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及其翻译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在翻译中存在着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本文分析了形成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的原因,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译文准确而又自然流畅。
  【关键词】语言;文化;翻译;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1 引言
  
  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既然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反映,那么语言的意义就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交流信息的工具。每个语言群体都有各自的文化,它不仅反映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包含着这个民族的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言谈举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语言是一个民族历代智慧的积累,是一个文化的结晶体,它包含着一个民族长期创造性活动的成果。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我们可以窥见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文化不同,社会规范就有差别,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语言的生成、变化和发展。
  
  2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这样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文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既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中也就反映了一种文化因素,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语言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所容纳的文化内涵或者文化因素也就存在着差异。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语言具有共同性和相对性两方面的特点。不同语言中的某些词语的概念意义或描述意义,通常是相同的,这是语言的共同性;但是,在表达意义和社会文化含义上却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含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这是语言的相对性。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中表达意义或社会文化意义的差异是不同文化差异性的具体表现。例如”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通常是神圣吉祥的事物,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作为帝王的象征;但是,在英语的传统中,“dragon”一词常常有”凶恶可怕”的含义,甚至指”凶悍难驯”的妇人。由此可见,同一物象在不同民族背景的人的心里可能引发不同的联想,唤起不同的感情,这种情况对于两种不同的渊源文化而言,显得尤为明显。颜色是常见的视觉形象,各种颜色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往往有约定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是一种表示吉祥喜庆的颜色,逢年过节挂起大红灯笼,贴上大红对联;婚礼上新娘一身红装,洞房里红烛高照。而在西方的文化风俗里,新娘在婚礼上穿一身白色的婚纱。在英美文化传统里,红色并无吉祥喜庆的含义,却可能有”危险”、“警告”的含义。”黄色”也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容易引起混淆的一种颜色。在汉语中,黄色通常有淫秽下流的意思,如”黄色影碟”、”扫黄运动”等表达;但在英语里“yellow book”决无淫秽之意,它是指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政府或议会发表的报告书,通常译为”黄皮书”;而真正下流的色情电影在英语中不是”黄色”的,而是“blue movies”;但是“blue book”并不是指淫秽下流的书,而是”蓝皮书”,即英国政府或议会发表的封皮为蓝色的官方报告。颜色的文化含义常使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说明了事物形象的民族特点和文化差异。
  2.2 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差异,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西方人们对英语中某些词义内涵理解的不同,甚至在语言交往中难以相互沟通。西方文化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在这样的文化社会里,“每个人都学着体现个性化的自我;个人自信,自我肯定,自由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以及公开发表不同见解。”(朱维芳Sarah Trenholm 1997:56)另外,许多宗教性词语和政治性词语的表达意义或社会文化意义也常常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如中国画常见的鹤、鹿、虎、马和梅、竹、松、菊等,都代表了一定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城”(The Great Wall)是祖国荣誉的象征,如“修我长城,爱我中华”是对祖国热爱之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再如“不到长城非好汉”则是表达一个人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如果西方人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在他们眼里,“长城”只不过是残缺的城墙,无任何意义。
  2.3在物质文化方面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词语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产生不同的联想。英语的“wine”一般指用葡萄或其他水果酿成的酒;而汉语的“酒”则涵盖一切含酒精的饮料、烈酒、葡萄酒和啤酒等,讲英语国家的人看到“孔府宴酒”的英语译名“Kongfu Yah Wine”时,肯定不知道这是一种烈酒。
