘 要: 《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专家迈克尔·夏托克的著作。在大学治理方面,夏托克强调要保证治理权力的平衡,大学才能进行有效治理。在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治理权力并不平衡,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作者认为可以从制度方面、转变“官本位”思想方面和确立学术本位观念方面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进行制衡,保证学校有效地治理,促进学校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学术权力 行政权力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摘 要: 素质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卫生类高职院作为培养医学技能人才的摇篮,既担负着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任务又担负着培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重任。素质教育的阶梯培养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基本素质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优秀医学生。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健康教育 阶梯培
摘 要: 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其作品深受读者的欢迎,在其“没有什么元素不能被运用到推理小说中”这一想法的推动下,掺杂着人性之恶的两部消极文学的巅峰之作《白夜行》和《幻夜》由此诞生。这两部小说最引人注目的是文中的两位恶女,在日本社会男权至上文化的冲击下,以至强至恶的姿态令男人们臣服,并成为她们的武器,小说发人深省。  关键词: 人性之恶 社会现实 女人武器  一、引言  《白夜行》和《
摘要:《人面石像》一直被理解为一篇短小的寓言,但是其中却包含着霍桑丰富复杂的思想,石像不再仅仅象征着人类所具有的美好品德,而是启示着人类与神的特殊关系。本文将眼光集中于“人面石像”,探究其象征意义,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思想潮流以及霍桑的成长背景,得出结论,“人面石像”象征着美好的品质、人类对于上帝的赤忱的信仰和信仰所带来的藩篱。  关键词:《人面石像》 意象 原罪 信仰  霍桑是19
摘 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较好,但力度有待加大,且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方面所面对的冲击与挑战。最后立足于网络生态环境、自媒体技术、网络文化活动载体三个方面提出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摘 要: 现阶段我国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追赶、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生个人修养的内在需求。安康学院不断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现方式,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志愿服务为社会价值观的教育载体,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的
摘 要: 桑顿·怀尔德的作品《我们的小镇》作为现代派戏剧作品的先锋之作,其表现主义和元戏剧手法获得了广泛关注。事实上,怀尔德通过对传统戏剧观念的扩展和延伸,证明了戏剧的本质。这部剧以现代主义的形式和故事为外壳,以亚里士多德戏剧观为内核,探究人类生与死的古老话题。  关键词: 《我们的小镇》 亚里士多德 戏剧观  1.引语  桑顿·怀尔德的作品《我们的小镇》以表现主义手法和元戏剧技巧成为现代主义戏剧
摘 要: 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讲法,说话不明白,要读者伤脑筋。运用歧义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喜剧形式给观众带来幽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何做到兼顾效果达成和符合规范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设计思路的严谨和巧妙并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喜剧形式 歧义 幽默 典型  引言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1952)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讲法,表达出的效果就是说话不明白,要读者伤脑筋。这
(新疆医科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 作者作为一名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就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本校上大学语文课的六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就今后大学语文教学摆脱困境、提高质量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困境与对策 问卷研究 调查报告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大学语文课在全国高校陆续开设至今,近四十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
摘 要: 本文以中美公益视频广告《低头人生》和《放下手机》为研究对象,通过Kress和Van Leeuwen 创建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及 O’Halloran 建立的电影语篇分析体系,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对这两则视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美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多模态协同作用差异的影响因素,中国广告《低头人生》崇尚高语境文化,用含蓄的方式表达主题;美国广告《放下手机》推崇低语境文化,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