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化课程体系建立的实践与反思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10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二中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立足学校实际,经过不断探索与反思,总结出高中校本课程实践中的一些观点。
  
  观点1:让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成为二中办学的亮点。
  
  设置有鲜明特色的课程,能够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知识环境之中,为其后续学习和研究指引正确方向、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一个学校是否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将是学生是否选择这所学校学习的重要标准。北京二中立足校本、理性思考、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充分而合理地使用课程自主权,在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框架下,逐步构建“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内容、课时长短等方面作了部分调整,还提供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选修课程,并加强技术课程和特色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我们积极探索特色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建立课程的生成机制,课程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呈现,而是在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扩展着新的经验和意义。
  
  观点2:理想的学校课程结构应该是有选择性的。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国家规定的必选课程与学生的特点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多元的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中,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最能体现这一特色。面对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二中充分挖掘教师、学生、校友、专家、社区、高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开发实施“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例1:二中的校本选修课程按学生基础和课程难度按“阶梯式”设置。一是全员性参与的普及型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二是需要进行选拔、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课程。使学生在选择中形成规划人生的意识。
  二中立足校本,精心设计了“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五大类约170门校本选修课程。除了本校教师任教,还有中科院讲师团、大学教授、集团老总等担任客座教师。作为导向性的安排,我们还明确要求,学生三年中选修课学习至少涵盖上述五个类别中的两个。
  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18个社团,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我校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奥赛社团总人数约530人次,反映了学生对科学的较高层次的追求。除此之外,本学期还提供了100门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经学生选报后实际开设选修课43门,研究性学习课题组33个。另外,学生还自行申报组织了“演讲”等3个社团,自行申报研究性学习意向课题十余个,自聘导师开展课题研究,其中高二(3)班赵英为同学就选择了同班同学的母亲作为其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导师。
  例2:除9科考试科目外,其他学科全部实现“走班制”选课教学。如“体育与健康”学科,根据学校体育教师的特长和学校的条件,在高一年级男生中开设篮球、排球、武术(跆拳道)3个项目,在女生中开设篮球、排球、形体、武术(跆拳道)4个项目;高二年级男生中开设篮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高尔夫球、民族传统4个项目,在女生中开设篮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民族传统4个项目。实行“三三四”排课,即每3个班或4个班同时上课,有6位老师的特色选修项目可供选择。
  其他学科已经开设的选修课见表1。
  
  观点3:开发实施“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
  课程的生成性表明,课程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呈现,而是在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扩展着新的经验和意义,强调了培养学生塑造自己人生的价值和能力。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强调“生成性课程”的性质和内涵。
  第一,把“课程”当作动词使用,看做“学习和体验”的总体。若把“课程”当作名词使用,理解为“教材知识体系”,自然就不会有所谓生成的课程。二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紧密结合,根据每学年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动态地生成各学科的校本必选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
  第二,生成性课程并不排斥“教材”的使用,对生成性课程来说,教材只是供学生建构、创造学习经验的一种媒介、素材或工具。同样,生成性课程也并不排斥教学“计划”和“教案”的使用,因为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这里的“预设”不仅仅包括“教材”、“教学活动方案”,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了解,对学生行为意义的敏感与理解,对普遍性、长期性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等,这些都是生成性课程的基础。
  第三,仅有“预设”,不见得就有良好的“生成”,课程的动态性是有条件的。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既不完全取决于教材上写了什么,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际做了什么,取决于学生是如何与教师、教材、同伴及周围的环境交往互动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具有充分的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时候,才有“学习经验”的生成,才有“课程”的创造。
  例3:“长短课”的安排。我们在必修、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上均尝试了“长短课”的安排,其中长课1小时,短课45分钟,基本上每门学科平均每周安排1个长课时。“1小时课”是第一次尝试,这种安排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时间的延长和内容的增加,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整合、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入上。什么内容的课适合用在“长课”,什么内容的课适合用在“短课”,要有效益分析。一些难度较大的课、实验课以及学科特色课都列入长课时安排,如语文开设的《阅读》课程,数学开设的《发现数学美》探究课程,英语开设的《英美文学欣赏》课程,物理、化学开设《科学探究与实验》课程。除了必修课外,一些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选修课都尝试使用1小时的课时。
  例4:在艺术领域的课程设置中,树立大艺术观。北京二中具有较为浓厚的艺术氛围,音乐和美术课程具有扎实的基础,场馆建设比较完备,舞蹈和管乐己经形成特色。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陆续增加了每周五早晨的音乐理疗、高三年级的瑜伽与心理健康课程、校园内每天一支世界名曲的音乐铃声、陶艺课程和绣艺课程。高二年级学生自发组织的“摇滚”社团和“经典音乐演奏”小组等等。它们与二中优美的校园氛围一起,不断地滋养着学生的艺术素养。
  例5:落实了义工制度和职业见习制度。二中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了义工服务和职业见习活动,使学生通过真情实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与实践的能力。这与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非常吻合的。
  