  由此可见,文化包含语言,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3 在翻译中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Nida Eugene)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此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正是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1994)正如Jurilotman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与某种具体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1978)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只有反映文化才有意义。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众所周知,汉英两种文化及两个民族的性格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汉语和英语是各自在相隔万里的的大陆和岛屿上发展起来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却差别很大的语言。MartinJOOS说:“语言之间的差异是无群无尽、难以预料的。”(1957)语言之间的这种差异无疑给翻译带来了不少麻烦。在语言学上,汉语属分析型语言,英语属半分析型语言,它们分别属于汉藏和印欧两个语系。无论是在语音学方面,还是在语义学方面;无论是在语法表达和句子结构方面,还是在文体和修辞等方面都相去甚远,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别和两个民族性格特点及其思维方式的差别也都很大。一般来讲,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可以相当确切地译入另一种语言。但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就形成了翻译的障碍。处理好文化差异、跨越语言鸿沟是翻译的一个主要任务,也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因此,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克服文化障碍。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翻译家是翻译界的”能工巧匠”,他们”巧夺天工”地将带有浓厚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的文化因素,即 社会文化、语言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物质文化译成了“流芳百世”的名言佳句,使译文具有同样的语言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浮想联翩“的感觉。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名物各异,由此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如中国名著《红楼梦》被分别译为“Dream in a Red Chamber”和“The Story ofthe Stone”(石头记)。翻译家戴维.霍克斯(Hswkes)认为《红楼梦》在英美和欧洲读者头脑中引起的联想与中国读者头脑中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在英美和欧洲读者头脑中《红楼梦》的意思是”一个人睡在一间红色的房子里”——这一书名也能引起他们神秘的联想,遗憾的是这不是中文书名的意思。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文化,它们各自的深刻文化内涵在语言上的互译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各自语言文化、历史、分俗习惯的影响。如汉文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谓”人人皆知”,而英语文化的“Romeo and Juliet”也是”家喻户晓”,两者都是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尽管两者的称谓不一样,且作为翻译可能会有不忠之嫌,但两者形象相同,寓意相近,在翻译中被用来相互指代,一直被语言界认为是相互间的最佳翻译。由于文化差异,我们与英美人的视角不但在表达方向、空间等方面不同,而且在一些常见的汉语拼音并列与英语对应词排序的表达方面也完全不同。汉语在表示方向时习惯上说”东西南北”,而英美人习惯上的次序是”南北东西”(north,south,east,west)。汉语中的”华东”、”华北”,英语中的表达是“East/North China”。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中国地处亚欧大陆,地源辽阔,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导致英汉两个民族对于相同的自然力”西风”有着不同的感受。如中国的《西厢记》中:”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翻译为:
  Grey are the clouds in the sky and faded are theleaves on the ground,Bitter is the west as the wildgeese fly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Translated by Xong Shiyi
  此处的”西风紧”,译者没有考虑地域条件的巨大差异,直译为“west wild”又用“Bitter”来说明和修饰“west wild”。但在英美人的心目中,”西风”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它象征着美好事物;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西风”意味着”寒冬”的到来,而”东风”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可见,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和”春风”一样,,总是和温暖相联系的。英国诗人John Mansfield是这样描写”西风”的:It is a warm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And April isin the west,and daffodils.显然诗人认为”西风”预示着”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温暖的春天即将来临。英国人一提到“west wind”就会想到nwarrn”;一提到”东风”,他们常用“keen,biting,piercing”等词来修饰说明”刺骨”的含义。因此,将“西风紧“译为”eastwind”,才能使英国人明白”北雁南飞”的含义。
  习语中的词往往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同样是表达“死去”这一概念,汉语说”翘辫子”,法语说”打破烟斗”(casser sa pipe),英语说”踢桶子”(buclcet)。这些表达同意所指的不同是与产生它们的不同文化紧密相关的,体现了这些文化中的民间智慧。如汉语习语”猫哭老鼠”,表示”假慈悲”。如直译为”thecat weeping over the dead mouse.”,英语读者很难理解其意思,如译为"shdd crocodile tears'’,英语读者就会有与汉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再比如汉语成语”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与英语成语"lock the stable doorafter the horse isstolen.”表达的意思相同。尽管形象有类似之处,但含义恰好相反,英语的含义是"It is useless to take precautions after something has hap—pened that could have been foreseen and guarded a—gainst.”本来可以预见并防范的事情发生了,再采取措施就没有用了。而汉语成语的关键之处还在于“犹未为晚”。由于文化传统和习惯,中国人在描述景点时,喜欢引用诗句、名言或大量的形容词进行渲染,读者对这种手法也喜闻乐见。汉语中带有诗意的描述对景点起着“锦上添花”的烘托作用,但是,这类修饰性文字如直译成英语,有时会显得译文啰嗦累赘和过于夸张,不被英语读者所理解。面对实用性的文本类型,尤其是宣传性文章,译者如何避免“极度夸张”的表达方法,又可以把其中有意义的信息传达出来呢?请看下面事例:
  “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自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妍蓖美。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
  这是一篇介绍上海桂花节的文章,原文充满修饰各种各样桂花的形容词汇,如果直译,译文肯定显得啰嗦累赘。译者采用了“删减”和“重组”法,把大多数形容词删略,用平实的语言把文中的实用信息“各种颜色的桂花竞相开放、香气满园”传达出来,删掉一些不影响实际意义的细节。使译文准确mY-自然流畅。
  再比如:济公劫富济贫,深受贫苦大众爱戴。“其译文为:”Jigong Robin Hold in China,robbed therich and help the poor.”此处,译者把“济公”译作英美文学中的“罗宾汉”,使英语读者有一种亲切感,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喜欢济公的原因。这是采用类比的方法。处理关键词,既体现了语言信息的转换,有反映出两种文化的差异。
  
  4 结束语
  
  总之,正确处理好翻译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大有益处。我们知道翻译不是简单的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文化中的语言表现形式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在翻译中,一个成功的译者必须从研究文化差异人手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所承载的全部信息。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又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显得更加重要。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关键词]课外阅读;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期刊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首先应指导学生读好教科书,学生有了读教材的习惯和能力,自然就具备了阅读课外有关读物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对读书的指导,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 先读后讲,指导学生粗读    粗读浏览是获得知识、博览群书的必要手段,指导学生能读书,首先培养学生粗读浏览的能力,特别是初中二年级,刚刚开设物理课,课本中既
期刊
【摘要】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被动学习;自主学习;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接收学习;探究学习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
期刊
【摘要】新一轮英语教学改革侧重建立基于网络的媒体教学系统,使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必然发生根本性变革。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发展,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关注网络英语教学及其产生的相关效应,对于我们在理论上认识网络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践中认识新的教学模式,具有不同以往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改进英语教学;效应;培养    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给课堂教学注
期刊
《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再次强调,必须制定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解贯彻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由此可见,结合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生物教师必须承担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必须带
期刊
秋去冬来,花落花开,在我40多年的人生里程中,和孩子、和教育已有幸结缘27载。我热爱我的职业,因为她可以放飞自我,放飞心灵。我沉醉于自己的幸福,因为我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精彩。  首先做到目标定位激励。新学期一开学,我就根据学校德育工作重点,召开了“主题班队会”。先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本学期新的要求,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讨论,找出自己的不足,提出本组的“奋斗目标”。我还在本班
期刊
“补全对话”是近几年中考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情景,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完成对话。这种题型考试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常以打电话,提供帮助,问路,购物,就餐,看病,祝贺,感谢,建议、邀请、征求意见,祝愿、告别,表示同情等考查的最多,并且常考查几项交际用语和几个话题的综合运用,要做好这类题,应注意下面几点:    1 认真审题,弄清场合,忌敷衍应
期刊
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深入、家庭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正在迅猛增长,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学生厌学现象到了不能不重视的程度了。根据我校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我校2006—2009年期间流失的81名学生中有99%的学生是因厌学而流失。并且厌学这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在接受调查的490名学生中,有厌学情绪表现的占总人数的85%。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中小学
期刊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巩固识字的方法便是让学生机械反复地抄写生字。重复的抄写和记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遗忘。学生苦不堪言,而效果微乎其微。如何让学生的识字既开心又扎实,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