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战胜利后,中共牡丹江地方党组织迅速恢复和建立起来。同时建立和巩固民主政权,制定《牡丹江市施政纲要》,恢复发展经济,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关键词:东北根据地;牡丹江党组织;重点工作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9-0010-02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号召建立东北根据地。中共牡丹江地方组织迅速恢复和建立起来,投入到建设政权、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工作中。
一、中共牡丹江地方党组织的恢复
1945年8月25日,中共牡丹江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抗联干部金光侠任书记,陶雨峰、乔树贵为委员。[1](P.29)同时建立中共牡丹江市委员会,隶属牡丹江地区工作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恢复各级党组织,组织革命武装。
经过近一个月的工作,地区工作委员会认为,秘密建立地方党的领导机关的条件已经成熟,9月15日,成立了中共牡丹江地区委员会,隶属东北党委会领导。[2](P.213)下辖中共牡丹江市委,并派干部建立了穆棱、林口、宁安3个县委。[2](P.219)
1945年11月,张闻天、李大章等20多人的延安干部团分期到达牡丹江。24日,成立了东北民主大同盟牡丹江工作委员会。由于党组织尚未公开,“民主大同盟”成为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得力助手。
12月8日,李大章任中共牡丹江地区委员会书记,金光侠为副书记。9日,中共牡丹江市委改为中共牡丹江市工作委员会,隶属牡丹江地委,地委副书记金光侠兼任工委书记。1945年12月中旬,寇有信任工委书记,1946年3月寇有信调到中共合江省委工作后,工委书记由东北人民自卫军牡丹江炮校政委邱创成担任。
二、牡丹江省级党组织的建立
牡丹江地方党组织成立后,工作局面逐步打开。1946年3月,驻牡丹江苏联红军准备撤回国内。“因红军撤退,政权、许多俘虏、矿山都要接收”“需要组织一个统一的政权”。[2](P.213)张闻天请示东北局,决定在牡丹江设置省级行政机构和省委领导机关。
1946年4月15日,绥宁省政府成立。4月18日,北满分局决定撤销中共牡丹江地委,成立了中共绥宁省委。省委设在牡丹江,省、市干部多为交差使用,既是省委干部又是市委干部。1946年5月,张闻天赴佳木斯任合江省委书记。根据东北局批示,中共绥宁省委改为中共绥宁省分委,书记李大章,副书记金光侠,委员李荆璞、张静之、刘贤权。绥宁省委时期下辖1市8县,牡丹江市委下辖金铃、七星、新安、工场、西安、铁岭、兴隆、桦林等11个区委,区委对外称工作团,隶属中共牡丹江市委。[3](P.345)
1946年夏,剿匪斗争不断取得胜利,使牡丹江与合江地区连成了一片。为方便领导,东安地区各县划归合江。9月,绥宁省改为牡丹江专区。10月18日中共绥宁分省委撤销,重新成立中共牡丹江地区委员会,地委机关在牡丹江,李大章任书记,刘子奇、李亚光、张静之、邹衍、田松、严佑民等任地委委员,地委直属东北局。牡丹江市委隶属地委领导。1946年11月李大章调离后,地委书记由何伟接任。
1947年夏,东北战局发生变化,民主联军由防御转向反攻。牡丹江和东安均为工业区,为统一建设、发展经济、支援前线,8月6日,东北局决定将牡丹江和东安合为一个省,并成立牡丹江省委。由何伟任省委副书记,代理省委书记,地委同时撤销。省委机关设在牡丹江。为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建设,省委设置了组织部和宣传部。省委批准张烈为中共牡丹江市委书记。根据东北局的批示,从1948年3月起,在全省开展整党和公开建党工作。省委决定首先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农村搞公开建党试点,采取“自报、公议、党批准”的方法发展新党员。同时,牡丹江市委在城市的建党工作也进展起来。到1948年6月,公开建党仅三个月,牡丹江省党员已发展到4 630人,其中老党员600多人,新发展党员4 000余人,全省共建支部169个。[2](P.215)党组织从秘密建党转为公开建党,党组织逐步转向公开。1948年7月,中共牡丹江省委与松江省委合为松江省委,中共牡丹江市委隶属中共松江省委。
三、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在地方党组织建立建全的同时,党在牡丹江的工作重心,从单纯的战争状态逐步转移到政权建设和发展生产管理城市上来。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派李荆璞、谭文邦、张之静等到达牡丹江,与地方党组织秘密召开会议,把武装建设、培训干部、接管政权作为重点工作。从苏军手中接管了牡丹江市政权后,组织武装成立军区,并在宁安建立了干部培训学校,吸收进步青年,为革命培养后续力量。
1945年11月,中共牡丹江地委扩大会议,把改造政权作为党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主张成立牡丹江临时参议会,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采取由共产党人和党外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制。首先创办了《牡丹江日报》,及时把党的主张宣传到群众中去。
1946年2月20日,中共牡丹江地委书记李大章、军区司令李荆璞等参加了牡丹江临时参议会。李大章在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号召牡丹江人民团结、民主,共同建设新牡丹江。会上选举褚志远为第一届牡丹江市民主政府市长,讨论并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牡丹江市施政纲要》和《牡丹江市敌人土地没收分配条例》。施政纲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为牡丹江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是牡丹江地方党组织对牡丹江城市施政管理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为城市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方党组织为树立民主政权的新形象,把部队中的干部战士和社会上的进步青年充实到政府部门,同时加强对旧职留用人员的教育,民主政权全面领导牡丹江根据地的建设。
