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国家的视角看《新闻联播》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1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因其独特的地位,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其他电视新闻节目无法比拟的作用,它的每一次改版都会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进入21世纪,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联播》为挽回日益衰减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本文从民族国家的视角再次审视《新闻联播》的改版。
  【关键词】民族国家 认同 《新闻联播》 改版
  
  1978年元旦,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开播。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电视新闻节目第一次改革浪潮的领军者,《新闻联播》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奠定了自己在国内电视新闻界的龙头地位。但它一路走来,得到的不只有赞誉和信赖,批评和讥讽也一直如影随形,并日益激烈,如报道程式化、说教意味浓、对播音员审美疲劳等。为什么一个拥有着最雄厚的财力,最先进的传播工具和最优秀的新闻人才的栏目,会对自身的已被大家普遍体察的痼疾束手无策?为什么三十几年来时有小修小补,但难以有彻底的改头换面?因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行不通的,不妨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体系中进行考量。本文引入民族国家这一概念,肯定了《新闻联播》在促进民族国家认同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从这一视角出发对其改版路向进行一番展望。
  民族国家视角
  对于民族国家这一概念的界定,本文借用学者李杨的论述:“民族国家既是启蒙的产物,也是‘朝向以征服自然为目标的,对社会、经济诸过程和组织进行理智化’的过程的一部分。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要求在固定的疆域内享有至高无上的主权,建立一个可以把政令有效地贯彻至国境内各个角落和社会各个阶层的行政体系,并且要求国民对国家整体必须有忠贞不渝的认同感。作为一种超越文化和宗教差别的政治性组织,民族国家通过某种程序把所有的公民联合起来,为所有的成员介入‘公民政治’(civil politics)提供了有效身份。这种特殊的社会化网络超越了公民的个体特性,有自己的权威结构。由于具有其他政治组织方式所不具有的加强国家凝聚力、动员和集中社会资源、提高政治效率的能力,民族国家成为了保护确定的共同体抵御有害的全球性影响、特别是抵御国家控制力之外的政治及其它有害的全球性影响的一个主要装置。”
  關于民族国家的由来,《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一书中提到:“民族主义并不是人类社会中的古老现象,它只是在最近两个世纪才问世的。虽然民族、种族、宗教、部族、地区的认同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但民族国家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忠诚心、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权力观念,则是现代的发展。正是资本主义时代,才催生了民族主义。资本主义工业化把人们从孤立的农村地区赶进大城市,发展起各种大众交通工具,用市场关系的力量把广大的地区连结成经济实体。所有这些过程都使得人们走出早期的部落、种族、宗教和地方关系,融入更大的民族关系。”也就是说,民族国家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而出现的一种国家形态。在这种国家形态中,整个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有效地被组织和利用起来,与之同时形成统一的民族意志。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是前提。
  然而,民族国家的民族之特别在于,它是想象的产物,一种想象出来的政治共同体。为什么说它是“想象的”呢?对此,安德森解释说:“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那么,这种想象如何实现?媒介就是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媒体如蜘蛛结网一般,无论各具体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如何,终会将社会整合成一个共同体,并使其中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构筑起对民族国家的想象和认同。在这方面,贯穿整个改革开放历程的《新闻联播》自然功不可没。因此,用民族国家的范式分析《新闻联播》是完全可行的。
  《新闻联播》:一个栏目,一段历史,一种现象
  1、“新闻联播主义”
  在《新闻联播》的历史上,有以下两个事件值得关注:
  1981年4月13日至21日,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举行,会议做出两项重大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
  1982年9月1日开始,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由原来的20点提前到《新闻联播》节目发布,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并从早期作为广播的补充变为一个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新闻节目。
  30多年来,《新闻联播》一直恪守“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的宗旨,并随着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推进和电视的普及,逐渐成为承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媒体。它永远站在国家立场,以一种不容质疑的姿态告诉观众它认为他们应该知道的事件及其意义。因此,《新闻联播》呈现的不是按照新闻价值进行排序的事实,它“表达的其实是对很多事实的态度,是政府期望告知社会的价值判断”,并且通过“制造体制”(如前所述的集体记者制和全国联播制等)的方式,将这种价值判断传送到每一个角落。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新闻联播主义”。
  2、《新闻联播》与国人认同
  《新闻联播》在承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帮助普通老百姓完成对国家形象的想象的塑造。从民族国家的视角看《新闻联播》,我们会对它令很多人不解的地方产生更深刻通达的认识。
  先来看早已形成固定模式的内容编排,首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和国内重要会议,接着汇报各地区各领域的建设成就,最后是国际新闻的快速浏览。这种先国内后国际的编排顺序,其实是一种以“我”为本,将其他边缘化的逻辑,深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通过总体化的叙事逻辑,也即通过在各个领域之间建立普遍联系的修辞策略,以及将问题他者化的修辞策略,建构一个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的社会整体形象,以凝聚人们,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在自豪与尊严中迸发对生活的创造热情。”
  至于片头包括黄河,长城,石狮子等代表中国的一系列蒙太奇画面、总是坚定乐观、昂扬向上的语气、频繁出现的兄弟姐妹,父老,同胞等词语,以及囊括全国各地的天气预报,一点一滴的使人们对国家产生自觉的认同和深深的自豪。
