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湾的外婆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npfij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婆一定是在澎湖湾的,这样的错觉像真理一样,让我无由不信。
  无论我身处何方,对外婆的怀念恍如“坐在门前的矮墙上”,而且“一遍遍怀想”,眼前也不是老家天水的黄土高坡,而是“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
  年少时刚刚学唱《外婆的澎湖湾》,我的外婆却离开了人间,那时的我虚头巴脑地酷爱艺术,可找遍所有关于外婆题材的表达,发现唯有《外婆的澎湖湾》才能抵达我的内心:“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也曾暗自算过,幽居大陆腹地的天水与镶嵌在台湾海峡的澎湖湾,直线距离至少在四千里以上,真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而外婆生活半径的极限,也只是到过一次西安。澎湖湾到底算什么湾,外婆一定没有任何概念。一支歌,就这样以地老天荒般的力量和旋律,成为外婆的天堂。

  也是巧了,外婆家的村子叫湾子,冥冥中与澎湖湾共享一个“湾”字。小村只是在三十里铺和四十里铺之间的拐弯处安营扎寨,于是叫湾子了。一条沙土路由东向西穿村而过,埂子西头是大片的芦苇荡,村东的埝渠上有两台古老的水磨,北边是一条不知从哪里流过来的耤河。那是我兒时见过的最大的河,雷雨季节,它玩命地冲开堤坝朝两岸的庄稼施暴,一到冬季,便累得像一根遗失在乱石和浅滩上的瘦缰绳,只是结冰时,那蜿蜿蜒蜒的晶亮,如大地睁开的明眸,与天上的银河比对光芒。
  那便是外婆的世界了,也是我曾经的世界。
  当时的外婆尚未到“拄着杖”的年岁,却常常“将我手轻轻挽”,往往是去埝渠洗衣裳,或者去自留地摘茄子,再或者,磨面,“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她一路讲给我的神奇故事,往往从“好早以前,后头庄里”开始。后头庄里是外婆的娘家,那里“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
  外婆其实是大家闺秀,却遵“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家训,大字不识一个。从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末,外婆一口气给我生了七舅两姨,还有我的母亲。我索性把众舅们归了类,四舅以上统称大舅舅,四舅以下统称小舅舅,其中七舅年龄小于我,便甘拜下风喊我哥。和小舅们惹猫斗狗免不了的,逼疯了,我就背水一战,喊着外婆的名字大骂。唯有那时,外婆才决然变脸,揪着我的耳朵吼:“我的名字是给你取的?你给我滚!”
  可我愤然回家不到三天,就梦到外婆了,还会梦到沙土路上奔跑的大卡车,梦到和小舅耤
  们去河玩水,还有四舅的藏书、大舅的板胡、二舅哼唱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什么的。而外婆也会把话捎来:“还是来吧!”来是来了,但是和小舅们的热乎不过三顿饭,又斗得鸡飞狗叫。
  外婆便叮嘱四舅:“给小孽障一本闲书,安稳一下,免得上房揭瓦。”
  外婆看透了我的小脾性。有书在手,纵有炮火连天,我也无动于衷,但我偶尔也会“噗嗤”一笑,有时为书中的趣闻,有时为小舅们两败俱伤的嚎哭而幸灾乐祸。“噗嗤”之后,我照样回归于沉静。
  外婆就叹:“这娃见了书就乖得不成样子,也不晓得是谁转世的。”
  二十多年前我远赴天津工作,便很少有机会再去湾子,但造访台湾的机会却频频增多。每次从台北奔高雄,大巴都要沿台湾海峡南下,途经嘉义,对岸就是澎湖列岛了,但见几十个小岛影影绰绰,烟波浩渺。
  台湾朋友告诉我:“我发现兄的目光定神了,如果不出海,澎湖湾的真容是看不清的。”
  我答非所问:“我的外婆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
  “不!兄的外婆在澎湖湾呢。”
  我轻轻握紧了台湾朋友的手,一时泪眼迷蒙。再眺澎湖湾,外婆分明在着的,她在椰林里,在沙滩上,而那位老船长,该是我的外公吗?
