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小技巧让你的文风“软”下来

来源 :求学·新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c6493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为类似的事情头疼过:同是写鸟,杜甫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自己却是“两只鸟儿在枝头叫”。你可能会说,那不是“诗圣”嘛!可近观身边的同学,有一些“学霸”的考场作文那是三步一佳句,而自己一提笔就是“凉白开”。笔者在高三时也如此苦恼过,当年老师说我:“文采太差,难上一等文,但这个是需要长时间熏陶的,高三时间紧迫,你也别太纠结了。”笔者心中虽然郁闷,但还是分出些许精力,开始了一番探索,所幸终有所得。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技巧,让你轻松又快速地让文风“软”下来。
  一、积累古诗词意象
  古诗词的各种意象,其实早已贯穿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只是一些同学可能没有意识到要去运用。故而在这里与其说是“积累”,不如说是“留意”。
  诗词的常见意象往往是维系着某种文化内涵的,在写作时我们可以让意象内涵服务于叙述需要。如表现忧愁可用“雨打芭蕉”,表现相思可用“红豆”“明月”,写富贵可用“宝马雕车”“丝竹管弦”……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而这些意象,其实一直藏在我们的课本以及高考必背篇目里,只等待写作时的你去唤醒,再代入文章中合适的位置。
  如上文提到的“两只鸟儿在枝头叫”,如果我们写“鸟儿”的时候,将这个词替换为“黄鹂”,把“树”替换为“翠柳”,再加点润饰使它通顺一些,就可以得到“两只黄鹂在青翠的柳枝上歌唱”。
  二、擅用修辞
  相信课堂上老师会这么说:“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化用等,多思多用就会成习惯。”
  大家用惯了的这里不多说,笔者此处只着重介绍两种手法:化用和排比。
  1. 化用
  大家都知道,平时应积累名言警句,然而积累之后该怎么用呢?最常见也最好用的方法是直接引用,这不仅可以加强论证,显示阅历,也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然而名句不只有这种用法,我们还可以“化用”。
  化用名句,确实比不上直接引用那么显眼,然而化用有两个好处:一是你背了这个句子,但考场上却记不大清楚了,这时候就可以化用;二是这个句子文辞华美,化用之,可以润饰自己的表述。
  比如,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想用苏轼的生活经历来论证“人生应当豁达”的主题,那我们就可以在叙述过程中化用他的作品《定风波》。写成例文如下: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面对生活的风雨,依旧不惧穿林打叶之声。他持竹杖,著芒鞋,吟啸徐行,豁然而叹:“一蓑烟雨任平生。”风波过后,更有山头斜照来相迎。
  这里所举的例子《定风波》其实就是我们课内的诗歌。我们要学会化用或引用这些我们已经背过的古诗文句子。当然,若能在闲暇时间里再积累一些课外的美文佳句,自是更能为你的文章增添亮色。
  2. 排比
  排比其实是一种特别好用的修辞手法,只是有的同学可能会担心在考场上憋不出来。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容易生成排比的方法。
  (1)考前积累优美的排比句式,考场上直接套用“外壳”;
  (2)如果排比被用于文末抒情,这个时候排比就适合和比喻一起使用,想出三个合适的喻体,就可以构成排比句;
  (3)如果考场上能想到的可用素材很多,那不妨在详写一两个素材之后,将剩下的素材套入排比句。这样做不仅运用了修辞手法,还兼顾了点面结合的文章结构。
  三、擅用“美文”
  学习累了的时候,推荐大家读一读美文。若能读经典文学自是最好,但若实在疲累,就去读一些杂志或公众号上的美文,甚至是文笔好的短篇网络小说。当然了,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高三学子还是不要追长篇网文了,这不利于保持学习状态。
  我们在阅读美文的时候,不能在心里赞叹一声就过了,而应该边看边思考:这同一个意思,若让我写,我要怎么表达?有时候是思维与感知的切入点不一样,那我们就学习这种思维方式;有时候是对方运用的词汇很优美,那我们就积累下这个词汇;有时候是对方的句式很特别,那我们就记住这个句式,以后写文章的时候可以模仿。
  如余秋雨的《唐诗几男子》中有一句:“……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这句话在文章中是在说明唐诗对个体的价值意义。句子虽短,但细一琢磨却能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可以先把它“翻译”成日常语言——“唐诗让我们领会清雅的意境。”但在这里,作者转换了思维切入点,他不直说“清雅”,而是以具体的唐诗意象、自然风物来替代。当然这一步很多同学也能做到,但可能就变成了“让我们窥见高山、白云和沧海”。这样处理自然是美了很多,但余秋雨在这里还进行了更新奇也更具诗意的处理。首先,他依据这些自然风物的特征,在后面加上了不同的动词进行补充,并且不忘把“人”也带入景物中,写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其次,这里的“俯仰”“翻卷”“阴晴”,都是很美的词汇,我们可以就此做一些积累。最后,“与……共/ 同/ 齐……”的排比句式也可提取出来,应用于其他表达。
  另举一例,简媜的《月牙》中第一句“山中若有眠,枕的是月。”这里用一个“枕”字,把“伴着月色入睡”的意思表达得很诗意。我们可就此举一反三:“枕”后可以加具体意象,除了这里的“月”,还可以是“枕铁马冰河”“枕白云悠悠”;也能联结其他感官,如“枕着故乡的雨”“枕着桂花香”;还能加抽象词,如“枕着忧愁”“枕着清梦”等。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小经验,希望能帮到一些为遣词造句苦恼的同学。这里还是想告诉大家:小技巧可以帮我们临时抱抱佛脚,但从整体写作学习来看,阅读经典才是正餐,是不可偏废的。学有余力之时,还望大家回归经典,享受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提高写作。
  最后,祝大家振藻千篇,倚马万言!
