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西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欠发达省份,急需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本文在充分肯定江西农村义务教育的实现和质量的提高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和平的表现;接着对江西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了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 公平 江西
义务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两基”之后义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江西省来说,均衡地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对于江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江西整体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
1.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1.1 加快江西城乡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发展的必要性。江西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人口资源突出表现出总量大、素质低的特点。首先,江西省农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据2009年江西统计年鉴,至2008年年来,江西省总人口为4400.1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580.22万人,占据总人口的58.64%,与2007年相比,农村总人口增长了0.42%。其次,江西省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据2009年江西统计年鉴,至2008年年末,六岁以上的人口文化构成中,不识字或识字量很少的人口占5.93%,小学文化程度占34。62%,初中文化程度占37.38%,高中文化程度占16。78%,大专以上仅占5.29%。
上述数据显示,江西省农村人口资源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要从根本上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就必须把城乡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发展作为江西省的重点任务来抓。
1.2 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江西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本省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首先,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2008年江西省政府决定安排7亿元特殊津贴和专项补助资金,其中1亿元发给山区、库区等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其次,为了稳定农村师资队伍,江西2008年省级财政专项安排资金1.2亿元,用于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岗位津贴,每人每月100元的津贴,给农村教师以很大的鼓励。通过上述措施,义务教育水平整体上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从江西省教育厅获悉,截至2008年年底,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达598万人,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9%和97.8%,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同时,据2008年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2007年相比,江西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的比例为93.0%,提高4.7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8%,提高0.8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提高0.1个百分点a
2.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表现。在江西省义务教育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
2.1 城乡义务教育的补贴标准存在很大差距。自2008年9月以来,江西省对299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城乡免学杂费后由各级财政按“一费制”标准并适当提高的原则进行补贴。但是在补贴标准上,城市小学年生均补贴220元,而农村小学年生均补贴仅为170元,城乡小学年生均差距为50元;城市初中年生均补贴270元,而农村初中年生均补贴210元,城乡中学年生均差距为60元。
2.2 城乡居民对于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很大差距。江西统计网数据显示,江西农村家庭义务教育的投入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在江西省农村家庭每人平均总支出中文化和教育支出方面,2006年仅为287.51元,2007年仅为252.78,下降了12.8%。这就造成江西省农村教育质量在全国都处于较低水平,其义务教育也相应落后于东部省份和部分中部省份。
2.3 城乡义务教育师生比例结构失衡。目前,江西省中小学基本上处于师生比例偏低的状况,尤其是城乡义务教育师生比例结构不均衡现象更为严重,这大大妨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下表1为江西省2006年一2008年城乡普通中小学教师平均负担的学生数量。从表1可以看出,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负担学生人数多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小学教师平均负担学生的人数又明显多于初中,而城镇小学教师负担又比农村小学教师重。2006年一2008年,城镇普通中学教师平均负担学生数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而小学教师平均负担的学生数在逐年上升。
2.4 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呈现出隐形的不公平。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小学生皆能获得学习机会。在初中升学率和高中升学率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方面,城乡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并且这种不公平现象日益由显性特征向隐性特征转变。2004年江西省小学升初中人数为67万人,但到2007年初中毕业时,人数减至62万人。这意味着,有5万名初中学生并没有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即约有8%的人中途辍学(包括少数随父母到外省市就学)。2007年至今导致“隐性辍学”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农村高考人数的下降和被录取的人数的减少,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农村义务教育的薄弱和城乡义务教育隐陡的不均衡。
3.江西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探究。笔者认为,造成江西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性的原因具有多样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和重点学校政策是加剧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的历史性根源。受传统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江西省政府在各个城市都投资兴办了多所重点中小学校。这些重点学校主要接收成绩优异的学生,以培养专业的高端技术人才为目标。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校师资配备、经费划拨和设备添置等方面向少数重点学校倾斜的教育理念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教育的发展,但同时造成农村教育与城区教育的差距日益明显。
3.2 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城市偏好”的办学观念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人为因素。江西和全国一样,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办学观念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好”,认为城市学校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带动农村学校发展,即通过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灌输教育管理理念、办学理念、课程教学理念就可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水平。因此,教育投资向城市基础教育大量倾斜;课程编制内容以城市生活或高端科技知识为主,这直接导致教材内容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间接加大了农村学生学习的难度。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甚至为彰显自己的政绩,积极加强城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而忽略农村教育投入,人为地拉大了城乡校际差距,造成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