在农村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和发展农业生产。当时,占农村总人数12%的地主、富农占耕地65%以上,而占农村总人口65%以上的农民,仅占耕地的10%左右。[3](P.321)为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张闻天深入宁安开展土改试点工作,组织反奸清算团。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牡丹江土改经验,在解放区得到了推广。
在城市,党速迅投入到管理城市的伟大实践当中。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在稳定物价的同时,恢复城市工商业、发展城市手工业,扩大城市就业,修复城市公共设施。1945年10月28日,牡丹江发电所恢复了发电,为工商业和居民生活提供电力。邮政、长途电话随之开通。城市交通、自来水恢复正常。商场、剧场等公共场所陆续开始营业,公园正常开放。
政府成立公安局,建立户籍制度,对居民统一管理,严厉打击反动会道门。根据《牡丹江市施政纲要》第五条“废除娼妓”“严禁烟赌”,使社会风气得到了治理。同时开办“自强工厂”安排被改造人员参加工作,自食其力。
《牡丹江市施政纲要》指出,“肃清敌伪奴化教育与封建法西斯的残余,提倡为人民服务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新文艺运动”。中小学生恢复开课。在鲁艺文工团帮助下,1946年,牡丹江京戏艺人上演了《白毛女》。以镜泊湖发电厂工人生活为原型创作的《原动力》成为中国文坛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翁的小说。
在四年的根据地建设过程中,牡丹江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全国解放战争储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大批物资运往前线。牡丹江地方党组织在经济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牡丹江大批干部南下,投入到新解放区的城市接管和建设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组织史资料(内部发 行)[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1989.
[2]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组织史资料(1923-1987)[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中共牡丹江地方史(1919-1949)[M].哈尔滨:黑龙 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秦 超]
关键词:东北根据地;牡丹江党组织;重点工作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9-0010-02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号召建立东北根据地。中共牡丹江地方组织迅速恢复和建立起来,投入到建设政权、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工作中。
一、中共牡丹江地方党组织的恢复
1945年8月25日,中共牡丹江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抗联干部金光侠任书记,陶雨峰、乔树贵为委员。[1](P.29)同时建立中共牡丹江市委员会,隶属牡丹江地区工作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恢复各级党组织,组织革命武装。
经过近一个月的工作,地区工作委员会认为,秘密建立地方党的领导机关的条件已经成熟,9月15日,成立了中共牡丹江地区委员会,隶属东北党委会领导。[2](P.213)下辖中共牡丹江市委,并派干部建立了穆棱、林口、宁安3个县委。[2](P.219)
1945年11月,张闻天、李大章等20多人的延安干部团分期到达牡丹江。24日,成立了东北民主大同盟牡丹江工作委员会。由于党组织尚未公开,“民主大同盟”成为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得力助手。
12月8日,李大章任中共牡丹江地区委员会书记,金光侠为副书记。9日,中共牡丹江市委改为中共牡丹江市工作委员会,隶属牡丹江地委,地委副书记金光侠兼任工委书记。1945年12月中旬,寇有信任工委书记,1946年3月寇有信调到中共合江省委工作后,工委书记由东北人民自卫军牡丹江炮校政委邱创成担任。
二、牡丹江省级党组织的建立
牡丹江地方党组织成立后,工作局面逐步打开。1946年3月,驻牡丹江苏联红军准备撤回国内。“因红军撤退,政权、许多俘虏、矿山都要接收”“需要组织一个统一的政权”。[2](P.213)张闻天请示东北局,决定在牡丹江设置省级行政机构和省委领导机关。
1946年4月15日,绥宁省政府成立。4月18日,北满分局决定撤销中共牡丹江地委,成立了中共绥宁省委。省委设在牡丹江,省、市干部多为交差使用,既是省委干部又是市委干部。1946年5月,张闻天赴佳木斯任合江省委书记。根据东北局批示,中共绥宁省委改为中共绥宁省分委,书记李大章,副书记金光侠,委员李荆璞、张静之、刘贤权。绥宁省委时期下辖1市8县,牡丹江市委下辖金铃、七星、新安、工场、西安、铁岭、兴隆、桦林等11个区委,区委对外称工作团,隶属中共牡丹江市委。[3](P.345)
1946年夏,剿匪斗争不断取得胜利,使牡丹江与合江地区连成了一片。为方便领导,东安地区各县划归合江。9月,绥宁省改为牡丹江专区。10月18日中共绥宁分省委撤销,重新成立中共牡丹江地区委员会,地委机关在牡丹江,李大章任书记,刘子奇、李亚光、张静之、邹衍、田松、严佑民等任地委委员,地委直属东北局。牡丹江市委隶属地委领导。1946年11月李大章调离后,地委书记由何伟接任。
