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遗憾,是生气,我们的经常习惯往往是指出学生的错误,进行正面的教育,而且还要表现出严肃的面孔,严厉的语言,甚至不乏呵斥。能够出于平常心,施以爱心,耐心引导、说服,善待学生就己经是不容易的了。即使是最民主的教师,也不可能使学生知无不言,因此,教师“受蔽”是常事。这也是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常言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无论何人,对别人的忠言、劝告,尤其是批评,往往难以接受,学生也是一样,只不过不表现出来而已。
而我认为善待学生仅仅只是爱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爱,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才能找到一种恰当的批评方法,使忠言不逆耳,从而真正起到忠言的作用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中得到一些启示。
医生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在开始动手术前,往往先给病人施行麻醉剂。其实,病人仍然要受刀伤之痛,但麻醉却能减少或消除苦痛,为手术的成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批评学生的过程中,为了收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开刀”时可先注射“麻药”,“给药”时不妨加上“糖衣”。让学生听着悦耳,并从中悟出道理,最终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据史载,唐代魏王李泰喜好文学,受到唐太宗的宠爱。有人说大臣中有瞧不起李泰的,唐太宗大怒,召众大臣责备道:“隋文帝时,众大臣都被诸王踩在脚下,我如果放纵他们也这样做,岂不折杀诸位使诸位蒙受耻辱吗?”魏征一听皇上说话离了谱,赶紧接上说:“如说法纪纲常被彻底破坏,固然不必理论,如今圣明君主在,魏王当然没有辱没群臣的道理。隋文帝骄纵他的儿子,最终都作了刀下之鬼,这也值得效法吗?”
唐太宗听了,高兴地说道:“我因私爱而忘公义,听了您的话才知道理屈。”魏征之所以能够说服唐太宗,是因为他先赞美唐太宗是“圣明君主”,先让他心里舒服一下,最主要的是魏征没有让唐太宗在众大臣面前出丑,给他保住了面子。如果魏征以硬碰硬,一针见血地指出唐太宗所言不是,结果难以想象。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老师明知学生有错误而不及时批评指出,无异于怂恿其继续犯错误。但在批评时如果施行“无麻醉手术”,言辞直到可能会使学生加剧错误的程度,弄不好可能会增加师生之间的矛盾。例如一个经营拖鞋的公司派出两个员工去沙滩调查市场情况。两个员工回来后,一个说:“市场不景气,沙滩上的人们都不穿鞋子。”另一个说:“市场潜力很大,沙滩上的人们都没有穿鞋子。”同样,面对学生不断出现的错误,消极的态度是:学生又犯错误了。积极的态度是:学生又暴露出一个问题,又一次发展学生的契机来临了。这样,我们便会拥有一份欣赏错误的最佳教育心态。错误其实是一种表现,是一种努力,一种积极的动态。有错误,就会有发展的机遇。没有什么错误的学生往往是自我封闭、消极冷漠的,那是教育真正的悲哀。所以,我们有理由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注意谈话的方式,讲求批评的艺术性。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最好是选择没有第三者在场的场合,否则学生会认为你是故意让他当众出丑,这自然会增加他的抗拒心理。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即使再调皮的学生也非常顾及自己的面子,更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别人的批评。
其次,教师要先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批评学生之前,教师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自己是否对这个学生抱有偏见?自己是否有必要先将自己的愤怒、埋怨、责怪清理一下,如果克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就宁愿先不开口,等冷静以后再说,以免使学生误以为你是拿他出气或是故意找他的岔子,相反我们要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批评是真正为他好。
再次,批评学生时切勿“相互比较”。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对孩子说;“你看隔壁的xx学习多好,你怎么这么笨呢?”“你看xx多争气,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这些家长往往忘了人是有差别的,同时每个人又是有独特的才能的。如果长期拿别人的孩子的长处来贬责自己孩子的短处,就会使自己的孩子处处感到压力,处处觉得自己不如人,因而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样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也切勿“相互比较”,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或改正,在教师的眼里自己始终不如别的同学,长期以往,学生对你的批评就像有的药物一样在他的身上已经不发生任何“药效”了。
最后,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更应指出其优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喜欢无止境地数落学生的错误,甚至用讽刺挖苦的语气将新帐旧帐一起搬出来。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优点,更忘了给学生指出他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一般情况下,在批评之前,教师要先弄清事情的原委,要先给学生讲一讲他在这一段时间所取得的进步或身上的优点,然后再简明扼要地指出他还存在的问题,并给他提出以后的努力方向。切不要喋喋不休的列举他的不是,因为在老师的眼睛里,学生的错误只是相对的,发展却是永远的。换句话说,学生的错误其实根本就不是错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是一种理解,一种超脱,是一种宽容,一种升华,是一种睿智,一种自信,是一种充满爱的情感和爱的艺术的美丽的教育。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作教师的能首先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我们的真心和真爱去关心学生,去呵护学生的成长,虽是批评,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但学生也会从中读出关爱、悟出真情的。
而我认为善待学生仅仅只是爱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爱,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才能找到一种恰当的批评方法,使忠言不逆耳,从而真正起到忠言的作用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中得到一些启示。
医生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在开始动手术前,往往先给病人施行麻醉剂。其实,病人仍然要受刀伤之痛,但麻醉却能减少或消除苦痛,为手术的成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批评学生的过程中,为了收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开刀”时可先注射“麻药”,“给药”时不妨加上“糖衣”。让学生听着悦耳,并从中悟出道理,最终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据史载,唐代魏王李泰喜好文学,受到唐太宗的宠爱。有人说大臣中有瞧不起李泰的,唐太宗大怒,召众大臣责备道:“隋文帝时,众大臣都被诸王踩在脚下,我如果放纵他们也这样做,岂不折杀诸位使诸位蒙受耻辱吗?”魏征一听皇上说话离了谱,赶紧接上说:“如说法纪纲常被彻底破坏,固然不必理论,如今圣明君主在,魏王当然没有辱没群臣的道理。隋文帝骄纵他的儿子,最终都作了刀下之鬼,这也值得效法吗?”
