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阅读的质量,需要教师长期、细致、积极地引导和训练。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与语言面对面接触,去寻觅和挖掘文本字里行间蕴藏着的丰富诗意,就能使他们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有效地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让语文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
一、在对话中捕捉诗意
阅读教学是促进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已在人间。”在教学时,我不去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不去强抓某一个句式,某一个知识点,而是带着学生一遍遍地读,细细地去品味、体会,学生简直喜欢极了!我趁机引导他们:“大自然的语言许许多多。你看那蝴蝶在天空飞舞,不就像活泼的精灵?大自然在花丛中写道:春天来到人间。”然后适时地出示大自然中的一些图片:“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你能读懂吗?你愿意仿照着写一写吗?”
学生在我充满诗意的语言的引导下,写下了令人感动的诗句,“你看那水中的荷花,不就像娇艳的姑娘?大自然在水中写着:夏天来到我们身边。”“枫叶从天而降,多像红色的手掌?大自然在树下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就这样,在阅读的课堂上,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自由、自然的氛围中去捕捉诗意的语文课堂。
二、在审美中触摸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先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曲中唱的是什么地方?接着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配视频)教师解说,“在距离海南岛180多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片岛屿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麗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随着教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教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获得了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
三、在开放中体验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开放语文课堂的学习空间,想方设法地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请进课堂。
低年级的识字课《菜园里》,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我在教室四周摆满了各种蔬菜,当认识完这些蔬菜,并完成识字任务后,我高声宣布:“由于蔬菜摊少了一个售货员,现在召开售货员招聘会!有谁愿意来我这儿帮我卖菜?”同学们一听可高兴了,顿时,小手如林,个个跃跃欲试。我简单说完规则,“应征者”们便开始展示“个人能力”了。他们卖力地推销着,从蔬菜的外形说到蔬菜的味道甚至还说到了相关的烹饪方法,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还有一些同学居然能用上“绝不缺斤短两”“新鲜爽口”“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些虽然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但却较少运用的精彩词汇。再看看那些小评审们,他们不仅听得认真,也评得头头是道:“妈妈说过蔬菜好不好,捏下去就知道,你说自己的蔬菜好,能让我试试吗?”“你的声音像蚊子叫,不适合去卖菜。”“对顾客要有礼貌才行!”由此可见,不论是蕴含着丰富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还是情趣盎然的生活情境,都是为学生提供“生动语言”的源泉,也给予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体验。
阅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不应是浅尝辄止地阅读,而应该以一种全身心投入地欣赏性阅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我们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诗意
栖居在课堂这方百花园。
一、在对话中捕捉诗意
阅读教学是促进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已在人间。”在教学时,我不去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不去强抓某一个句式,某一个知识点,而是带着学生一遍遍地读,细细地去品味、体会,学生简直喜欢极了!我趁机引导他们:“大自然的语言许许多多。你看那蝴蝶在天空飞舞,不就像活泼的精灵?大自然在花丛中写道:春天来到人间。”然后适时地出示大自然中的一些图片:“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你能读懂吗?你愿意仿照着写一写吗?”
学生在我充满诗意的语言的引导下,写下了令人感动的诗句,“你看那水中的荷花,不就像娇艳的姑娘?大自然在水中写着:夏天来到我们身边。”“枫叶从天而降,多像红色的手掌?大自然在树下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就这样,在阅读的课堂上,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自由、自然的氛围中去捕捉诗意的语文课堂。
二、在审美中触摸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先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曲中唱的是什么地方?接着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配视频)教师解说,“在距离海南岛180多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片岛屿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麗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随着教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教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获得了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
三、在开放中体验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开放语文课堂的学习空间,想方设法地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请进课堂。
低年级的识字课《菜园里》,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我在教室四周摆满了各种蔬菜,当认识完这些蔬菜,并完成识字任务后,我高声宣布:“由于蔬菜摊少了一个售货员,现在召开售货员招聘会!有谁愿意来我这儿帮我卖菜?”同学们一听可高兴了,顿时,小手如林,个个跃跃欲试。我简单说完规则,“应征者”们便开始展示“个人能力”了。他们卖力地推销着,从蔬菜的外形说到蔬菜的味道甚至还说到了相关的烹饪方法,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还有一些同学居然能用上“绝不缺斤短两”“新鲜爽口”“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些虽然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但却较少运用的精彩词汇。再看看那些小评审们,他们不仅听得认真,也评得头头是道:“妈妈说过蔬菜好不好,捏下去就知道,你说自己的蔬菜好,能让我试试吗?”“你的声音像蚊子叫,不适合去卖菜。”“对顾客要有礼貌才行!”由此可见,不论是蕴含着丰富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还是情趣盎然的生活情境,都是为学生提供“生动语言”的源泉,也给予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体验。
阅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不应是浅尝辄止地阅读,而应该以一种全身心投入地欣赏性阅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我们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诗意
栖居在课堂这方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