1947年夏,东北战局发生变化,民主联军由防御转向反攻。牡丹江和东安均为工业区,为统一建设、发展经济、支援前线,8月6日,东北局决定将牡丹江和东安合为一个省,并成立牡丹江省委。由何伟任省委副书记,代理省委书记,地委同时撤销。省委机关设在牡丹江。为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建设,省委设置了组织部和宣传部。省委批准张烈为中共牡丹江市委书记。根据东北局的批示,从1948年3月起,在全省开展整党和公开建党工作。省委决定首先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农村搞公开建党试点,采取“自报、公议、党批准”的方法发展新党员。同时,牡丹江市委在城市的建党工作也进展起来。到1948年6月,公开建党仅三个月,牡丹江省党员已发展到4 630人,其中老党员600多人,新发展党员4 000余人,全省共建支部169个。[2](P.215)党组织从秘密建党转为公开建党,党组织逐步转向公开。1948年7月,中共牡丹江省委与松江省委合为松江省委,中共牡丹江市委隶属中共松江省委。
三、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在地方党组织建立建全的同时,党在牡丹江的工作重心,从单纯的战争状态逐步转移到政权建设和发展生产管理城市上来。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派李荆璞、谭文邦、张之静等到达牡丹江,与地方党组织秘密召开会议,把武装建设、培训干部、接管政权作为重点工作。从苏军手中接管了牡丹江市政权后,组织武装成立军区,并在宁安建立了干部培训学校,吸收进步青年,为革命培养后续力量。
1945年11月,中共牡丹江地委扩大会议,把改造政权作为党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主张成立牡丹江临时参议会,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采取由共产党人和党外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制。首先创办了《牡丹江日报》,及时把党的主张宣传到群众中去。
1946年2月20日,中共牡丹江地委书记李大章、军区司令李荆璞等参加了牡丹江临时参议会。李大章在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号召牡丹江人民团结、民主,共同建设新牡丹江。会上选举褚志远为第一届牡丹江市民主政府市长,讨论并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牡丹江市施政纲要》和《牡丹江市敌人土地没收分配条例》。施政纲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为牡丹江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是牡丹江地方党组织对牡丹江城市施政管理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为城市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方党组织为树立民主政权的新形象,把部队中的干部战士和社会上的进步青年充实到政府部门,同时加强对旧职留用人员的教育,民主政权全面领导牡丹江根据地的建设。
在农村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和发展农业生产。当时,占农村总人数12%的地主、富农占耕地65%以上,而占农村总人口65%以上的农民,仅占耕地的10%左右。[3](P.321)为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张闻天深入宁安开展土改试点工作,组织反奸清算团。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牡丹江土改经验,在解放区得到了推广。
在城市,党速迅投入到管理城市的伟大实践当中。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在稳定物价的同时,恢复城市工商业、发展城市手工业,扩大城市就业,修复城市公共设施。1945年10月28日,牡丹江发电所恢复了发电,为工商业和居民生活提供电力。邮政、长途电话随之开通。城市交通、自来水恢复正常。商场、剧场等公共场所陆续开始营业,公园正常开放。
政府成立公安局,建立户籍制度,对居民统一管理,严厉打击反动会道门。根据《牡丹江市施政纲要》第五条“废除娼妓”“严禁烟赌”,使社会风气得到了治理。同时开办“自强工厂”安排被改造人员参加工作,自食其力。
《牡丹江市施政纲要》指出,“肃清敌伪奴化教育与封建法西斯的残余,提倡为人民服务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新文艺运动”。中小学生恢复开课。在鲁艺文工团帮助下,1946年,牡丹江京戏艺人上演了《白毛女》。以镜泊湖发电厂工人生活为原型创作的《原动力》成为中国文坛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翁的小说。
在四年的根据地建设过程中,牡丹江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全国解放战争储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大批物资运往前线。牡丹江地方党组织在经济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牡丹江大批干部南下,投入到新解放区的城市接管和建设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组织史资料(内部发 行)[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1989.
[2]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组织史资料(1923-1987)[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中共牡丹江地方史(1919-1949)[M].哈尔滨:黑龙 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