  观点4:建立适合实验教学与个性化发展的系统化实验室。
  
  实验教学的发展,既是科学领域教育发展的基础,也反映了科学领域教育发展的成就。如果形象地把学校的实验
  课程设置比喻为给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餐饮:那么过去的实验课程设置是同一个标准,是“标准餐”盒饭;随着改革的进展,出现了内容更丰富的“套餐”;随着学校实验室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完善,我们提供了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自助餐”。2007年初,二中建成了理、化、生“自制餐”实验室。在实验的方式上,也经历了验证性实验、互动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小组合作实验、自主实验,到现代化的专业实验、数字化实验,以及一个学生的实验室。
  例6:学生可以进行“自制餐”实验。二中将理、化、生自主实验作为选修系列,学生完成6个自主实验后,即可获得相应的校本选修的1学分。“自制餐”实验室是学生自己做实验的场所,学生自己做项目设计、自己实施、自己验收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老师只是提出意见建议,协助学生准备实验仪器和设备,指导学生注意安全。能够进“自制餐”实验室工作,天长日久,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例7:一个学生的实验室。本学期,我校第一次为一个学生建立了实验室:“李汉歌工作室——蜘蛛生活习性研究室”,为他从事蜘蛛研究提供二十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北京市第一个以学生名字命名的个人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计算机、切片机、显微镜、温控饲养箱等设施及相关的中英文图书资料。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学校将根据实际需求,为实验室增添必备的设施,未来实验室还要添置生态箱。看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实验室,李汉歌正在筹划新的研究方向。给一个学生建立了实验室,无形中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引导。只要学生有愿望,学校有能力,我们就会创造条件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观点5:“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上的科学学习观,而不应长期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新设立的一门课程,可以看出国家的重视程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上的科学学习观,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所有的课程中都应该融入,而不是与其他课程相区别而独立开设。它不能靠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课程来完成,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应贯穿于所有学习的过程中。它是一种学习意识,应成为所有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习惯。它不是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成果,而是反映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给学习带来的效果上。
  例8:研究性学习现实课堂与网络平台相结合。我们改变了以往简单的以课程形式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做法,而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日常学习中,但仍然要有开题和结题,要体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而且其过程要和日常学习紧密联系并有所促进。本学期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依然是导师带研的方式,校内安排1.5课时,校外安排1.5课时。导师指导学生完成选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过程,体验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高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将现实课堂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用网络来指导和监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网站主页包括:课程管理、校园动态、研究指南、课题申报、过程与交流、成果展示、成绩查询、社会评价等功能。
  
  观点6:“通用技术”课程,需要有较长时间使学生接受技术教育,逐步形成对技术的理解和迁移。
  
  技术的迁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高中三年、甚至到大学的学习中不断地实践、迁移、再实践,形成技术素养,从技术的使用能力拓展到理解能力、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
  例9:“通用技术课程”提前开设。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使学生能有较长时间接受技术教育,形成对技术的理解和迁移,形成一定的设计思想、理念和能力,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其中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尝试校本化实施。用36学时开设《技术与设计I》,18课时开设《技术与设计II》,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将“实践、综合、创造、融合”的技术思想方法贯穿于课堂的活动,并运用“技术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分析,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分别用9课时开设校本必选专题:《陶艺》、《家政与生活》、《绣艺》、《汽车驾驶与保养》、《现代农业技术之农艺园区》、《简易机器人制作》等,学生必选其中两个专题,逐步养成面向生活、全面而有个性的实践能力。
  