3.3 江西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难度大是农村教育发展不公平的客观因素。 3.3.1 农村经济落后造成农民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江西是一个人口多、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农业和农村问题在整个江西省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村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经济落后并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这就造成农民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3.3.2 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加大了农村学校管理和学生成绩提升的难度。江西省是典型的劳动力输出省份,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庞大,造成大量留守儿童滞留农村。这些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课外辅导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培养,造成留守儿童成绩的普遍偏低和行为习惯的不良。
3.3.3 江西农村中小学校地区布局分散,数量多,规模小,尤其有些乡村小学难以形成规模化班级或学校,不利于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教学管理的进行,也难以产生规模效益,造成教学成本过高。这不但影响政府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更影响民间资本投资农村教学,造成许多农村(特别是老少偏穷地区)中小学校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
3.4 江西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是造成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因素。
3.4.1 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缺乏合格的优秀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流失严重。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江西省不少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条件艰苦、周边生活环境恶劣,加之教师的非货币性收入待遇偏低,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相对于初高中的教师更差,住房条件缺少,造成教师流失严重;第二,跨学科和跨年级教学的情况较多,教学工作繁重琐碎;第三,社会对于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小学教师社会认可地位较低;第四,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小学读书,造成城镇生源不断增加,农村生源下降:第五,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无论是教学办公条件、福利待遇条件,还是生活娱乐方面等都低于城镇小学教师。以上种种原因造成江西大量农村小学教师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跳槽现象严重,以致形成城市教师数量超编,而农村教师缺编和整体素质下降的现象,农村义务教学质量下降,城乡教育差距日益明显。
3.4.2 农村中小学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一大原因是办学条件不足,学校硬件建设不齐全。这对农村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有很大的阻碍。农村义务教育虽然免除了学杂费,实行“一费制”,但却直接减少了农村学校的校园建设经费和必要的教学设备购置的资金,使得学校只能依赖上级教育部门或政府的财政拨款,学校管理缺乏灵活机制,无法跟上城市教育的步伐。校园建设受阻也会相应影响校园整体的风貌,从而影响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条件。
4.保障江西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笔者结合江西农村义务教育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4.1 提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法制保障,在管理层面调整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江西省政府应该把贯彻《义务教育法》摆在突出地位,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规定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标准、教师的合格化标准、教师的福利待遇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支持和法制保障。
要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必须在管理层面调整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才能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在教育投入上;合理高效地安排和利用有限的教育投入。在一定经济发展时期,省政府应该根据江西经济发展需要和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相应增加教育支出,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增加学生入学率。同时,学校应该加大自身财务预算和管理,要将农村,…义务教育所需各项资金全部纳入学校预算,合理高效地安排和利用有限的教育投入,避免铺张浪费。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2.1 现阶段,江西省应该积极合理地制定关于2009年1月1号起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相应实施措施和评价标准。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注重实绩、激励先进和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农村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优秀青年教师倾斜。实施教师绩效工资,通过保障教师的基本收入来保住教师资源。
4.2.2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额外补贴力度,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边江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虽然江西2008年省级财政专项安排资金1,2亿元,用于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岗位津贴,每人每月100元的津贴,这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在一定程度稳定了教师队伍。但江西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却明显低于其他大多数省份。以四川省为例,2008年四川农村义务教师补助达到300元或者400元。因此,江西省应尽量加大农村教师的补贴幅度,争取向东部区域看齐。
4.2.3 采取有效机制引进教师和稳定教师队伍。在促进教师流动的基础上,‘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比如,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特殊岗位的教师,江西省应该努力采取措施使得这批教师能扎根于农村教育,而不是简单在农村呆上三年,积累教学经验而转向于城市教学、服务于城市教学。若出现这种现象,只会更加拉大城乡教学质量差距,不利于农村教育公平性发展。
4.3 改革农村学校办学体制,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对于江西省部分农村薄弱学校而言,应该通过改革学校办学体制获得发展。农村学校自身应该主动设计适合本校实际和本土化特征的教学发展模式,加强自身校园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一种全新的农村教育机制。同时,注重塑造学生特有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体现出农村教育的特色,使农村学校更具有生命力。