  在促进国家认同方面,《新闻联播》对网络、卫星电视等尚未普及的农村来说尤为重要:农民通过收看《新闻联播》,不仅基本满足其信息需求,还找到了在最基层社会中无法找到的诉求对象和期待对象。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在农村采用公社制取代宗族制的做法是前后呼应的,都使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象渗透到千家万户,从而使身处偏远地区的农民,也能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3、面临的窘境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现场直播和即时播报被媒体普遍采用,大大削弱了《新闻联播》的首发优势。而且,固定的开播时间令其时效性也大打折扣,而时效性恰恰是观众越来越重视的一点。
  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更将《新闻联播》推向一个尴尬的境地。网络上海量、迅速的讯息,持续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而在众生喧哗中,《新闻联播》由于严肃刻板的特点和一直以来坚持的以政治性为本位的价值观而被彻底地“他者化”,遭到无情的解构。
  政治价值本位VS新闻价值本位
  如今,一直致力于塑造民众对国家认同的《新闻联播》越来越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了,改版是必然之选。本文并没有从微观角度入手具体探讨《新闻联播》该如何改版,只是在民族国家的视域中分析《新闻联播》改版的背景或者说框架。
  《新闻联播》作为一个新闻栏目,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拥有了其他新闻节目所无法比拟的权利和优势;但正因其社会地位特殊,也使它背负了作为新闻栏目所难以承受的责任和压力。不是不知道观众喜爱什么,只是不能完全迎合观众的口味;不是不想改不会改,而是不能轻易改。这是《新闻联播》有别于其他媒体的地方,也是它的生存悖论。其实《新闻联播》始终在审时度势,稍有机会,便会采取切合时宜的改进措施,只是这种改进需要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另外,它还承担着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当探路者和标杆的责任,因此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有学者指出:“纵观《新闻联播》30年的发展,显现出一种隐约、渐进的变化线索,即向‘以新闻为本位’靠拢。”然而这种靠拢并没有背弃它始终坚持的政治价值本位。因为从本质上来说, 《新闻联播》就是国家使民众政治社会化、对国家产生认同的一种手段。这种本质决定了它的传播信息功能让位于引导舆论和协调社会的功能。尤其在全球化给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带来严重挑战的情况下,《新闻联播》的改版暂时还不能脱离民族国家这个思考框架。政治价值本位并没有问题,只是不应该单纯将其等同于时政消息的机械化、浅层化表达。《新闻联播》在改版的时候,应努力找到新闻价值和政治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在保持权威性的同时,要注重贴近性;进一步开拓报道面,扩大舆论空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共同构筑民族国家的实际内涵。■
  参考文献
   ①艾红红:《〈新闻联播〉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②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③陈力丹、焦中栋,《向“以新闻为本位”渐进靠拢——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0年来的渐进变化》,《声屏世界》,2008年第11期
  ④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⑤李杨,《“救亡压到启蒙”?——对八十年代一种历史“元叙事”的解构分析》,《书屋》,2002年第5期
  ⑥叶匡政,《〈新闻联播〉和国人认知》,《中国西部》,2009年第3期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其他文献
贵州省林业系统“为了绿色事业”演讲竞赛活动于5月28日在省林业厅举行,10个代表队,28名演讲人员声情并茂、催人泪下的讲演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些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为
[设计理念]现在的很多孩子缺少爱的能力。爱的能力缺失使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别人的付出,感受不到爱,也不会爱别人。母爱是人生命最初感受到的爱的形式,也是人生中最重要
【摘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必须改革消费模式,完善消费结构,建立现代消费意识,形成现代消费观念。本文从消费模式、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内涵着手,论述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消费模式、方式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现代消费意识,形成现代消费观念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消费意识 消费观念 消费结构 消费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
城市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人民生活环境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饺映城市文化、展示城市管理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窗口。一个环境优美、生态
本刊讯 2月13日,由西安西部出版物交易中心筹办的西部出版物交易中心精品图书公益书展系列活动举行。本届新春书市共有3万余册精品图书参与展销,多种形式的折扣亲民价、多场读书游戏,让不同年龄阶段的读书爱好者都参与其中,众多书友乐此不疲。  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港务大道9号西部出版物交易中心新春书市上记者看到,3万余册精品图书按区域摆放整齐,文学、哲学、历史、幼儿教育、少儿读本等应有尽有,不时有市民前来购买
“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暨实验学校负责人、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于2009年4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论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与发展。
牛肋巴,学名钝叶黄檀,(Dalhenqia dituaifolia)豆科落叶乔木。原产热带、亚热带,树干高大通直,高可达13-17米。 牛肋巴是紫胶虫的优秀寄主树。耐虫力特强。固虫率一般可达70-
在现代市场机制中,广告为人们选择产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消费的消费潮流。本文分析了产品、广告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认为广告为我们创造的消费概念和理由,不是
自1994年在全国开展争创造林绿化千佳村、百佳乡、百佳县、十佳城市(简称“四佳”)活动以来,一些省(区)以全国“四佳”活动评选实施方案为依据,结合本地特点,丰富了创优评佳
【摘要】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新闻报道的风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体育新闻从开始的政治隐喻到现在的娱乐倾向,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市场、消费观念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三个方面分析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关键词】体育新闻 娱乐化 体育报道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与之伴随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多元化。体育新闻作为人们精神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