其他文献
医院里面的X光片可能是大多数人对于医学影像学的唯一印象。对于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子来说,虽然拍X光片的“摄影”也算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但其实对各种成片进行诊断才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专业的名字结合起来看,我们是不是似乎有些“不务正业”?接下来,由我来分享自己对医学影像学的理解和认识,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专业。  医学影像学之起源  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是研究借助某种介质
期刊
议论文是高中作文的重头戏,也颇受学生的青睐。  一篇好的议论文,应当具备论证的思辨性和说理的深刻性。但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笔者发现许多考生的议论文说理还比较浅显。在这里,笔者通过纵深剖析的论证方法为学生讲解如何提高议论文说理的深刻性。  一、何谓纵深剖析  所谓纵深剖析,即是对文章进行层层深入地说理——说理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其中包括界定概念、分析現象、把握本质、阐明意义、探究背
期刊
1843年1月3日,《海国图志》50卷出版。  《海国图志》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进行扩编,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歷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无论从政治影响之深远或学术成就之巨大看,它都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遗憾的是,新问世的《海国图志》在国内备受冷落,仅仅刊印了千余册。  8年后,《海国图志》传到日本。和中国一样,当时的日本
期刊
2020鼠年春晚百花齐放,其中上海歌舞团原创的节目惊艳众人:十八位身姿曼妙的姑娘,身着素色旗袍,手执蒲扇,坐在市井街巷的烟火中,将一首《晨光曲》献给这喧嚣的世界,在清晨洒进弄堂的第一缕晨光里,续写风华绝代的上海风情。  领舞的姑娘叫朱洁静,是上海歌舞团的首席。她的舞蹈之旅,始于“爱美”。  1995年,九岁的朱洁静只身从浙江嘉兴到上海学舞。本是满心期待地想要“每天都穿裙子”的她,从到练功房的第一天
期刊
父子抬竿  一对父子在山上以抬滑竿为生,上山时,儿子总是走在前面;下山时,却永远跟在父亲后面。在儿子看来,这份活他完全可以轻松应对,根本不像别人说的那样艰辛。直到有一天,父亲年老体衰,父子俩不得已交换了位置。这时,儿子才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副担子的沉重,才明白父亲的肩头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原来,生活本就没有轻松自如,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三种味道  某快餐店新调制了一款饮品,邀请三位顾客帮忙
期刊
1930年1月5日,毛澤东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5年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召开遵义会议。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颁发布告,宣布收回在京的外国兵营地产,征用兵营及其他建筑。天津、上海等地也先后收回、征用外国兵营地产。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大陆的驻军权被彻底取消。  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一位右手完全断离的病人成
期刊
当你看到一个极度可爱的画面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想来有不少小伙伴的反应都是“awsl”。“awsl”是“啊我死了”的拼音首字母缩写,表达了观众在面对喜爱的内容时“被狠狠击中”的情感。在B 站公布的2019年度弹幕中,“awsl”共计发送3296443次,位居榜首。无论你是想表达高兴、喜欢还是激动的心情,通通可以发这个词。你也不用仔细思考自己的内心到底是“这东西可爱到让我窒息”的兴奋,还是“太厉害
期刊
随着“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知识网络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学习,成为学生们主要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使各种名校、名师的课程得到广泛传播,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还让没有机会面对面上课的学生获得了学习机会。虽然各种网课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便捷灵活的学习环境和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一、警惕网络学习的危害性  1.如今网络学
期刊
高三开学时,因一个误会,我与好友生了龃龉。这看起来只是一件小事,但这事又错综复杂且充满无奈,虽然后来我们都还珍惜着彼此,但终究是回不到最初了。此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渐渐使我酿出了心病。  于是,高三的大多数时间里我的心情都很低落,并常常头痛心绞。我夜里常会梦到此友,又常梦见一切如初,但醒来却还是要继续面对一团乱麻的现实。白天学习的时候,我的脑中仿佛有一处黑洞,一直在吸着我的思维和我的精神活力,
期刊
民主,是人类在反对专制压迫、追求自身解放斗争中形成的思想原则和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民主取代专制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代表着进步的潮流,从古代希腊雅典的奴隶制民主到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再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民主的程度不断提高。  1. 夏商时期的“民主”  “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中:“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是说暴君夏桀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