同时,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要想缩小与城市义务教育的差距,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能力。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可以促使城乡所有学校不受地域和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弥补薄弱师资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 公平 江西
义务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两基”之后义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江西省来说,均衡地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对于江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江西整体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
1.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1.1 加快江西城乡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发展的必要性。江西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人口资源突出表现出总量大、素质低的特点。首先,江西省农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据2009年江西统计年鉴,至2008年年来,江西省总人口为4400.1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580.22万人,占据总人口的58.64%,与2007年相比,农村总人口增长了0.42%。其次,江西省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据2009年江西统计年鉴,至2008年年末,六岁以上的人口文化构成中,不识字或识字量很少的人口占5.93%,小学文化程度占34。62%,初中文化程度占37.38%,高中文化程度占16。78%,大专以上仅占5.29%。
上述数据显示,江西省农村人口资源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要从根本上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就必须把城乡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发展作为江西省的重点任务来抓。
1.2 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江西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本省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首先,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2008年江西省政府决定安排7亿元特殊津贴和专项补助资金,其中1亿元发给山区、库区等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其次,为了稳定农村师资队伍,江西2008年省级财政专项安排资金1.2亿元,用于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岗位津贴,每人每月100元的津贴,给农村教师以很大的鼓励。通过上述措施,义务教育水平整体上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从江西省教育厅获悉,截至2008年年底,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达598万人,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9%和97.8%,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同时,据2008年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2007年相比,江西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的比例为93.0%,提高4.7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8%,提高0.8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提高0.1个百分点a
2.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表现。在江西省义务教育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
2.1 城乡义务教育的补贴标准存在很大差距。自2008年9月以来,江西省对299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城乡免学杂费后由各级财政按“一费制”标准并适当提高的原则进行补贴。但是在补贴标准上,城市小学年生均补贴220元,而农村小学年生均补贴仅为170元,城乡小学年生均差距为50元;城市初中年生均补贴270元,而农村初中年生均补贴210元,城乡中学年生均差距为60元。
2.2 城乡居民对于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很大差距。江西统计网数据显示,江西农村家庭义务教育的投入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在江西省农村家庭每人平均总支出中文化和教育支出方面,2006年仅为287.51元,2007年仅为252.78,下降了12.8%。这就造成江西省农村教育质量在全国都处于较低水平,其义务教育也相应落后于东部省份和部分中部省份。
2.3 城乡义务教育师生比例结构失衡。目前,江西省中小学基本上处于师生比例偏低的状况,尤其是城乡义务教育师生比例结构不均衡现象更为严重,这大大妨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下表1为江西省2006年一2008年城乡普通中小学教师平均负担的学生数量。从表1可以看出,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负担学生人数多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小学教师平均负担学生的人数又明显多于初中,而城镇小学教师负担又比农村小学教师重。2006年一2008年,城镇普通中学教师平均负担学生数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而小学教师平均负担的学生数在逐年上升。
2.4 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呈现出隐形的不公平。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小学生皆能获得学习机会。在初中升学率和高中升学率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方面,城乡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并且这种不公平现象日益由显性特征向隐性特征转变。2004年江西省小学升初中人数为67万人,但到2007年初中毕业时,人数减至62万人。这意味着,有5万名初中学生并没有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即约有8%的人中途辍学(包括少数随父母到外省市就学)。2007年至今导致“隐性辍学”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农村高考人数的下降和被录取的人数的减少,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农村义务教育的薄弱和城乡义务教育隐陡的不均衡。
3.江西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探究。笔者认为,造成江西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性的原因具有多样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和重点学校政策是加剧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的历史性根源。受传统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江西省政府在各个城市都投资兴办了多所重点中小学校。这些重点学校主要接收成绩优异的学生,以培养专业的高端技术人才为目标。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校师资配备、经费划拨和设备添置等方面向少数重点学校倾斜的教育理念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教育的发展,但同时造成农村教育与城区教育的差距日益明显。
3.2 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城市偏好”的办学观念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人为因素。江西和全国一样,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办学观念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好”,认为城市学校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带动农村学校发展,即通过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灌输教育管理理念、办学理念、课程教学理念就可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水平。因此,教育投资向城市基础教育大量倾斜;课程编制内容以城市生活或高端科技知识为主,这直接导致教材内容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间接加大了农村学生学习的难度。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甚至为彰显自己的政绩,积极加强城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而忽略农村教育投入,人为地拉大了城乡校际差距,造成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