  观点7:人文学科方向学生的科学素养,理工学科方向学生的人文素养,既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将是一门科学。”当今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科学整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所以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如何贯穿科学教育,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如何贯穿人文教育,需要校本课程加以引导和实施。
  例10:注重人文学科方向学生的科学教育,理工学科方向学生的人文教育。二中在高二年级下学期,设计每月一个专题报告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我们计划为文科同学开设“家庭电路”、“家庭电器”等专题报告,为理科学生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时事分析”等专题报告。
  
  观点8:利用社会资源,打破时空界限,将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有机整合。
  
  例11:研究性学习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具体内容同“例8”。
  例12:外请专家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与教学。本学期学校将聘请卢元锴、方铭琳、储朝晖、洪明、余清臣、安宝娣、薛峰等七位教育专家来校工作一个学期,通过听课、参会、访谈、问卷、参观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和系统分析二中整体办学情况,进一步疏理二中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客观提出二中办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是我校又一次以开放的心态、求实的精神、求教的态度聘请专家来校指导工作,这必将对二中今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例13:虚拟课堂。语文学科的新课程选修课模块网络“虚拟课堂”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正在准备专刊。高一年级开设两个专题:伟人诗魂——毛泽东诗文赏读(范锦荣、成颖、王锡婷);酒神圣歌——戏剧鉴赏与表演(翁盛)。高二年级开设两个专题:末世繁花——张爱玲其人其文(刘智清、王限婷、赵莲峰);永远的王者——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作品赏读(张京平、刘伊超、胡艳彬)。采用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借助多媒体资源和学生的活动,提升学生感悟能力,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内涵,丰富情感体验,目前已经获得了多位专家的高度评价。
  