唐太宗听了,高兴地说道:“我因私爱而忘公义,听了您的话才知道理屈。”魏征之所以能够说服唐太宗,是因为他先赞美唐太宗是“圣明君主”,先让他心里舒服一下,最主要的是魏征没有让唐太宗在众大臣面前出丑,给他保住了面子。如果魏征以硬碰硬,一针见血地指出唐太宗所言不是,结果难以想象。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老师明知学生有错误而不及时批评指出,无异于怂恿其继续犯错误。但在批评时如果施行“无麻醉手术”,言辞直到可能会使学生加剧错误的程度,弄不好可能会增加师生之间的矛盾。例如一个经营拖鞋的公司派出两个员工去沙滩调查市场情况。两个员工回来后,一个说:“市场不景气,沙滩上的人们都不穿鞋子。”另一个说:“市场潜力很大,沙滩上的人们都没有穿鞋子。”同样,面对学生不断出现的错误,消极的态度是:学生又犯错误了。积极的态度是:学生又暴露出一个问题,又一次发展学生的契机来临了。这样,我们便会拥有一份欣赏错误的最佳教育心态。错误其实是一种表现,是一种努力,一种积极的动态。有错误,就会有发展的机遇。没有什么错误的学生往往是自我封闭、消极冷漠的,那是教育真正的悲哀。所以,我们有理由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注意谈话的方式,讲求批评的艺术性。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最好是选择没有第三者在场的场合,否则学生会认为你是故意让他当众出丑,这自然会增加他的抗拒心理。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即使再调皮的学生也非常顾及自己的面子,更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别人的批评。
其次,教师要先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批评学生之前,教师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自己是否对这个学生抱有偏见?自己是否有必要先将自己的愤怒、埋怨、责怪清理一下,如果克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就宁愿先不开口,等冷静以后再说,以免使学生误以为你是拿他出气或是故意找他的岔子,相反我们要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批评是真正为他好。
再次,批评学生时切勿“相互比较”。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对孩子说;“你看隔壁的xx学习多好,你怎么这么笨呢?”“你看xx多争气,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这些家长往往忘了人是有差别的,同时每个人又是有独特的才能的。如果长期拿别人的孩子的长处来贬责自己孩子的短处,就会使自己的孩子处处感到压力,处处觉得自己不如人,因而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样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也切勿“相互比较”,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或改正,在教师的眼里自己始终不如别的同学,长期以往,学生对你的批评就像有的药物一样在他的身上已经不发生任何“药效”了。
最后,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更应指出其优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喜欢无止境地数落学生的错误,甚至用讽刺挖苦的语气将新帐旧帐一起搬出来。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优点,更忘了给学生指出他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一般情况下,在批评之前,教师要先弄清事情的原委,要先给学生讲一讲他在这一段时间所取得的进步或身上的优点,然后再简明扼要地指出他还存在的问题,并给他提出以后的努力方向。切不要喋喋不休的列举他的不是,因为在老师的眼睛里,学生的错误只是相对的,发展却是永远的。换句话说,学生的错误其实根本就不是错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是一种理解,一种超脱,是一种宽容,一种升华,是一种睿智,一种自信,是一种充满爱的情感和爱的艺术的美丽的教育。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作教师的能首先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我们的真心和真爱去关心学生,去呵护学生的成长,虽是批评,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但学生也会从中读出关爱、悟出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