3.3 江西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难度大是农村教育发展不公平的客观因素。 3.3.1 农村经济落后造成农民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江西是一个人口多、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农业和农村问题在整个江西省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村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经济落后并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这就造成农民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3.3.2 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加大了农村学校管理和学生成绩提升的难度。江西省是典型的劳动力输出省份,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庞大,造成大量留守儿童滞留农村。这些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课外辅导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培养,造成留守儿童成绩的普遍偏低和行为习惯的不良。
3.3.3 江西农村中小学校地区布局分散,数量多,规模小,尤其有些乡村小学难以形成规模化班级或学校,不利于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教学管理的进行,也难以产生规模效益,造成教学成本过高。这不但影响政府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更影响民间资本投资农村教学,造成许多农村(特别是老少偏穷地区)中小学校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
3.4 江西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是造成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因素。
3.4.1 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缺乏合格的优秀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流失严重。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江西省不少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条件艰苦、周边生活环境恶劣,加之教师的非货币性收入待遇偏低,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相对于初高中的教师更差,住房条件缺少,造成教师流失严重;第二,跨学科和跨年级教学的情况较多,教学工作繁重琐碎;第三,社会对于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小学教师社会认可地位较低;第四,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小学读书,造成城镇生源不断增加,农村生源下降:第五,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无论是教学办公条件、福利待遇条件,还是生活娱乐方面等都低于城镇小学教师。以上种种原因造成江西大量农村小学教师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跳槽现象严重,以致形成城市教师数量超编,而农村教师缺编和整体素质下降的现象,农村义务教学质量下降,城乡教育差距日益明显。
3.4.2 农村中小学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一大原因是办学条件不足,学校硬件建设不齐全。这对农村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有很大的阻碍。农村义务教育虽然免除了学杂费,实行“一费制”,但却直接减少了农村学校的校园建设经费和必要的教学设备购置的资金,使得学校只能依赖上级教育部门或政府的财政拨款,学校管理缺乏灵活机制,无法跟上城市教育的步伐。校园建设受阻也会相应影响校园整体的风貌,从而影响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条件。
4.保障江西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笔者结合江西农村义务教育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4.1 提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法制保障,在管理层面调整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江西省政府应该把贯彻《义务教育法》摆在突出地位,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规定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标准、教师的合格化标准、教师的福利待遇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支持和法制保障。
要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必须在管理层面调整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才能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在教育投入上;合理高效地安排和利用有限的教育投入。在一定经济发展时期,省政府应该根据江西经济发展需要和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相应增加教育支出,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增加学生入学率。同时,学校应该加大自身财务预算和管理,要将农村,…义务教育所需各项资金全部纳入学校预算,合理高效地安排和利用有限的教育投入,避免铺张浪费。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2.1 现阶段,江西省应该积极合理地制定关于2009年1月1号起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相应实施措施和评价标准。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注重实绩、激励先进和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农村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优秀青年教师倾斜。实施教师绩效工资,通过保障教师的基本收入来保住教师资源。
4.2.2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额外补贴力度,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边江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虽然江西2008年省级财政专项安排资金1,2亿元,用于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岗位津贴,每人每月100元的津贴,这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在一定程度稳定了教师队伍。但江西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却明显低于其他大多数省份。以四川省为例,2008年四川农村义务教师补助达到300元或者400元。因此,江西省应尽量加大农村教师的补贴幅度,争取向东部区域看齐。
4.2.3 采取有效机制引进教师和稳定教师队伍。在促进教师流动的基础上,‘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比如,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特殊岗位的教师,江西省应该努力采取措施使得这批教师能扎根于农村教育,而不是简单在农村呆上三年,积累教学经验而转向于城市教学、服务于城市教学。若出现这种现象,只会更加拉大城乡教学质量差距,不利于农村教育公平性发展。
4.3 改革农村学校办学体制,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对于江西省部分农村薄弱学校而言,应该通过改革学校办学体制获得发展。农村学校自身应该主动设计适合本校实际和本土化特征的教学发展模式,加强自身校园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一种全新的农村教育机制。同时,注重塑造学生特有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体现出农村教育的特色,使农村学校更具有生命力。
同时,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要想缩小与城市义务教育的差距,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能力。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可以促使城乡所有学校不受地域和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弥补薄弱师资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