  我轻轻唱起了《外婆的澎湖湾》,全车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窗外,并卷入了大合唱。人人都有自己的外婆,可我的外婆就是我的外婆,不是别人的。目光穿过台湾海峡,便是大陆,便是陇原,便是湾子了。恍惚间,湾子的白杨林变成了椰林,地埂变成了海浪,鸡冠花变成了仙人掌,似闻外婆的声音传来:“免得上房揭瓦。”
  倘若外婆在世,老人家该“拄着杖”了,可我连给她送一根杖的机会都没有。
  “下次来台,我一定领兄去澎湖湾看看。”台湾朋友说。
  我哪敢应允,怕只怕找遍澎湖湾,却还是那支歌。
  选自《天津日报》
其他文献
凯特一出道就瞄准1500米,水平很快就在他的加勒比海小国名列前茅,在国际大赛往往也能挤入前八。这成绩应该说是很不俗的了,尤其对于他这样一个新手。———这样说你就小看了凯特,哪一只天鹅蛋不想孵出美女海伦,哪一枝橄榄不想织进优胜者的花环,钢筋梦在高楼,轮胎梦在大道,浪花梦在惊涛,雏鹰梦在长空,凯特呢?他千回百转、梦寐以求的,朝思暮想、神魂颠倒的,就是在国际大赛上夺冠。然而,让雄心万丈的小凯特屡屡气短的
父亲是个地道的农人,一辈子都与黄土地打交道,是一个老实本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常年的劳作早已使他的双手变成了粗糙的松树皮,双腿被骨质增生纠缠得疼痛难忍,他本来就矮小的身躯更加消瘦了!但他还是为我们这个家一刻不停地操劳着,直到现在!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劳作总是离不开一头黑毛驴,而黑毛驴的健壮时期,也是父亲一生最重要的中年时期!那时姐姐与哥哥已经出生几年了,家里才刚刚起步,一切都在踽踽中前行。
新年节后回到香港大学,是在一个阳光清淡的午后。景物似乎又有些改变,但究竟不多。中山像肃穆依然,本来熟悉的,依旧是熟悉。阳光渐渐低沉,照在钟楼的尖顶上,有一群鸽子扑拉拉地飞过,将不很宽阔的天空又划开了一道,盘旋地飞去了。“般咸道”蜿蜒曲折,沿了一路走来,都是干净而老旧的楼宇。大多说得出典故。港大在这条街的中段,可以看得见校门口的石牌坊,掩映在绿荫里面,有些深山藏古寺的意思。内里是孙中山、钱穆与陈寅恪
如果能吃到一锅洞庭渔人亲自做的湖水煮湖鱼,定然是你一生中难得的口福。我们都知道,大江大湖中的鱼儿不喂饲料不催长,生长速度相对较慢,所以不仅肉质紧凑细嫩,而且味道鲜香可口。然而,与江湖朝夕相伴而近水知鱼性的渔人们却有另一种更为精辟的说法:这大江大湖里的鱼之所以好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鱼是在一个非常舒适快活的环境中长大的。试想,一条稍大一些的鱼一个“弹弓”少说也能蹿出去十几或几十米远的距离,这要是
早以前过了正常饭点儿,在街上是不容易找到吃饭的地儿的。但那时的我,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延误,因为有个“24小时食堂”对我从不打烊。半上午、半下午、半夜,不管进门儿的时间点儿有多随意,她都会像冷清了半天的饭店终于等来了第一拨儿客人那样惊喜。亲手张罗一顿饭是必须的,倘若我吃了饭,来这儿只是想歇一歇、且流露出随时要走的迹象,她十有八九会用一碗救场的定魂神面把我留住。她招呼我,“赶紧上炕睡会儿吧。”我径直上了
江南的丰饶与温润,最能显见于舌尖上。春天来了,芳菲盈陌,到处都是浓绿而多汁的鲜碧野蔬。荤的不论,单说素的,菜园里除了鲜嫩的春韭和宽衣大裳的莴笋外,野蔬多的是,草头、紫云英,野蔷薇的嫩茎、白茅草的鞘穗、水泽里茭白的嫩心皆可炒食。至于野豌豆苗,《诗经》里称作“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回来,焯过水,投加了蒜蓉油锅中爆炒,有股动人的清香。如果说枸杞头的味道太过温和而不够显扬,那么清明时节做成粑粑的
最近心血来潮画了几幅秋意小品。所谓秋意,从古到今大概表达的无非两个意思。一个是成熟、收获、喜悦与满足。这应该是天高气爽的初秋或中秋光景吧,满目的五谷丰登、丰硕的瓜果桃梨谁不高兴呢。但只要留心古人画册就能发现,古代画家其实极少画这种只满足于感官之乐的国画。最多如明清《清供图》那样,简约弄几样供品,或梅兰竹莲,或清淡时蔬,或佛系瓜果,心香袅袅,古逸馨凝,聊以自慰或赠友。就如俄国作家列夫.托暂的明媚总隐
“魂”在何处?或问:决定一等散文成败优劣的灵魂是什么?散文的成败优劣,因素很多,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得清楚,更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答案。所谓“散文的灵魂”,就是指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比如有人认为是时代精神(或时代意识、时代气息、时代感,含义都相近),这自然是有道理的。时代精神对散文来说,不是可有可无,可浓可淡,更不是味精、胡椒粉似的调味品。任何文学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时代,
一抬頭,看见大雁在空中飞翔。小时,听见大雁的叫声,祖父便对我说:别抬头。可是,我往往难以抵挡大雁的诱惑。祖父不在身边时,我就止不住地仰天拉长脖颈。北方的领空,被大雁视为理想的征途。据说,对自然之美极为敏感的但丁常登高近距离地仰视大雁或欣赏大雁留在蓝天白云上的影子。他发现大雁的组织纪律性比任何一类鸟都要严明。他在想象那排列成“人”字形的雁子是飞行在悲壮的还乡路上,还是赶赴一个庄严的葬礼?悲壮和庄严,
越来越多地想念儿时的池塘,也越来越多地渴望能有一个院子,里面有个小小的池塘,每天对着它,看风飞云舞,静守流年。我总是觉得,池塘应该是很小的,只要能容纳几声蛙鸣,融进天光云影,就足够了。从前的村庄,南面是个大大的草甸,里面大大小小的水泡子像珍珠散落。那时,我们不叫它们池塘,水泡子,是我们带着泥土气息的称谓。经常在大草甸里玩耍,也经常邂逅充满神秘的池塘。近岸的水边,生长着高高的香蒲,金黄的蒲棒夹杂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