  观点9: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与自主排课相适应,发挥教育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与北京二中创造性的课程设计相适应,自主命题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的能力,积极促进了教师与课程设计者、教材编写者的沟通与对话。
  例14:我校在模块考试中采取自主命题,除了100分的基础知识考核外,还有50分的“引领性能力测试”。自主命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激发教师对多种考试形式进行探索,如政治学科上学期在能力测试部分设计了开卷题,以此扭转学生认为学习政治就是“死记硬背”的观念。我们还通过自行组织高中阶段会考考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会考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当然,课改中还存在不少让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但我们认为,出现问题是正常的,而我们只能不断努力,创造条件,用大气魄、大智慧去做一个理性的实践者、有所作为的实践者。
  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升教育的品质,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对他们的关怀和期待;有健康的人格和思想;真正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改革不是为了应对高考,但“应为高考奠定更厚实、更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经过三年的课程学习,能够经得起高考的检验。能够有全面的收获,有成功的价值体现,能在人生新的起点上有更好的选择”。
  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改革经历了一年多磨砺,已经形成了平稳过渡的局面,在这和谐稳健的教育大环境里中,北京二中将继续拓展思路,更新观念,关注每一个教育的细节,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责任编辑 潘静波)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1945年到2007年的60多年里,韩国大学招生制度共进行了13次改革,几乎每次政府换届都要修改一次,一方面可以看出招生制度的变动较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政府对大学招生制度的重视。2004年后,又围绕严禁实施单考、中学等级制和捐献招生制的“三不政策”展开了激烈争论。许多人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如完全自主的招生方案,建立大学、高中联合机制,高中教育与大学升学考试分离,确保高中教育的专业性
我想起黄永松讲述的IBM员工到世界各地学习传统手工制作,来获得精密电脑部件生产工艺的故事。其实,人类的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      在西班牙民俗村发呆 潘鲁生    二十多年来,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这次到西班牙巴塞罗那自然不能错过考察当地民俗村的机会。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各国的手工艺发展面临的新的选择,传统手工艺在西班牙这样的发达国
“我的作品表面呈现波浪状,在这层波浪上涂上漆,然后通过光的漫反射将隐藏在漆本身的光泽呈现出来,再结合波浪起伏的表面,形成一种‘漆光’的律动感。”谈及他的作品跟其他漆艺家作品的区别时,郑解朝如此解释。  对于了解韩国漆艺的人而言,几乎都对郑解朝有过了解,因为他的漆艺作品透露出来的那种高级感和光泽,是其他漆艺人学不来的。“从大学毕业后,我就开始独自摸索,致力于探索大漆中隐藏的神秘和深奥的色彩。在研究漆
一提到景泰蓝,便会想到行业中的中华老字号——北京市珐琅厂。这个汇聚了全国景泰蓝行业三分之二国家级大师和高级技师的企业,不仅传承了传统的景泰蓝制作工艺,更是在新领域持續创新。  在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昆泰嘉华酒店广场上,一座鲜艳华丽的喷泉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北京市珐琅厂用景泰蓝工艺设计建造的城市景观工程“花开富贵”。此外还有“生命的旋律”景泰蓝大型室外喷水池、首都机场专机楼室内景泰蓝工艺装饰工程、上
外衣不是遮盖不足,而是默默添彩,为本就芳香的粮食增添一丝味道。  素麻布袋,束口,装满稻米。  如果不是上方一块“游必有方”的吊牌,甚至会以为穿越到了儿时。那时候,粮食就装在麻布袋中,没有牛皮纸、没有陶瓷瓶、没有玻璃罐,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游必有方是游家木玩做的一个新项目。大城市的食物满是添加剂,不时爆出农药超标的传闻,食品安全问题愈发闹心。“我们开始怀念小时候,白菜就是白菜的味道。”郑春晖说
提到缂丝或刺绣,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出这样的画面:在一座江南古典园林的庭院里,一位女子坐在绣架前,手执绣花针,用五彩丝线绣制着一幅美丽画卷;或是一位历经岁月的老匠人,戴着老花镜,手中梭子翻飞,编织着早已熟记于心的美好图案……  郝乃强想象中的画面也是如此。所以当他被引荐到缂丝老师面前时,这个还是在校大学生,又书生气十足的年轻男孩,也让老师感到诧异。毕竟学缂丝的年轻人不多,更何况还是个北方小伙子。  以
深圳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398所,全日制在校生107万人,其中非户籍学生占62%,教职工7.8万人。由于深圳地理位置特殊,社会环境复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确保广大中小学生安全,始终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多年来,我们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和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以防为主,教育为本”的原则,始终把构建平安和谐校
在福州脱胎漆器众多从业者中,叶聪应该算得上是年轻一代的代表:年轻、“科班”出身、拥有独立工作室、从事漆艺创作。  2007年,叶聪从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毕业后,进入了深圳一家央企从事陶瓷艺术品制作工作。但在深圳呆得久了,静极思动,他一心想着回到朋友多、同学多的福州。后来在福州跟同学陈兆云合伙开了一间工作室。因为同学是做漆艺的,平时看得多了,好奇心与日俱增,就想认识漆,想知道漆是怎么做的。“当时
据2008年9月21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消息。中国台湾省“教育部”修改相关规定,将招收大陆学生到台湾就读大学,落实了“总统”马英九竞选时提出的政见,但有关招生人数及招生方式等详细计划尚未出台。  台湾省“教育部”修正台湾的“大学法”与“专科学校法”。将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学生增列为特种考生,修法后台湾的大学将可以外加名额招收。台湾媒体估计这项招生计划将在一到两年内实行,“教育部高教司长”何卓飞对
打造学校特色,是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首都基础教育真正的和谐、繁荣发展有赖于每一所学校都能得到适合于本校的发展空间,实现各得其所的发展。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洁    2007年9月1日开学,北京市300多所普通高中近7万名高一新生拿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教材,也有了更多新的学习选择——从